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今地名

晋城市的由来及地域变迁

浏览: 次 日期:2014-04-15

晋城古称泽州,别称凤台丹川泽州府,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山西的南大门之一。自古为通向中原大地河南省的门户。素有“晋南屏翰、中原屏翰、冀南雄镇”的美誉。位于山西东南端边缘的泽州盆地东、南两面与河南新乡济源沁阳博爱焦作等诸县市接壤。西峙中条山与运城临汾衔接,北隔丹朱岭、金泉山与长治交界。背靠黄河,与河南省会郑州、古都开封洛阳隔河相望。东北远眺古都安阳,河北邯郸。豫冀晋三省通衢,丹河、沁河二水纵流入豫。

市内有珏山吐月白马拖缰、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等四大名胜。现存豫晋边境雄关天井关和河南北部彰德卫辉怀庆三府行业会馆怀覃会馆等古迹。

晋焦郑、晋济、长晋、环城高速与207国道、碗周线等省县乡道交织成网。公路、铁路四通八达,高速公路直达郑州,仅120公里,一个小时可达郑州国际机场。拥有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

 

历史沿革

建制沿革

晋城古称泽州府、高都郡或凤台县(取自宿凤高台、有凤来栖之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史称“中原屏翰”、“晋南屏翰”、“冀南雄镇”。泽州政区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83年。以后虽历经变化,但管辖范围大体一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高都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

时期,泽州为冀南之域,且属“帝都畿内”。晋城市区东南泽州县金村镇境内有龙门峡,丹河水从中流出,相传亦为大禹治水遗迹。夏朝汤伐桀,桀居天门,迁于垂。天门即今泽州县南天井关,垂即今泽州高都镇南的垂棘山。

秦汉时先后在这里置高都县阳阿县、 高都郡

北魏时属建州,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 (556年)撤阳阿县。

西燕慕容永在此置建兴郡北魏永安(528-530)年改为建州高都郡,以彰显其屏翰洛阳帝都之意。

开皇三年因建州在获泽河旁,而改称泽州,时境内有丹河开皇十八(583)年以境内丹河为名,复改为丹川县。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泽州刺史张伯英随汉王杨谅反隋。

唐初又复置建州,后改盖州。唐乾元初年,复改为泽州,武德三年(620年)始称凤台县,后数易其名,或称凤台,或称丹川。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河阳节度使派兵马使马继等率2000步骑,到天井关南科斗店讨刘稹;刘稹派薛茂卿率兵抵坑,薛破科斗店,擒马继

晚唐会昌四年(844年) 依李德裕所奏,泽州改隶河阳节度(驻河南孟州)。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河南节度使李罕之占据泽州。唐昭宗光化二年(889年)李克用与朱温后梁太祖)争夺泽潞。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三月 朱温派大将氏叔琮李克用,入太行,占天井关拦车镇(今晋城南),攻陷泽州。晚唐哀帝天宝二年(905年)改阳城县为获泽县。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年)梁太祖朱温抵泽州。后梁末帝龙德三年(923年)梁末帝派董璋为泽州刺史,又命北面行营招讨使王彦章董璋陷泽州。是年获泽县复改为阳城县。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十二月后周柴荣军过乌岭(今沁水与翼城界),胜北汉帝刘知远从弟刘崇。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三月周世宗柴荣大胜北汉于巴公原(今泽州县北)。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反宋,宋太祖亲征李筠,破泽州。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任凤台县令,推行“乡必有校”,建乡学72所,社学数十所。宋哲宗元九年(1094年)泽州人孔三传首创诸宫调。宋徽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泽州。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金改泽州为南泽州。

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建西关景德桥金宣宗兴定元年八月(1217年) 蒙古太祖以木华黎为太师、国王,率兵南征,陷泽州。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蒙古兵攻泽州天井关。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段直归附蒙古军,被授为泽州长官。金末起兵,筑垒自保,蒙古兵复占泽、后归附。

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重修泽州府城玉皇庙。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年)泽州始建州署。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红巾军攻陷陵川县,杀县尹张辅。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军攻取泽州。

