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今地名

陕西省的由来及地域变迁

浏览: 次 日期:2013-11-04

 

    陕西省(Shanxi Province)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省会古都西安,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人口3733万,下辖西安1副省级市、宝鸡等9地级市及1农业示范区。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为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为雍州所在,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陕西是我国重要科教高地之一,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8所985或211工程类大学。   陕西省行政区划 副省级市 ▪ 西安市         地级市 ▪ 宝鸡市 ▪ 咸阳市 ▪ 渭南市 ▪ 铜川市 ▪ 延安市 ▪ 榆林市 ▪ 汉中市 ▪ 安康市 ▪ 商洛市         陕西省在自然区划上地跨中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古为雍州、梁州之地(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为梁州),又称为三秦大地,纵贯南北,连通东西,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区,处于黄河和汉江流域中游,历史悠久。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人类诞生初期80万年前的西安蓝田人,这里也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发现地,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中国较早的城市西安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生于宝鸡市)和黄帝(生于武功县)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   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这里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陕西,这个名称早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周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召公管辖。陕西因此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鄜延、邠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并将陕西南部地区并入管辖;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区域划分   陕西南北狭长,由北向南可分为地理、历史、文化、气候、语言、人种截然不同的三大地区:陕北、关中、陕南。由于陕西省超过1/3的面积和人口均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因此陕西省是中国典型跨越南北的省份之一,且南北面积比例与其他南北跨界省份(甘肃、河南、安徽、江苏)差别较大。   行政区划方法   一般依据行政区划界限进行划分。   关中:宝鸡、咸阳、铜川、西安、渭南。   陕南:汉中、安康、商洛。   陕北:榆林、延安。   自然区划方法   陕西省地理国(省)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陕西基本地理省情(2011)》,主要考虑了水文、地貌两个自然要素对三个区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划分结果与自然区划存在个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宝鸡南部部分地区和西安个别地区划为陕南、商洛北部部分地区划为关中、铜川北部与渭南北部划为陕北。各区划面积统计表明,陕北面积最大,陕南次之,关中面积最小。   陕北—关中界线:由西向东依次为黄陵-旬邑分界;印台区玉华镇;宜君县哭泉乡、云梦乡、王石凹镇;印台区-富平县分界;白水县林皋镇、尧禾镇、北塬乡;白水-洛川分界;黄陵-澄城、合阳分界;韩城-合阳分界;韩城市芝阳镇、巍东乡、新城街道、西庄镇、龙门镇。   关中-陕南界线:由西向东为依次为陈仓区-凤县分界;渭滨区-凤县、太白县分界;太白县桃川镇东界、南界;周至县厚畛子镇;周至-佛坪、宁陕分界;户县-宁陕分界;长安区-柞水县分界;蓝田-柞水、商州区分界;洛南县-商州区、丹凤县分界。   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西安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心。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1180年。另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次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陕西具有重要的位置。