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置,地位仅次于丞相。
战国时各国相继设御史,为
秦统一后,设御史大夫,为御史之长官,亦为丞相之贰。职权为“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丞相有缺,则由其递补,故有副丞相之称,并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其属官有御史中臣、侍御史等。
此外,西汉初在诸侯国内也设御史大夫,督察封国内官吏。汉成帝苏、绥和年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建平年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复改称大司空。
东汉光武帝时,又改大司空为司空,与司徒、太尉仍号三公。至此御史大夫已演变成执政官之一。督察百官之职则为御史中臣所取代。御史中臣遂为御史台之主。
至隋代复置御史大夫,但此时只是御史中臣的改名而已。
唐沿隋制,于御史台设御史大夫一人,为御史台长,掌承风化,典法度,监察百官,下设台院、殿院、及察院。
但自唐以后,御史大夫名位虽重,实权则已减轻。故宋元后或阙而不补,或虚存其名。
明初御史台下设有左、右御史大夫。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以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为长官,御史大夫遂废。
清亦未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