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今地名

长治市的由来及地域变迁

浏览: 次 日期:2014-04-12

长治简称潞,古时曾称上党潞州潞安府等,“长治”原为潞安府府治所在县名,得名于明嘉靖八年,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地处晋东南,晋冀豫三省交界,全境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环绕而成的上党盆地中。长治历史悠久,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韩在此首置上党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一统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党郡为其一,市区内留存有古上党郡署大门上党门和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中轴线长408米的城隍庙潞安府城隍庙

历史沿革

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荀子》称为“上地”。“上党”的意思,就是高 

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此外,长治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研究山西省历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的基地。

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神农氏炎帝就曾在这里尝百草、驯养牲畜、发展原始农业。殷商时期,长治是殷商王朝属下的诸侯国,史称“”。春秋时归晋。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长治为韩国别都,称“上党郡”。隋开皇时改为潞州,后几经变更,唐时改为河东道潞州上党县。明嘉靖8年(1529年)改称潞安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清朝时继旧制为潞安府长治县。民国初废道,长治改属冀宁道。民国19年(1930年)废道制,长治直隶省辖。1945年10月8日长治解放,1945年到1998年的50多年间,曾先后经历了作为山西省辖市由长治专区代管和晋东南行署隶属等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变动。

“上党”之名最早见于战国初,《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十三年(前362年),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对于“上党”的含义,东汉刘熙在他的训诂名著《释名》中是这样解释的:“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各类地理文献也认为这里“居太行之颠,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上党为天下之肩脊的感受,对于久居于此的人们来说可能体会不深,但你若从河北回望山西,便立觉山高万仞,如在云天,有不识上党真面目之慨。

    公元前262年,秦攻韩上党,上党守冯亭为了联赵抗秦,遂把上党的17座城邑献给赵国,由此而爆发了长平之战。秦统一后,在此置上党郡,共领长子、屯留余吾、襄垣、壶关、泫氏、谷远、潞等14县,这大约就是冯亭所献上党14城邑。可以看出,当时上党的范围应是东起太行山,西至太岳山,南起丹朱岭,北至八缚岭的广袤区域,占据了山西省境的东南部大部分。

东汉建安十八年(前213年),曹操平定黄河以北,新置12郡,其中划出上党郡北部的几县置乐平郡,形成隋以后的辽州;十六国时期,慕容永在上党称帝,北魏建义元年(前528年),再划出原上党郡西北部的谷远、铜鞮等县置义宁郡,形成隋以后的沁州;所余上党郡的中心区域形成唐以后的潞州。所以在历史上人们习惯将潞、辽、沁三州并称,就是因为它们同本同源,地相连属,皆出自古老的上党。再以后,潞州和沁州演变为今长治市;而辽州则成为今晋中市东部山区县的所在区域。

潞州始置于北周宣政元年(前578年),以境内潞水(今浊漳河)命名。隋代复改上党郡。从唐武德元年(公元前618年)再置潞州,至明洪武九年(1376年)升直隶州的七百多年间,这里还一度改称昭德军、隆德军、隆德府等。明嘉靖二年(1523年),潞城县小吏陈卿亡命家乡青羊山中,并凭借太行山间险要地形,聚众起事,连陷辽、沁,明廷为之震恐。直到嘉靖七年十月,官军以10万兵力合击青羊山,才将这支农民军剿平。事后,为了加强对地限民悍的潞州实行有效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明廷特于嘉靖八年二月诏升潞州为府,府城设县。嘉靖皇帝赐府名为“潞安府”赐县名为“长治县”,以祈望这里长治久安。这便是“长治”的由来。

明代的潞安府共辖8县,即“屯、长、长、襄、黎、潞、平、壶”,群众俗称“府八县”。

1912年3月,山西省废除前清府、州一级建制,裁潞安府,留长治县。

1949年设长治专区,专署驻长治。辖长治、长子、屯留、沁源、沁县、武乡、襄垣、黎城、潞城、平顺、壶关、陵川、高平、晋城、阳城、沁水等16县及长治城关区。
  1950年长治城关区改设长治工矿区。
  1951年长治工矿区改设长治市,由省直辖。长治专区辖16县。
  1954年长治、潞城2县合并,改为潞安县(驻长治市)。长治专区辖15县。
  1958年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专署驻长治市。长治市划归晋东南专署领导。撤销屯留、长子2县,合并设立屯长县;后又撤销屯长县,并入长治市。撤销潞安县,并入长治市和黎城县;撤销平顺县,并入黎城、壶关2县;撤销陵川、高平2县,并入晋城县;撤销沁水县,并入阳城县。撤销襄垣、沁县2县,合并设立襄沁县;后又撤销襄沁、沁源2县,合并设立沁县(驻旧沁县城)。将武乡、榆社2县合并,称为武乡县。晋东南专区辖长治市及黎城、壶关(驻原平顺县城)、晋城、阳城、沁县、武乡(驻段村镇)等6县。
  1960年恢复屯长(驻鲍店镇)、平顺、陵川、沁水、沁源、襄垣6县。晋东南专区辖1市、12县。
  1961年恢复高平、屯留、长子3县,撤销屯长县。晋东南专区辖1市、14县。 
  1962年恢复长治(驻长治市)、潞城(驻城关镇)2县。晋东南专区辖1市、16县。
  1970年晋东南专区改称晋东南地区,地区驻长治市。辖长治市及长治(驻长治市)、潞城、襄垣、武乡、黎城、平顺、壶关、陵川、高平、晋城、阳城、沁水、长子、屯留、沁源、沁县等16县。
  1973年长治县迁驻韩店。
  1975年长治市改由省直辖。晋东南地区辖16县。
  1983年7月28日,将晋中地区平定、盂县二县划归阳泉市管辖。
  1985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62号)(1)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2)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并设立城区、郊区。将原晋东南地区的沁水、阳城、高平、陵川4县划归晋城市管辖。(3)将原晋东南地区的襄垣、屯留、平顺、黎城、壶关、长子、武乡、沁县、沁源9县划归长治市管辖。
  1993年,辖2区1市10县,计有51镇182乡和12个街道办事处。
  1996年,辖2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146个乡镇,3507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长治辖10个县、2个区、1个县级市:长治县襄垣县长子县(Zhǎngzǐ)、屯留县壶关县黎城县平顺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城区郊区潞城市

 

人口

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923,466户,常住人口为3,334,56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