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延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13个春秋,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历史沿革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演变可大致分为史前文明时期、西周时期、秦时期、西汉时期、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1949年l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陕西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史前文明  1963年7月,在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发现了一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第二年5月,在公王岭地层中发现一个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经对此头骨化石进行室内修复,复原出一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原研究者把陈家窝的下颌骨和公王岭的头骨归到一起,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简称“蓝田猿人”或“蓝田人”。但是,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件标本所显示的原始性程度明显不同,两个地点的时代又有先后之分,建议给公王岭头骨另立新种“蓝田人”;给陈家窝下颌骨以“直立人陈家窝亚种”的学名,亦可称“陈家窝人”。蓝田人属我国早期人类化石。其前额低平、较宽,眉骨粗壮隆起,骨壁较厚,眼眶略方,嘴部前伸。颅内耳高71毫米,脑容量为778.4毫升,基本与印度尼西亚爪哇人的775—900毫升相当。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公王岭和陈家窝古猿人化石层位先后有三个不同的数据。一般可以说公王岭距今约100万年左右,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或早更新世晚期。陈家窝化石距今60万年左右,属中更新世中期。在公王岭蓝田猿人化石出土地附近,伴出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许多生产工具,有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片、石核等打制石器。尖状器一面有刃,另一面保留石块原状,适于手握。刮削器有直刃、凹刃、凸刃和复刃四种形式,用于刮削木制工具和剥取兽皮。这些工具制作粗糙,以单面加工为主,多不经第二步加工即行使用。公王岭还出土了40余种动物化石,而最引人注目的这些动物化石中具有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剑齿象、大熊猫、爪兽、毛冠鹿、水鹿等。这说明蓝田猿人所生活的秦岭北麓,在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林木丛生,很适合于原始人类繁衍和生息。    1978年春,在大荔县西北解放村附近发现一具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化石年代经鉴定距今约20万年左右,属不足30岁的男性头骨,是早期智人中的古老类型。大荔人介于晚期猿人和新人阶段之间,其体质形态明显进步于猿人而落后于现代人。在大荔人遗址发现的动物化石和石器表明,他们过着以狩猎为主的生活,其时代属旧石器时代的中期。     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遗存在陕西西安、临潼、渭南等地多有发现。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仰韶文化的有半坡人、姜寨人和史家人等,以半坡人最为典型。半坡人生活的时代距今约6000年左右,主要经营农业,同时从事家畜饲养、捕鱼打猎和采集等。生产工具主要为石器和骨器。石器有斧、锛、凿、刀、铲、敲砸器、磨棒、磨盘、箭头、网坠纺轮等;骨器有骨针和鱼钩等。当时种植的谷物是粟,蔬菜有白菜、芥菜。农业和采集主要由妇女承担,男子主要从事渔猎。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有钵、盆、碗、壶、瓮、罐、瓶等。在一些陶器上有红底黑花彩绘几何图纹和动、植物图象,表现了半坡人对绘画、彩塑艺术的了解和使用;有些陶器上还刻划着笔划简单的符号,共22种113个,如×、+、I、K等,可能为记事记数的符号;特别是在遗址里发现的利用重心原理制作的便于从河中打水的尖底瓶,表明半坡人对物理知识已有了解和运用。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男女分葬和同性合葬墓表明,半坡人实行族外婚,本氏族不能结婚,死后夫妻各自埋在自己氏族的公共墓地里。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龙山文化在陕西以临潼“康家文化”和长安“客省庄第二期文化”为代表,距今约400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石斧体形圆扁,磨制得非常光滑;石铲大而薄,刃部锋利;还发明了镰刀。除石制工具外,还有了蚌器。畜牧业也繁盛起来,仰韶文化时期只有狗和猪,这时又有了马、牛、鸡。男女分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男子的随葬品中大多是劳动工具和工艺工具,而妇女多是纺轮、锥、针一类物品,这说明男子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工具制造,妇女则着重从事纺织、缝纫一类活动。 西周时期     陕西从西周时期起,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周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始祖名弃,“好耕农”,“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帝舜……封弃于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号日后稷,别姓姬氏。”弃传了三代,到公刘做部落首领时,率族众迁到分阝(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以后经过九代,即古公亶父(约公元前l2世纪)作首领时,周人渡过漆水,翻过梁山,来到渭河北岸岐山南麓一块美丽富饶的黄土平原定居,并用自己的族名命名这块土地叫“周原”(今陕西扶风县同岐山县交界处)。