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今地名

北京市的由来及区域变迁

浏览: 次 日期:2013-08-14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和管理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在地,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2]

    历史沿革

    先秦两汉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遗址尚存。又封尧之后人(一说黄帝后人)于,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

    汉高祖五年,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西晋隋唐

    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开皇三年废除燕郡。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管辖。后北京成为范阳节度使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在北京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北宋初年宋太宗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区)与战斗,北宋大败,对燕云十六州从此望眼欲穿;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

    金元明清

    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元代时,蒙古大汗国改名元朝。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元朝时的北京称为元大都。元大都

   成为全中国的交往中心,北到岭北行省,东到奴儿干都司(治所黑龙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此后明朝在大部分时间内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便于加强北方边防,保卫北方安全,将都城迁至北京。从那之后,北京成为了明朝的新都城。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1215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突厥语:Khanbalik,意为“汗城”,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据马可波罗游记叙述:元人笃信为佛教祥兽,当时大都常有象只漫步。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

    东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燕王朱棣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现在的北京也从此得名。北京城秩序井然,繁荣安乐。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时期,北京还曾一度降为行在,京师复为南京应天府。

    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

    晚清时期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使节和传教士得到特许进北京,借传教的名义促使和参与了不平等条约的签定,搜集中国情报,进行文化侵略,传教士常常诉诸该国领事,以政治势力维护“传教”活动,在城内各处兴建教堂,使馆则集中在东交民巷。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打进北京,大量文物被侵略军和坏民劫掠。

    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七年中国国民党北伐军攻占北京,张作霖败回东北,北洋政府下台。

    民国伊始,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中央政府北洋政府。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1928年北伐战争后,由于蒋介石不重视北方边防,把首都迁到南京,撤销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军队宣布投降,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为北平。

    新中国成立

    1949年(己丑年)1月31日,傅作义将军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议,率领25万国民党军队投向正义,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市,实现对北京的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区划沿革

    明清时设置顺天府管辖首都地区,地位与今日的北京市类似,但管辖面积不同。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仍定都北京,1913年顺天府京兆地方,范围规格与顺天府大致相同,直隶于中央。

    1928年6月,北伐军攻入北京,乃废除京兆地方建制,改北京为北平,初设北平特别市,直隶南京国民政府,后改称北平市,隶属于行政院。日据时期成立北京市政府,日本战败投降后恢复原北平市建制。北平市所辖范围较之前顺天府京兆地方及今日北京市为小,大致包括今西城区东城区全境,朝阳区大部、海淀区南半部、石景山区北部和丰台区南半部。

    解放后北京的行政区划范围经过五次调整,直到2010年形成了今天14区、2县的格局。截至2010年,北京共有140个街道办事处、142个建制镇、35个建制乡、2554个社区居委会和3955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地处北京二环路以内的东城区、西城区两个区是传统上的内城区,而随着城市的扩张,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也被认为是城内地区,形成了“城六区”的概念。规划中北京市城区的范围是北京五环路以内。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先后有数个近郊县改为区。由于北京市政治、文化中心的定位,工业重心正在逐渐外移。

    2010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北京市原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撤销北京市原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

 

北京市行政区划

首都功能核心区

▪ 东城区

▪ 西城区

 

 

 

 

 

 

 

城市功能拓展区

▪ 海淀区

▪ 朝阳区

▪ 丰台区

▪ 石景山区

 

 

 

 

 

城市发展新区

▪ 通州区

▪ 顺义区

▪ 房山区

▪ 大兴区

▪ 昌平区

 

 

 

 

生态涵养发展区

▪ 怀柔区

▪ 平谷区

▪ 门头沟区

▪ 密云县

▪ 延庆县

 

 

北京市共辖14个市辖区、2个县,全市乡镇级区划数为317个,共有135个街道办事处和182个乡镇(2008年,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政府位于东城区正义路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