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叔治卫开创的以崇德尚善、爱国向治为价值取向的康氏优良家风,在历代康姓人身上都有鲜明的体现。而这一优良家风的核心要义和突出特征,就是世世代代的康姓人流淌在血液中的家国情怀。在封建帝制的旧时代,其集中表现为忠君报国。对此,我们在编印《中华康氏古代名人》时,已做出有针对性的选择和揭示,大家完全能够在阅读人物事迹中获得同感。然而,进入近现代社会,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紧跟先驱者的步伐,奋进在振兴中华历史征程上的康姓人,其秉持优良家风的浓浓家国情怀,更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
1894年11月,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最早发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的伟大旗帜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开启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征程。胡锦涛同志曾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并特别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并强调,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明确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凝聚人心的响亮口号。可见,振兴中华是近代以来百余年里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追求目标,如今,这个目标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即将变成现实。而在振兴中华的伟大征程上,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北伐战争到万里长征,从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到硝烟弥漫的解放战争,从建设和保卫新中国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每一个阶段上,都可以看到无数康姓儿女冲锋向前不懈奋斗的身影,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出康姓人继往开来、进一步弘扬优良家风的新篇章,让康姓人世代秉持的崇德尚善、爱国向治的优良传统,绽放出绚丽的时代色彩!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打响反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第一枪开始,就赢得了全国各地有志之士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其中不乏众多康姓热血儿女。1881年出生于湖北宣恩县的康济民,1990年考入武昌文普通学堂,与董必武成为同窗挚友,交往中奠定了救国济民之志。武昌首义前即加入湖北组建的“共进会”,与董必武等一起积极为筹备起义而奔走,首义后任鄂军政府参谋,受命督办粮款,援军安民,因筹措有方,曾获民国临时大总统授“丙级勋章”一枚。1924年,董必武任湖北农工厅厅长,康济民任编修馆收发室主任,专事机要文书工作,两人友情更加亲密。1926年,武昌封城,粮食紧缺,他倾心尽力,积极筹粮,危难之际拿出家中面粉百余公斤,助民共渡难关。1938年10月,日军攻陷武汉,他对国民政府失望,决定退居故里。临别,董必武与其合影留念,并赠物书联以表情意真挚。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曾通过《人民日报》寻找这位辛亥革命时期的挚友,可惜他早于1942年就病故桑梓。康济民一生光明磊落,正直善良,一腔爱国情,满怀仁爱心,堪称康氏优良家风的传承者。湖北恩施的清末秀才康建堂也是一位辛亥义士,他1904年考入湖北陆军小学始,即与革命党人相识,后积极响应湖南华兴会黄兴、陈天华等预谋长沙起义,参加恩施相关活动。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前后,在恩施秘密组织日知会分会,积极开展施南光复活动,其后又辗转南京,任黄兴秘书,随军作战,无所畏惧。1913年7月,南京兵乱,他越湖脱险,返回故里,次年病故,年仅35岁。生命虽短,然一身凛然正气不辱康氏家风。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陕西西安人康毅如(逸如),家教良好,秉承父风,正直向善,慷慨任侠,曾从教多所学校,思想进步,向往革命,1905年陕西同盟会初组时即为成员之一。1911年8月,他与其他同盟会员创办《国民新闻》日刊,是陕西民国早期报纸。武昌首义成功后十天,他就与归陕革命党人一起发动起义,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宣布陕西光复独立。为稳定社会秩序和开展战地救护,他组织创办了西安红十字会和红十字会医院,是首任院长(2017年10月西安市红卫医院特为其塑像以纪念这位首任院长)。其后,为保卫革命成果,他又与革命党人组织“讨袁义勇军”,被推任为临时总司令,不幸于1917年8月被革命投机分子陈树藩残忍暗杀,终年49岁。投身革命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为世人敬仰!河北深县的康汝耜(1872——1950),早年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直至孙中山去世。其后在家乡办学兴教,倾心培养人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在当地留下美名。还有陕西城固人康心如(1898——1969),也曾留学日本,辛亥革命爆发即投身革命洪流,先后在成都、上海、北京创办进步报刊,积极宣传国民革命和三民主义。后因家庭变故,于1919年后接受“实业救国”思想步入金融行业,在成都、重庆办银行,为推进抗日大业,为驻重庆的中共代表团、八路军办事处,做过不少资助,得到周恩来的肯定。我们还不能忘记,在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起兵讨袁时,四川巫溪的同盟会会员康云程,不仅奋勇参战,而且还冒死救护丰都之役中被流弹击中右眼的刘伯承,留下了一段康姓英雄传奇。
