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
唐有弘文馆(后改昭文馆)、集贤殿学士,原是掌文学著作文官,如由宰相兼领则称大学士,宋代相沿,对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也称大学士。
明初,朱元璋为加强皇权,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丞相,十五年仿宋制设置大学士,以殿阁为名,充当皇帝顾问。明成祖朱棣即位,命以翰林院编修等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大学士。明仁宗以后,权位渐崇,入阁参预机务的大学士多擢升为尚书、侍郎,替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商办军国大事,成为实际上的宰相。一般称为辅臣,俗称阁老。
清承明制。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改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为内阁。内阁大学士由皇帝特简,赞理机务,兼尚书及殿阁衔。但实际上,清代先有辅政大臣掌权,康熙时又有南书房掌批答诏书等职,内阁职权削减。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学士升为正一品,但当时已设军机处,此后大学士的职权就为军机大臣所替代。惟军机大臣及内外各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作为荣典。大学士以殿阁名入衔,明设中极殿、建极殿和文渊阁、东阁大学士,无定员。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除少数例外,汉人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