明洪武年间省县入州,凤台泽州州治。明成祖永乐元年

(1340年)诏令泽、潞等州县无田农民分出男子,移裕州(今河南方城县)垦荒。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在泽州设益国铁冶所,时为中国十三个铁冶所之一,年产生铁约50万斤。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吏部尚书王国光(阳城人)捐朝廷所赐修建府第银,修建县城。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知州傅淑训重修《泽州志》。

李自成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九月 大顺义军刘忠破泽州西苇町堡。十月大顺义军攻高平。是年 大顺义军刘芳亮据泽州。

雍正六年(1728 年)升泽州为府,析郭置凤台县。民国时复称晋城县。抗日战争时期,太岳、太行抗日革命根据地在边缘地带分置晋沁(河南沁阳)、晋城、晋城县,1945 年4月28日晋城县全境解放,同年5月恢复晋城县建制。

1948年10月撤晋城县城关区置晋城市(县级),与晋城县并存,1948 年8月撤销晋城市,辖区仍归晋城县。1958年,高平、陵川两县并入,1958年7月陵川县分设,1961年5月高平县分设。1983年9 月晋城县改设县级市。1985年5月,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晋城市(县级)分置为城、郊区。1996年8月,撤销晋城市郊区改设泽州县,辖区不变。

历史文化

晋城市郊泽州县拥有中原地区,豫晋边境第一雄关"天井关"和"横望隘"、"小口隘"、"碗子城"、"星轺驿"等重要关隘,由关隘往南数公里,就是通往河南,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险要古道--羊肠坂

天井关地处晋豫交界的泽州县晋庙铺镇境内。雄踞太行山的最南部,又名雄定关,古为豫晋要塞,是通往河南沁阳的关隘,史称"太行八径之一",因关前有三眼深不可测的天井泉而得名。星轺驿和天井关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与古道共存亡。星轺驿以南的横望隘、小口隘、碗子城,则是天井关所辖的重要关隘,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这里干戈迭起,硝烟不散,为历朝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

横望隘和小口隘,位于天井关村以南12公里处的太行绝顶,为晋豫古道上的重要关口。横望隘也叫大口隘,因唐朝宰相狄仁杰自汴州北上路经此地时,登山遥望,白云孤飞,便想起留在河阳的父母而怀情吟诗,泽州太守为之刻石纪念,横望隘因此得名。相传北宋大将孟良曾在此筑寨,把守关口,故曰孟良寨1现寨址尚存,还留有建寨碑记。小口隘位于小口村南的山梁上,两边山岭高峻,崖悬沟深。隋大业三年,隋炀帝南上太行,欲到河南沁阳的御史张衡家中,为此专门开道九十里,由此通过。后北宋大将焦赞在此修筑城寨,防守关口,故曰焦赞城。时隔千年,焦赞城已不存,而孟良寨由于修筑坚固,至今整体寨墙仍屹立在太行山的高岗上。

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四大名胜"珏山吐月"、"白马拖缰"、"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等历史古迹和古老传说在这里辉煌。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

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晋城高平市一带。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 后周世宗大胜北汉军于巴公原(今泽州县北),更是留下了著名的巴公原遗迹。

泽州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之乡"之美称。始于商周、盛于春秋的冶炼业,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日精月进。境内的“泽州钢针"、"兰花炭"等以质地优良享誉海内外。仰历史文明之光,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宋代文学家刘羲叟,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廷敬,数学家张敦仁,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行政区划

晋城市辖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即城区、泽州县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高平市,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占山西省总面积的6%。

晋城市行政区划表

地区名称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数量(万人)

邮政编码

政府所在地

晋城市

9,484

228

048000

城区凤台西街289号

城区

141

48

048000

新市西街

高平市

946

49

048400

南城街道

泽州县

2,023

49

048012

金村镇

阳城县

1,968

39

048100

凤城镇

沁水县

2,655

22

048200

龙港镇

陵川县

1,751

23

048300

崇文镇

 

晋城市行政区划代码表

行政区划代码

行政区划名称

140500

晋城市

140501

晋城市辖区

140502

晋城市城区

140521

晋城市沁水县

140522

晋城市阳城县

140524

晋城市陵川县

140525

晋城市泽州县

140581

高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