古公亶父在这里指挥族人开垦土地,挖渠排水,种植庄稼,发展农业;营建庙堂、宫殿、住宅,修筑城墙,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并多次打退前来骚扰的戎、狄部落。正式定国号为“周”,表明周人跨进了阶级社会——早期奴隶制。     古公亶父传季历,季历传姬昌(周文王),这段时间周国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全部占有了关中平原。公元前1136年左右,周文王把国都从周原迁到了沣(今陕西长安县马王村一带)。周文王死后,其子姬发(周武王)继立,于公元前1133年又迁都于镐(今长安县斗门镇一带)。武王以岳父姜太公为师,弟周公旦为辅,继续向东发展。约在公元前l027年(武王十年),经过牧野之战,周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     西周是在陕西境内建都的第一个全国性王朝。“陕”这个地名,是在西周初年出现的。周初分封,周公和召公的封邑以陕(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为界,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后人因此称陕以西地区为“陕西”。西周时期,陕西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具有了较大改进,出现了适宜于快耕和扒地除草的耜和镈,休耕轮作制度逐渐推广,开始使用绿肥和堆肥,并已有了完整的沟渠灌溉系统。《诗经》里描绘了当时的农田作业情况:许多人在土地上耦耕,结果获得了大丰收。谷子象梳篦一样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有城墙那么高。在手工业方面,当时有冶铸、陶瓷制造、玉石和骨角制作、制革、纺织等。青铜器的制作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不仅凝重典雅大方,同类型器物有了成组配套产品。而且铭文字数增多,最多发现有近5000字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书法艺术珍品。     西周从周昭王之后,逐渐走了下坡路。特别是周幽王执政后,荒淫无道,国势急遽衰微。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被幽王所废的太子宜臼的外祖父)联合犬戎攻破镐京,杀幽王,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次年,周平王将京城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 秦时期     据《史记·秦本记》记载,秦人的祖先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裔,曾“与禹平水土”,又“佐舜调驯鸟兽”,被舜赐姓赢氏。周在陕西关中崛起后,秦人与周亲善,曾为周王室养马,周孝王因其有功,封于秦(今甘肃省清水县一带),族号秦赢。周平王东迁,秦襄公率兵护送。周把岐(今陕西省岐山县)以西之地赐封秦襄公。秦襄公受封后,开始了与戎狄争夺关中的旷日持久的战争,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巩固了在关中的统治地位。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秦将国都从平阳(今陕西岐山县)迁往雍(今陕西凤翔县),在此历时近300年。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将都城向东迁往栎阳(今陕西临潼县)。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又迁都咸阳。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秦始皇)即位后,在统一战争中,每灭一国,在咸阳北原上仿建其宫殿一处,号称“六国宫殿”。统一后秦始皇又将全国富豪12万户迁到咸阳,从而使这里人口激增到将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战国时期,魏国曾在洛河下游建上郡,楚国在汉江中游设汉中郡。秦统一后,分天下为36郡。陕西北部为上郡,治所在肤施(今榆林市南部);陕南为汉中郡,治所在南郑(今汉中市);渭河流域设内史,主管京都附近的畿辅区域。秦朝建立前后,关中的农业已相当发达,土地大量开垦,牛耕普遍采用,已经出现了铁犁,还修建了郑国渠,灌田4万顷。秦始皇陵西侧出土的铜车马和御俑及其它兵器,工艺水平很高,说明秦代手工业已有很大发展。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其子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东南)起义,9月,刘邦、项羽分别在沛县(今属江苏省)和吴(今苏州市)起义。公元前207年8月,赵高在咸阳杀秦二世,立二世兄子子婴,贬号为秦王。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军取道武关(今陕西省商南县)、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到达霸上(今西安市东南),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西汉时期     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把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分封给秦朝的3名降将;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地区,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县);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地区,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县);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地区,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一带)。陕西代称“三秦”一词由此得名。