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今地名

邯郸市的由来及地域变迁

浏览: 次 日期:2014-02-24

邯郸是河北省第三大城市,河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中原地区经济第二增长极,河北省南部地区中心城市。因邯山至此而尽得名,地处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位于晋冀鲁豫四省要地和环渤海经济区腹心,辖5区、1市、14县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16.0626万人。

邯郸拥有7300年文明史,3100年建城史,还有500多年的都城史,包括一个半世纪的赵都史、曹魏北朝时六个政权的临漳邺都史,以及三次为都、六次为陪都的大名府历史,隋末窦建德广府作为都城,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农民起义军政权建立的都城之一。邯郸这一名称3100年沿用不改。战争时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开播,《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在邯郸创刊。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众多文化,内涵博大精深,风格丰富多彩。产业经济基础雄厚,素有“北方粮仓”、“冀南棉海”之称,是河北南部钢铁纺织电子基地。

邯郸市是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18个“较大的市”之一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入选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05年邯郸市首次进入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之列。赵国赵武灵王建筑的“武灵丛台”现已建成丛台公园,为AAAA级景区2013年社科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1,邯郸市位居全国第59位。

邯郸东界山东聊城,南临河南安阳,西连山西长治,北接邢台。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80公里。总面积120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3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06平方公里。

邯郸市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貌,东部为华北平原。海拔最高1898.7米,最低32.7米,相对高差1866米,总坡降为11.8‰。全市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五级阶梯:西北部中山区、西部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中部盆地区、东部冲积平原。

 

行政区划

行政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万人)

邮政编码

政府驻地

丛台区

28

47

056002 056004

联纺路街道

邯山区

32

40

056001

邯山街街道

复兴区

37

35

056003

铁西街道

邯郸高新区

23.5

17

056000

世纪大街街道

峰峰矿区

353

51

056200

临水镇

武安市

1806

75

056300

武安镇

邯郸县

522

42

056100

明珠街道

临漳县

744

59

056600

临漳镇

成安县

485

37

056700

成安镇

大名县

1052

86

056900

大名镇

涉县

1509

39

056400

涉城镇

磁县

1035

64

056500

磁州镇

肥乡县

496

31

057550

肥乡镇

永年县

898

86

057150

临洺关镇

邱县

448

20

057450

新马头镇

鸡泽县

337

25

057350

鸡泽镇

广平县

320

25

057650

广平镇

馆陶县

456

29

057750

馆陶镇

魏县

862

98

056800

魏城镇

曲周县

667

41

057250

曲周镇

历史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是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统一中国后,为天下三十六郡郡治之一;汉代与长安洛阳临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曹魏集团在邯郸南部邺城一带建都;北宋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成为北宋都城汴梁的“陪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

邯郸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古称邯,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12]

上古时期

传说上古时期人类始祖女娲就在邯郸古中皇山抟土造人、炼石补天。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新纪元。

先秦时期

邯郸城邑,肇起于商殷。在商代早期建都于邢(邢台),后迁都于殷(安阳)的数百年间,邯郸均为畿辅之地。古本《竹书纪年》中,就有商末殷纣王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至迟在殷纣王时期邯郸一名就已经出现,证实邯郸古城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历史。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当时邯郸已是闻名遐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著名城邑。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已将邯郸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此,邯郸便成了赵氏的世袭领地。邯郸在春秋时代先属卫,后归晋。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为赵国都城长达158年之久。特别是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富国强兵,国势大盛,雄踞战国七强之列,使赵国成为可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之一。

秦汉时期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军破邯郸,赵王迁降秦,邯郸属秦国,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赵国。次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首府。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立张耳为赵王,都城仍设邯郸。九年,刘邦封其爱子刘如意为赵王,并重建邯郸宫城,富丽堂皇温明殿即建于此时。一直到西汉后期,邯郸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是除国都长安之外,与洛阳、临淄、成都、宛(南阳)齐享全国五大都会盛名,从战国到东汉,邯郸兴盛长达500年之久。[12]

东汉末叶,豪强并起,割据混战,邯郸罹难兵燹灾祸,开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国公,于邺城建都。在经济上实施屯田安民,大兴水利,营建魏都,开修道路。魏都的营建,以中轴为对称法则著称于世,并修建了铜雀、金凤、冰井三台。西晋左思所作《魏都赋》,正是描写邺城此时的繁华景象。邺城的兴起导致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郸此时沦为一般的县城,隶属于魏郡。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郸属广平郡,东晋后又改属魏郡。代之而勃兴的魏都邺城继而先后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前后历时364年,对于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

隋唐时,邯郸先后归属或复辖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尔小县。曾盛极一时的邺城亦被焚为废墟,城毁人迁,一蹶不振。而邯郸东部的大名却在唐五代时悄然兴起。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作为魏州首府的大名已发展成为黄河以北较大区域的中心城市。公元758年大名建为魏博镇,后称魏州大名府。五代时,在大名设天雄军节度使。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大名)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后唐庄宗

宋元时期

宋王朝建立后,宋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五路,邯郸县属河北路磁州,而大名为河北路治所(省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建大名为陪都,称北京。大名至馆陶一带,是宋辽交兵的古战场,这里曾演绎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到金朝时,大名曾为藩国大齐的都城,公元1130年刘豫在此称帝。至元朝,这里仍为大名路总管府治,依然是邯郸东部的繁华重镇。

明清时期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全国设置十三省,邯郸县属北直隶省广平府。清朝因袭明制称直隶省,邯郸县仍属广平府管辖。明清时期邯郸一带的政治、经济中心是在广平府城(永年老城)。

近代期间

    民国初,废广平府,邯郸县属直隶省冀南道,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邯郸县直归省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邯郸是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129师转战千里太行,创建了以邯郸为中心的晋冀鲁豫解放区,从此奠定了邯郸作为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1945年10月5日邯郸城获得解放。邯郸解放后,邯郸县城始建为邯郸市,直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政府设在邯郸市)。1949年3月,撤消邯郸市,降为邯郸镇,同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设立了邯郸专区,邯郸镇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管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邯郸镇仍为邯郸专区专署驻地。1952年12月22日,邯郸镇复升为邯郸市。1954年改省辖市。1956年峰峰市并入邯郸市。1983年邯郸县并入邯郸市。1984年改为省辖市。1986年武安县(后改市)划归邯郸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邯郸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邯郸地区所辖各县划归邯郸市管辖,称邯郸市。

新中国六十多年来,邯郸已由解放初期一个人口不足3万的小镇,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城市人口超百万的新兴的繁华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