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省会,副省级城市,被誉为泉城,所管辖的县级市章丘市被誉为“小泉城”。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分别与西南部的聊城、北部的德州和滨州、东部的淄博、南部的泰安和莱芜交界。济南自然风光秀丽,自古素有“泉城”之天下美誉。辖6个区、3个县和1个县级市。
济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底蕴深厚,名士辈出。2015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在济南举办。
济南市市鸟:白鹭
济南市市花:荷花
济南市市树:柳树
济南之所以称为“泉城”,是因它泉水众多而著称,尤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百脉泉五大名泉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美誉。其下属的县级市章丘市拥有“小泉城”之称,济南五大泉脉之一的百脉泉就位于这里。济南拥有的泉水之多,流量之大,景色之美,独步天下。泉水纵横分布,错落有致,既有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百脉泉五大泉群,又有郊区泉群散落各处,誉称七十二名泉。众泉如翡翠在济南大地镶嵌,日夜叮咚,光彩闪耀。众泉汇流成的护城河流淌到大明湖,与周围的千佛山、鹊山、华山等构成了“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风光。济南,也成为世界少有的集“山、泉、湖、河、城”于一体的独特魅力城市。
济南老城
仅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所谓老城,就是基本上现如今游船环城一圈的区域,从黑虎泉出发,经泉城广场—西门—五龙潭—大明湖公园北侧—老东门—青龙桥—起点,也密布着大大小小100多处天然甘泉,堪称世界城市之最。
据统计,济南市区内,共有四大泉域,十大泉群,733个天然泉,这在国内外城市中实属罕见,济南因此被称为举世无双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济南城内百泉争涌,分布着久负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泉群,有名泉七十二之说,实际上济南泉水远远不止72处,仅市区就有大小泉池百余处,大小泉眼不计其数。
四大泉群是市区泉群主要组成部分,在济南市市区周边的其他地方还隐居着另外六大泉群,分别是:济南东郊白泉泉群、章丘明水百脉泉泉群、历城彩石玉河泉泉群、历城柳埠涌泉泉群、长清万德袈裟泉泉群、平阴洪范池泉群。以上十大泉群均属广义“济南泉群”,同时自东向西又依次划分为四大泉域,他们分别是:明水泉域、白泉泉域、济南泉域、长孝泉域。济南的泉水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精彩纷呈,有的呈喷涌状,有的呈瀑布状,有的呈湖湾状,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那就不是几百个泉眼所能概括的了,更多的泉眼,就像颗颗璀璨的珍珠,散落在泉城济南,而大明湖,就像一盏玉盘。
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济南市的血脉,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济南的城市发展、历史沿革、民风民俗也与泉水密切相关,形成了独特的泉水文化。
历史沿革
远古夏商时期
舜(约公元前22世纪)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历山即济南市区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内至今还散落有各种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华路”、“舜耕山”等。
最早出现史册上的名称为“泺”(《春秋左传》),系因本市诸泉汇为泺水,故名。春秋战国时代,济南为齐国之泺邑。随后,齐国又把泺邑改为历下。
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纣)克东夷时甲骨文卜辞中的“泺(luò)”字即今日的趵突泉,从而把济南泉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至3552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谭人所作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济南的文献。
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史记》)。因地济水之南,故名。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属齐国。秦置历城县,属济北郡。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济南郡置济南国。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济南王谋反被诛,国除为郡。西晋永嘉中,移治历城县(今济南市区)。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于济南郡侨治冀州,北魏皇兴元年(467年)复名齐郡。
汉朝三国时期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曾任济南相。曹操做顿丘令和济南相的时间都很短,累计约1年。做济南相的时候,当地大修庙宇来祭奠西汉的城阳王刘章,淫祀之风甚猛。一些商人和职务比较低的官员利用祭奠的机会,搜刮民脂民膏,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曹操上任后,把这些庙宇全部摧毁,而且不许再祭奠。
隋唐宋元时期
隋开皇初废郡,大业初复置齐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齐郡为齐州,次年置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年)撤总管府,贞观七年又置总督府。天宝年间先后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
宋代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分全国为15路,济南属京东路,为齐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禹城、章丘、长清、临邑5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
金仍置济南府,属山东东路,领历城、临邑、齐河、章丘、禹城、长清、济阳7县。
元初改为济南路,属中书省,领历城、章丘、邹平、济阳4县及棣、滨2州,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辖厌次、商河、阳信、无棣4县;滨州治渤海(今滨州市),辖渤海、利津、沾化3县。
明清时期
明初仍为济南府,属山东布政使司(简称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省治由青州移治济南,济南遂成为全省政治中心。
清仍置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由济南府析出泰安、武定、滨州3州升为直隶州,新泰、莱芜、长清,阳信、海丰、乐陵,商河、利津、沾化、蒲台10县分属3州。光绪年间,济南府仍辖有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县、德平、平原15个县及德州。
明清以来,济南府一直为山东的治所所在地。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府为道,济南初属岱北道,1914年改称济南道。
1928年5月3日,日军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屠杀济南人民1.2万,每年这一天,济南在全市范围内,包括各区县,都要拉响防空警报,以示纪念。
1929年7月,设立济南市。全市面积为175平方千米,设城内一、二、三区,城外一、二、三区,商埠一、二、三、四区,共10个区。
1938年,日军侵占济南后,划为11个区,称城内东区、城内西区、城外东区、城外西区、商埠东区、商埠西区、商埠中区、东乡区、南乡区、西乡区、北乡区。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为11个区,总面积177.62平方千米。
解放后
1948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济南,设立济南特别市。
1949年3月,将一、二区合并为城区。
1949年5月改为济南市。下辖第一至第十一共11个区。1950年改为市区6个、郊区5个。1951年4月17日,撤销直属乡,设立郊六区。1954年合并调整为市、郊各5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济南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行政区划
济南市现辖6个市辖区、3个县,1个县级市:
县级市:章丘市。
济南市各区(县、市)面积与人口数据(六普) |
|||
名称 |
面积(平方千米) |
常住人口(万人) |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
100.87 |
75.41 |
7475.96 |
|
280.33 |
71.36 |
2545.57 |
|
151.65 |
47.68 |
3144.08 |
|
258.71 |
68.84 |
2660.89 |
|
1,303.88 |
112.43 |
862.27 |
|
1,208.54 |
57.87 |
478.84 |
|
区小计 |
3303.98 |
433.59 |
1312.33 |
715.18 |
33.17 |
463.80 |
|
1,097.15 |
51.79 |
472.04 |
|
1,163.19 |
56.41 |
484.96 |
|
1,721.29 |
106.42 |
618.26 |
|
县市小计 |
4696.81 |
247.79 |
527.57 |
总计 |
8000.79 |
681.38 |
851.64 |
注:济南市区覆盖五个区: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