公元前206年8月,汉王刘邦军偷渡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以东),袭击关中,章邯自杀,司马欣、董翳投降,陕西遂为刘邦所占。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以项羽失败而告终。     刘邦建立西汉,2月即皇帝位于氾水 (今山东曹县附近);5月汉高祖刘邦接受娄敬、张良建议将国都迁往关中。先都于栎阳(今陕西临潼县),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从栎阳迁都长安,又称西汉京师。     西汉时,将秦的内史管辖的渭河流域地区一分为三:即京兆尹,辖渭河以南地区;左冯翊,辖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区;右扶风,辖今咸阳以西地区。史称为“三辅”,治所均在长安城。     西汉京师长安,位于今西安城西北10公里处,是先有宫城,后有外郭。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汉在原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建了长乐宫。公元前200年,又始修未央宫,两年后峻工。长安城的修建,据《汉书》记载,是从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正式开始的,于公元前l90年9月基本完工。据史料记载:汉长安城周长65里(约合今26公里),城墙高l2米以上,下宽l2—16米。周围共有l2个城门,东边为宣平门(又称东都门)、清明门(又称籍田门)、霸城门(又称青门),南边为复盎门(又称杜门、端门)、安门(又称鼎路门)、西安门(又称平门),西边为章城门(又称光华门),直城门(又称直门)、雍门(又称西城门),北边为横门(又称便门)、厨城门、洛城门(又称高门)。每座城门各有3个门洞,宽约6米。城外有壕水环绕,宽3丈,深2丈。由于城墙建于长乐、未央两宫之后,走向随宫殿建筑位置而变化。除东城墙为直线外,南、西、北处都有曲折,整个城呈一个不规则的方形,南像南斗星,北像北斗星,因此有“斗城”的称号。城内总面积973顷,有8条大街,160个巷里,分东市、西市等9个市区。城内中、南部为宫殿、官署和高官显贵居住区,约占全城面积的2/3以上;东部和西部为商业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长安城内人口“为户八万八百,人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有关专家认为,这个数字偏低,每户以5口人计算,当在40万人以上,50万人左右。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城市,当时世界上只有欧洲的罗马城可以与之媲美。     西汉时期是陕西的兴盛时期。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8年),西汉的国势达到顶峰。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史记·货殖列传》中也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西汉时期陕西农业经济发达,主要得益于水利事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提高。关中先后开凿了漕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灵轵渠和成国渠等6条漕运和灌溉渠道,从而使关中平原形成了灌溉渠道网。汉武帝时期搜粟都尉赵过创造了代田法,还创制了耧车(一种三腿的播种工具)和耦犁(三人二牛的耕作方式,深耕、翻土、培垄一次进行)。这些新的耕作方法和农具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汉成帝年间议郎氾胜之写了一部农学著作,后世称为《氾胜之书》,系统地总结了陕西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当时铁器已广泛使用,并在全国产铁和冶铁之地设置有铁官,在今陕西境内就设置有5处,即郑县(今华县)、夏阳(今韩城市)、雍城(今凤翔县)、漆县(今彬县)、沔县(今勉县)。西汉时期纺织业也有很大发展,朝廷在长安设有东、西织室,集中了织工数干人,专门为皇室生产高级丝绸绫绢。1957年5月在西安灞桥出土了西汉早期裹铜镜用的纸张残片,是用大麻和苎麻纤维制成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张,已被定名为“灞桥纸”。l956年在长安县洪庆村西汉墓出土了一对人字纹齿轮,说明当时已经懂得了用齿轮传动力。建筑业在西汉时期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西汉建筑遗址上遗留的汉砖,质密、体大、量重,分有长形、方形与空心砖多种,砖的正面多有装饰图案;汉瓦当质地优良,一般为圆形,面上装饰有阳纹的图案或文字。西汉时期长安城内有9个集中的市场,其中西部6个,东部3个。每个市场都有围墙;市场中修建了高达5层的市楼,名叫旗亭。这说明西汉时期商业也有较大发展。     西汉时期,长安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有发展。长安当时藏书很多。刘邦入关时,萧何首先把秦丞相府的文书档案收存保护起来。公元前l91年,汉惠帝刘盈解除了民间不准藏书的禁令。汉武帝“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汉书·艺文志》)。汉成帝刘骜“使谒者陈群求遗书于天下”(《汉书·艺文志》),并分类整理、收集到长安的书籍共596家、l3269卷,分藏在长安城内的石渠、延阁、广内、兰台、麒麟、天禄等阁。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今陕西韩城市人)就曾参考这些藏书,在长安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历史名著《史记》。刘歆在继承其父刘向整理书籍的事业中,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学校在汉初尚不发达。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学,起初仅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到汉成帝末年(公元前7年前后),学生增加到3000人,并且形成许多学派。