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战国魏有三老,秦置乡三老,汉增置县三老,东汉以后又有郡三老,并间置国三老。
1、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讣闻,上遣官视葬(袁可立),有司陈祭,博士弟子员乡三老俎豆之于学宫之旁。”
2、指上寿、中寿、下寿。《左传·昭公三年》:“公聚朽蠢而三老冻馁。”上寿、中寿、下寿的年龄分别以120岁、100岁、80岁为界,他们都80岁以上。
3、“三老”是县的下一级官员,类似乡长。作为有头脸的基层干部(副科级),“三老”少不了查证调停民事纠纷,算是负责教化,但他的主要工作还是收税。当时农民田里打的粮食,十分之一要上缴国家(就像现在上班族要上缴百分之二十的个人所得税);农民的宅居地(住宅附近用于种菜养鸡的那片小地)归个家所有,要上缴户税,主要用于养兵。
4、通常作为一种职务的名称,即具备正直、刚克、柔克三种德行的长者。推举这种长者来担任。一般来说权利、任务类似族长之类,只是族长的对象是一个宗族,三老往往是地域性质。
5.年龄大,学识广且备受人们尊敬爱戴的人,或像《东郭先生与狼》中的老杏和老牛那样拟人化的动物。
《汉书·高帝纪上》云:“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
《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於大学”,郑玄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三老五更,互言之耳’者,三老亦五更,五更亦三老,故云‘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文王世子》注云:‘象三辰五星者,义相包矣’。”
《尚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能正人之曲直。二曰刚克,刚能立事。三曰柔克,和柔能治。”唐孔颖达《尚书正义》:“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二曰刚克,言刚强而能立事。三曰柔克,言和柔而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