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台”,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由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构成,1949年后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靠近大陆的金门与马祖等岛屿,为中国的“多岛之省”,其中台湾岛面积为35873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是中国第一大岛。
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经贸、交通枢纽,也是军事战略要地。台湾海峡为中国南北方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
从三国时代开始,中国人民便逐渐开拓、经营台湾,1885年正式建立行省。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台湾曾被荷兰、西班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过,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版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经济蓬勃发展、逐渐崛起,跻身“亚洲四小龙”,成为亚洲最发达、富裕的地区之一。
2012年台湾省人均GDP已经超过2万美元,仅次于澳门、香港;GDP位列全国第五,仅次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2010年在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中排名首位;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已达到世界发达水平;2012年台北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香港、深圳、上海。
历史
省名由来
“台湾”一名系来自台湾西南部高山族的一支“台窝湾”人的简称,由族名成为当地地名,后来又扩大为全岛的名称。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台湾被称为蓬莱、瀛洲、夷州、流求等。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据,仍称台湾;1945年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早期开发
台湾同中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代,台湾与中国大陆相连,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今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截至21世纪初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台湾高山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今台湾省),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8]。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地区事务,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明朝后期汉人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和郑芝龙集团曾经大规模地组织中国大陆居民移民台湾。
荷兰、西班牙殖民沦陷时期
16世纪,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朝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0]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修筑热兰遮城和赤嵌楼(今属台南市)作为进行殖民统治的中心,残酷剥削台湾人民,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行径,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九年后,他们配合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虏,收复了台湾。
明郑时期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领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废除殖民制度,改赤嵌楼为承天府(今属台南市),置2县,设安抚司于澎湖,总称台湾为东都,后郑经改称东宁。为纪念故土,改称热兰遮城为安平镇。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人。
清朝时期
1683年,清朝派施琅率军进攻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率众归顺。自此台湾在清朝直接统治之下。
1684年,清朝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此时,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自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台湾的淡水(今新北市淡水区)、鸡笼(今基隆市)、安平(今台南市安平区)、打狗(今高雄市)相继开港。同时,对台湾窥视已久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跻身列强,也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3—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朝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20]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沦陷时期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朝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台湾实行总督专制的独裁统治体制,建立恐怖严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推行“皇民化运动”,企图把台湾人民变成日本帝国主义的忠臣良民,并实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经济政策,掠夺台湾的稻米和蔗糖资源,后期则配合日本帝国主义的“南进”侵略政策,发展与军需有关的工业,把台湾当作日军的补给地,为侵略战争服务。
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期间,被血腥残害的中国人民累计多达约65万人。日本帝国主义欠下了中国人民无数永远也无法偿还的血债。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人回到中国大陆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发出《中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主权回归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协定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即中国东北地区)、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后又有苏联参加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使台湾重新回归中国的怀抱,结束了台湾人民蒙受日本帝国主义奴役的屈辱历史。同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举行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会后台湾省行政长官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所属的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置于中国主权之下。台湾全省欣喜若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祭告祖先,通宵欢饮。台北市各界民众数万人举行环市大游行,欢呼回到中国的怀抱,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9年后的台湾问题众所周知,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