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礼记》中说:“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三公说法不一,职掌亦前后有异。周代一说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一说三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东汉改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东汉末,曹操又罢三公,复置丞相、御史大夫。至其子魏文帝又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太尉共称三公。
两晋、南朝及北魏、北齐均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均为荣誉职,多无实权。 唐宋时仍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复改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元沿唐宋之制,但三公授予极滥,甚至僧人及会福、殊祥二院亦能得到司徒、司空的名号。 至明清复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授予较严,无专授、无定员,是对高级官员的加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