全国各地都选送青年到长安留学。     西汉时期,长安同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往来的关系。公元前l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今陕西城固县人)带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13年后(公元前126年)张骞返回长安,报告了旅途经过和西方各国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等各种情况,使西汉王朝对西方各国有了正式了解。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率领300人,携带大量财物出使西域,到达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后,张骞分遣副使去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康居(今中亚撒马尔罕)、月氏(今阿姆河北)、大夏(今阿姆河南)等国。后来乌孙和这些国家都先后派代表随汉使者来到长安,“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汉书·西域传》)。张骞以后,长安形成了出使西方各国的热潮。西汉王朝每年都要派出使团,多则十余次,少则有五、六次,每次使团人数少则十余人,多则一百余人。张骞和他以后的使臣带回了西域的葡萄、胡桃、石榴、胡豆、黄瓜、苜蓿、葱、蒜、芝麻等植物种子,西方各国的使者和商人,带来了骏马、香料、宝石、火烷布(石棉布)和许多珍禽异兽;我国的丝绸、漆器、竹器、黄金、白银以及铸铁和农耕技术,也从长安传往西方。9年,王莽废孺子婴,建立新朝。23年2月,绿林军拥立刘玄为皇帝(年号更始),9月攻入长安,王莽被杀。24年2月,刘玄迁都长安。25年6月,赤眉军在华阴立刘盆子为皇帝,9月攻入长安,推翻刘玄。赤眉军后被刘秀所败。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25年6月,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关中仍保留“三辅”称号,长安仍维持京兆府的名义,汉中郡由益州刺史辖(治所在成都),陕北属并州刺史辖(治所在晋阳)。     东汉末年(190),关东军阀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挟汉献帝刘协西迁长安。l92年4月,王允、吕布等谋杀董卓。6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樊稠等攻入长安,“放兵虏掠,死者万余人。”(《后汉书·董卓传》)。195年,李傕、郭汜、樊稠又互相攻杀,陕西经历了一次大浩劫,“长安城中,盗贼不禁,白日虏掠……人相食,白骨累积,臭秽满路”(《后汉书·董卓传》)。“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通鉴纪事本末》第八卷)。      三国时期,陕西关中属魏的雍州所辖,治所在长安;今石泉以东陕南各县,属魏的荆州所辖(治所在今河南省新野);陕南西部为蜀的益州所辖(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陕北各处,为羌胡各族的游牧地区。     313年,晋怀帝被杀,司马业在长安即位,是为晋愍帝。316年8月,刘曜进兵关中,11月,晋愍帝出降,西晋从此灭亡。319年,刘曜改国号为赵,定都长安,史称前赵。前赵时期,关中和商洛地区为其所辖。陕北由后赵占据,汉江上游为成国占据,今石泉以东地区为东晋辖地。328年,后赵羯人石勒在洛阳生俘刘曜,次年进军关中,取长安,前赵亡。     350年,氐人苻洪乘后赵内乱进军关中,次年其子苻健在长安称帝,史称前秦。357年,苻坚即位。370年,苻坚用谋士王猛的建议,迁燕地王公及鲜卑人4万余户到长安;次年,又迁关东豪强和其他少数民族l5万户到长安和关中,关中经济较前有所恢复。384年3月,鲜卑人慕容泓据华阴,自称雍州牧、济北王,4月建元燕兴(史称西燕)。385年,慕容冲率西燕兵战败前秦入长安。     386年4月,姚苌乘西燕内乱攻入长安,改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后秦时期,关中和陕北为其统治,陕南地区为东晋所占。417年8月,东晋刘裕攻入关中,后秦亡。     413年3月,曾投奔后秦姚兴的匈奴人赫连勃勃(于407年建立大夏国),在朔方之北、黑水之南,建国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红墩界乡)。418年,赫连勃勃率大军南下,攻陷咸阳,占据长安,称帝,改元昌武。419年,赫连勃勃还都统万城,留太子守长安。425年,赫连勃勃死。次年,北魏攻占了统万城和长安。     535年,鲜卑人宇文泰立南阳王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西魏时期,陕西关中、汉江上游,均为其控制。556年,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觉嗣爵。     557年,宇文觉称天王,建立北周。581年,北周为隋所代。 隋唐时期     581年2月,北周相国杨坚废周建隋,是为隋文帝。隋初仍都汉长安城。582年,由太子左庶子宇文恺设计,开始在龙首原南边(汉长安城在龙首原北)营建新城大兴城(因杨坚在北周时曾被封为大兴公,故用此名)。大兴城先建宫城,583年迁都于此。隋炀帝杨广大业九年(613)修建了外郭城。大兴城平面布局十分规整。外郭城近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556米,周长36.7公里,总面积84平方公里。外郭城的东、西、南三边共设9座城门:西墙由北往南为开远门、金光门、延平门;南墙由西往东为安化门、明德门、启夏门;东墙由南向北为延兴门、春明门、通化门。除了正南门明德门设5个门洞外,其余的门均开3个门洞。外郭城以北是大兴苑。《长安志》六卷记载,大兴苑“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二十三里”。隋炀帝在营筑外郭城的同时,并开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引浐河、交水、潏水入城。城内靠北墙中央为宫城,正殿称大兴宫。宫城正南为皇城。城内还有l4条东西向街道和11条南北向街道,以朱雀大街为南北中轴线,两侧主相对称。全城有109坊。     隋代,文帝废郡存州,炀帝改州为郡。陕西分由17个郡(州)管辖。其辖地全在陕西境内的有9个郡(州):京兆(雍州,治所在今西安市),冯翊(同州,治所在今大荔县)、扶凤(岐州,今凤翔县)、上郡(敷州、今富县)、雕阴(上州,今绥德县)、延安(延州,今延安市)、上洛(商州,今商州市)、汉中(梁州,今汉中市)、西城(金州、今安康市);其辖地部分在陕西境内的8个郡(州):榆林(胜州,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朔方(夏州,治所在今靖边县北)、盐川(盐州,治所在今定边县)、弘化(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北地(豳州,治所在今甘肃宁县),河池(凤州,治所在今凤县),顺政(兴州,治所在今略阳县)、义城(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     604年杨广弑父杀兄夺取帝位后,施行暴政,激起民变。617年9月,从太原起兵的李渊渡过黄河,攻占朝邑(今陕西大荔县东),11月占领长安,立代王杨侑为恭帝,自为大丞相。618年5月,李渊逼恭帝禅位,正式称帝,定都长安,建立了唐王朝。     唐长安城沿用隋大兴城的旧制,不断修建。唐高宗永徽五年(654)3月和ll月,工部尚书阎立德率人重修外郭城。据今实测,唐长安外郭城东西宽9500米,南北长8470米,周长35.5公里。城内由宫城、皇城、市民居住区组成。宫城位于全城正中的北部,唐初只有太极宫一处(原隋大兴宫),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在此居住三十多年。贞观八年(634),李世民在宫城东北角禁苑内的龙首原上修永安宫,让其父李渊居住,次年改名大明宫。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62)开始对其加以扩建,次年唐高宗从太极宫搬到大明宫居住和处理朝政。此后,唐历代皇帝都住在大明宫。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唐玄宗将原来的旧居改成兴庆宫,并几度扩建。皇城在宫城的南面,东西与宫城相等,北和宫城的承天门、南和外郭城的明德门相对。城内南北7街,东西5街,其间并列尚书省、太仆寺、御史台、鸿胪寺、都水监等百官办公的衙署。市民居住区以承天门大街为中轴,分为东西相等的两部,有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l4条,供老百姓居住和商贾之用的坊市共114坊。整个长安城中,宫城约占全城总面积的3.7%,皇城约占6.3%,居民区114坊约占63.8%,其余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     唐代的行政设置,在州(郡)之上加设道一级。唐初全国为l0道,今陕西的关中和陕北属关内道管辖,陕南届山南道。唐中叶,全国分l5道,陕西属4个道管辖:从关内道分出京畿道,辖今长武、韩城一线以南,宝鸡、凤翔以东地区,治所在长安;关内道由京官遥领;今安康市以东属山南东道,治所在今湖北襄樊;今安康市以西为山南西道,治所在今汉中市。唐代还在陕西境内设了三个府:京兆府(治所在长安)、凤翔府(治所在今风翔县)和兴元府(治所在今汉中市)。     唐代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也是古代陕西最繁荣的时期。唐代长安人口最多时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城内手工业很发达。如唐玄宗时“宫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熔造,又数百人。”(《旧唐书·杨贵妃传》)“少府监有绫锦坊巧儿三百六十五人,内作使绫匠八十三人,掖庭绫匠一百五十人,内作巧儿四十二人。”(《旧唐书·百官志》)1970年10月,在西安市何家村发现了两瓮窖藏文物计千余件,其中金银器270件,制作十分精美。唐代的瓷器制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唐三彩是陶瓷工业的新品种,耀州青瓷也很有名,今在唐代皇陵和贵族墓葬中多有出土。     唐代长安是全国的商业贸易中心。城内的东市和西市,是专门经营商业的地方,朝廷设有东西市局、平准局进行管理。西市有衣肆、坟典肆、药材肆、波斯邸、绢行、秤行、麸行、帛行、寄附铺等各种行业,还有专为大商人存放钱币的柜坊。商业分工很细,有以专卖穿钱绳为生的商人。东西市之外,在兴道、务本、长兴、靖安、宗仁、永乐、宣平、布政等坊内都有旅舍、寄舍,颁政坊有馄饨曲,胜业坊有卖饼的,长乐坊出酒,宗仁坊多乐器店。唐代一般使用铜钱,携带不便,在唐宪宗时,长安出现“飞钱”(亦称便换),类似现在的转帐支票,为商品交易提供了很大方便。     唐代长安的科技文化也十分发达。岐州雍县(今陕西凤翔县)人李淳风主持编修了新历法《麟德历》,创制了新型铜制浑天仪,并同他人一起整理注释了《九章算经》、《周髀算经》、《缀术》等l0部有名的算经。著名地理学家贾耽,绘制了《海内夷图》,编纂了《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李吉甫编纂了《元和郡县志》。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京兆华原,即今陕西耀县人),收集了许多散在民间的秘方、单方,著有《急备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是我国最早的两部医学巨著,对后世医学影响极大。唐代设有史馆编纂史书,开创了官修史书的制度。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等都是唐初在长安编成的。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杜佑编纂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史书。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长安竭力推行“古文运动”,千古名篇《师说》就是他803年在长安写成的。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的大多数诗人在长安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初到长安,以《蜀道难》被誉为“谪仙人”。他在陕西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诗圣”杜甫诗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400余首,其中在长安创作的有200多首,《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等辉煌诗篇都是在长安一带写成的。白居易的《新乐府》、《秦中吟》等数十首诗写于长安及其附近,著名的《长恨歌》是806年其任周至县尉时写下的。京兆万年人杜牧,著有千古名篇《阿房宫赋》和《过华清宫》等七绝。大诗人王维在长安居住数十年,脍炙人口的《送元二使安西》就写于长安。王维晚年在蓝田辋川居住,把自己的田园诗汇集成册,题名《辋川集》。     唐长安城内集中了全国著名的画家和画工。唐初的阎立德、阎立本,盛唐时期的吴道子、李思训、韩干、张萱,中唐时期的周昉、韩晃,都在长安留下了不朽之作。唐代壁画水平十分高超。关中地区发掘、整理的诸唐墓中,有大批精美的壁画。     唐代书法艺术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峰,名家辈出,各具特色。今西安碑林里保留了欧阳询书的《皇甫诞碑》,欧阳通书的《道因法师碑》,褚遂良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颜真卿书的《郭家庙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徐浩书的《不空和尚碑》,柳公权书的《玄秘塔碑》、《冯宿碑》,怀素书的《东陵圣母帖》、《藏真律公帖》、《千字文》和以篆书著名的李阳冰、以隶书著名的韩择木等书法大家的笔迹。欧阳询晚年精心之作《九成宫醴泉铭》,现存陕西麟游县九成宫遗址。     唐代长安的教育也十分发达。唐代在长安城设立的国子监为最高教育机构,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前三学主学儒家经典及时务策论,律学学律令,书学学书法及《说文解字》等文字学,算学学《九章》《缀术》等算术。门下省还设弘文馆,东宫设崇文馆。太医署、太仆寺等朝廷机构也设专业学校。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将《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经,刻石成碑,共用114石,表里刻字,共228面,立于国子监之内,作为范本。因作于开成年间,史称开成石经,现存西安碑林。     唐代的长安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人通过陆路或海路前来长安。长安设有鸿胪寺、礼宾院等机构,专门负责接待。大明宫内的麟德殿是唐代宫廷接见外国使臣的重要场所之一。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乾陵前的61座王宾使臣雕像和章怀太子墓道东壁的礼宾图,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唐代中外友好往来的场面。同唐朝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有波斯(伊朗)、日本、印度等国。当时在长安西市有许多波斯商人经商,设有波斯邸。近年在西安出土的多枚波斯钱币,就是证明。据史书记载,唐代200多年间,日本派遣唐使达19次之多;唐代长安的外国学生中,以日本学生为最多。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6月,安禄山军攻破潼关,唐玄宗等仓皇逃出长安。叛军在长安大肆烧杀抢劫3天,长安城被掠夺一空。757年9月,唐代名将郭子仪(华州郑县,即今陕西华县人)收复长安。“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势逐渐衰败。881年,黄巢率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在大明宫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883年2月,沙陀贵族李克用带兵进入关中,4月黄巢率军退出长安。904年,朱温强迫昭宗迁都洛阳,长安城被彻底破坏。 宋元时期     北宋建立后,行政设置改道为路。宋初设陕西路。之后,行政区划变化,陕西的大部分归兴军路(治所在今西安市)管辖;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凤县、留坝、属秦凤路(治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今佛坪、镇巴以西属利州路(治所在今汉中市);今宁陕、石泉以东属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襄樊市);今神木、府谷、佳县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今榆林、横山、靖边、定边等县为西夏据有。     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建立大夏,陕北部分地区为其控制。宋夏之间时战时和几十年,陕北是主要战场之一。1040年至l042年,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今延安市嘉岭山下留有范仲淹手书石刻和“范公井”等遗迹。从l078年开始,沈括知延州4年,经营陕北边防。1127年,金灭北宋。当年12月,金将洛索率军进攻关中,大掠后退走。1128年8月,金军再攻关中,陕北大部和关中东部均为金占有。金在今陕西境内设有京兆府路(辖今铜川、韩城以南,乾县、武功以东,镇安、山阳以北,治所在今西安市)、鄜延路(辖京兆府路以北至米脂、保安,治所在今延安市)、还有凤翔路(京兆以西,治所在今凤翔县)、庆原路(今陕西淳化、永寿诸县西北属之,治所在今甘肃省庆阳市)、河东北路(今神木、佳县、吴堡诸县属之,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利州西路(今凤县、留坝、略阳诸县属之,治所在今略阳县)、利州东路(利州西路以东、京兆府路以南诸县属之,治所在今汉中市)。今榆林、横山、靖边、定边诸县仍为西夏所占。     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1222年11月,蒙古将领木华黎率军先后占领同州(今陕西大荔县)、蒲城。l230年6月,蒙古军破金京兆(今西安市);10月占领同(今大荔县)、华(今华县)等陕西东部;次年4月占领凤翔,8月破凤州(今宝鸡西南),占兴元(今汉中)、洋州(今洋县)。1234年,金灭。l253年,蒙古大汗分封诸王,关中成为忽必烈的封地。l271年,忽必烈迁都燕京(后改为大都),国号为“元”。1272年,忽必烈封第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建藩于陕西。元代在路之上设行中书省。陕西行省(治所在今西安市)的辖地包括今陕西全境,还有甘肃兰州以东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元代中叶,安西王府被废除,安西路改名奉元路。     宋元时期,陕西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有较大的恢复和发展,以水利事业较为突出。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陕西灌田面积由宋初2000顷扩大到6000顷,回升到唐中期的水平。北宋中期,陕西粮食连年丰收。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陕西转运使包拯上奏云:“陕西累岁丰熟,今秋又大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1)耀州瓷的生产在北宋达到鼎盛时期。石油的使用和开采也始于宋元。沈括在陕期间,对陕北石油进行了详细考察,断定:“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梦溪笔谈》)。范仲淹经略西北时,已以石油作军中照明与燃料之用。沈括还亲自试验以石油燃烧产生的烟黑制墨,获得成功。到了元代,陕北石油的开发与利用又有新的发展。当时已在延长、延川凿井采油。石油除用于照明、制墨、军用之外,还用于治疗牲畜疥癣等皮肤病,政府已把石油纳入正式贡赋之中。 明清时期     1368年1月,朱元璋称帝,国号明。l369年3月,明军徐达部进入陕西。4月占领奉元城,遂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同月克凤翔。5月克延安。8月陕西平。     明代在元的行省基础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国设13个布政使司。陕西布政使司辖今陕西全境和甘肃嘉峪关以东、今宁夏和内蒙古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东部分地区。明代实行封王建藩,陕西布政使司境内有7个藩王,其中3个封在今陕西境内:洪武十年(1378)封于西安的秦王、宣德九年(1429)封于凤翔的郑王、天启七年(1627)封于汉中的瑞王。     明代对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唐末昭宗迁往洛阳后,公元904年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京兆尹韩建,放弃了被朱温彻底破坏的外郭城和宫城,仅将原来官署所在的皇城加以整修,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南城中门)、安福(西城北门)、延禧(东城北门)三座城门,北开玄武门,整修的新城区面积大大缩小。1374—1378年间,都督濮英主持扩建了西安城垣,西、南两面城墙在韩建时的基础上增高加固,东、北两面城墙在原城郭之外新建,使西安城的长、宽均比元代奉元路城扩大了30%,城区面积扩大了80%。1526年,巡抚王荩重修了城楼。1568年,巡抚张祉给城墙(原是土墙)外面砌了一层青砖。崇祯年间,陕西巡抚孙传庭加修了4座关城。明代还在西安城内修建了两座醒目的建筑——钟楼和鼓楼。      1556年1月23日午夜,陕西华县发生了八级(据当今科学家估算地震烈度达11度)大地震。关中东部的华州、渭南一带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90多个县(除陕西外,还有今甘肃、山西、河南等省)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直接死亡人数83万。     1628年11月,陕西府谷县人王嘉胤率农民起义,白水县农民王二率众与之会合。同时,陕西清涧县人王佐挂在陕西宜川、陕西安塞县人高迎祥、汉南王大梁先后响应。1636年高迎祥牺牲,李自成(陕西米脂人)被推为闯王。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当年10月,李自成兵分两路进军关中,破西安,11月占领关中、陕北。1644年1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号为西京,正式建国,国号大顺。1644年3月,李自成攻占北京。1644年6月,李自成从北京退返西安。1644年12月,清军攻入陕北,1645年1月攻破潼关,李自成率军经蓝田、商州、退往湖广。1645年2月,清军占据陕西全境。     清代废去明布政使司的称号,仍称行省或省。清初陕西省辖今陕西全部,今甘肃、宁夏和青海东部。康熙二年(1663),以陕西右政使驻巩昌(今甘肃省陇西县),五年(1666)改为甘肃布政使,移驻兰州;左布政使仍驻西安,管理西安、延安、凤翔、汉中四府及兴安州。从此陕甘分治,陕西的区域最后确定。明清两代陕西省治均在西安。清顺治六年(1649),将明西安城东北部划作驻防城,通称满城。     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影响下,陕西也发生了反洋教斗争,燕子砭(属宁强县)教案、三边(靖边、定边、安边)教案是其中两次规模较大的反教会斗争。     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西逃,于l0月26日到达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等于l901年10月6日由西安起程回京。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10月22日,陕西革命党人领导新军在西安起义响应,是北方第一个响应起义的省份。23日下午,起义军攻破满城,西安光复。10月27日,陕西军政府成立。西安光复后,除汉中(1912年4月光复)外,全省大部于11月底光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