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中国人民振兴中华的新阶段。自此,高扬崇德尚善精神、满怀家国情怀的康姓人,在弘扬优良家风的社会实践中,方向更明,道路更广,他们积极汇聚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人血,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作出了无愧于家族的贡献,写下了康姓人坚定信念紧跟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斗的光荣历史!河北省宁河县(今属天津)的康景星(1891——1932),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人物,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即光荣入党的初期共产党员。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后,派邓中夏到长辛店开办工人劳动补习学校,康景星是第一期学员,很早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随之投身工人运动,建立工会,组织罢工,“二七大罢工”中冲锋在前,遭反动当局关押保定监狱。他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并秘密成立狱中党小组开展狱中斗争。1924年10月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后,即按照党组织的指示,继续投入工人运动,先后担任京汉铁路总工会委员和全国铁路总工会执行委员,不幸于1932年秋的一个深夜惨遭敌人暗杀,年仅41岁。康景星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振兴中华的最早十年征程上,展示了康姓人紧跟共产党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革命先驱形象。康纯(1894——1928)是江西泰安康氏家族敬仰、怀念并引以为荣的革命先烈。他1926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家乡从事革命活动,是最早的中共泰和党支部书记。他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论,广泛发动群众,发展农民协会,在国共合作中敢于同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康纯在泰和被捕关押在吉安,经党组织营救出狱,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并当选省党代会代表。是年8月,为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他奔赴福建、广东寻找“八一南昌起义”队伍,在粤见到张太雷,获知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回到泰和,即遵照会议精神,深入发动群众,准备武装暴动。他先于9月在三口塘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中共泰和区委并任书记,接着于11月举行“三十都暴动”,顺利攻下县城,缴获一批枪支弹药,从监狱解救出百余名革命同志,有效震慑了泰和国民党反动政权。反动势力疯狂反扑,派重兵对三十都红色区域进行封锁、围攻。1928年2月,康纯率一部分同志突出重围后,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而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于3月5日,被枪杀在松林头河边。不久,烈士全家皆惨遭杀害。康纯用全家人的生命,诠释了康姓人血脉中流淌的报国之志,树立了共产党领导下又一康姓革命先驱者的光辉榜样。康景星、康纯这样用青春生命践行振兴中华使命的早期共产党人,之所以具有如此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贞不屈的英雄品格,除了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直接关联外,从文化浸润之于人格修成的作用看,康姓人世代传承的康氏优良家风,特别是其浓浓的家国情怀,无疑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深层影响。因此,在振兴中华的征程上,才会有那么多康姓人像他们一样,不畏牺牲,前赴后继,奋力前行。我们无法说出到底有多少个康景星、康纯,更不知道还有多少康姓人很早投身革命,奋斗终生,直到建立新中国还依然传承着康氏优良家风。而我们从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又为建设新中国建立功勋的康克清(1911——1992,江西省万安县人)、康干生(1913——2013,江西省永新县人)、康海生(1916——2002,河南省光山县人)、康善珍(1912——1987,江西省上犹县人)、康庄(1914——2006,江西省泰和县人)、康健民(1916——1977,甘肃省榆中县人)、康林(1916——1995,江西省于都县人)、康烈功(1916——2004,安徽省金寨县人)等老红军身上,就足以看到康姓人的优秀品格与崇高精神,看到康姓人对康氏优良家风的忠实传承。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最充分展现,也是康姓儿女承传优良家风和家国情怀的一次集中、全面展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文化传统,同样深植于康姓人血脉之中。“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仅从康氏文化研究会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征集、编写的《抗日烽火中的康家人》(一二两辑)看,165篇康姓人的抗战故事里,就记载了220位(其中47位为国捐躯)康氏先辈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并涉及到114位(其中34位烈士)参加抗战但无具体事迹记述的康家人。这里面,既有为人熟知的抗日英烈、仁人志士,也有被历史尘埃深埋民间的抗战故事,既有浴血奋战、刺刀见红的战场拼杀,也有舍家为国、甘作奉献的后方支援,从而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了特定时代里康姓人秉承的家国情怀康氏魂。对此,《康氏文化》2015年4期曾登载康献堂《为了不该忘却的纪念:关于<抗日烽火中的康家人>的编写》一文,已做过整体阐述,这里不再赘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一心维护专制统治的蒋介石反动派却违背民意和时代潮流,背弃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世纪愿景,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那些一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投身或积极支持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康家人,像康克清、王国权(本名康生午)以及前文提到的红军老战士康干生、康海生、康善珍以及共和国开国少将康庄、康健民、康林、康烈功等,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革命之中,驰骋于解放战争的各个战场,继续展示永远不变的家国情怀康氏魂,为建立新中国做出应有贡献,在共和国的史册上留下康姓人的荣光。读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解放战争》,我们不仅看到著名的淮海战役中,陈官庄战场上担任华东野战军二纵政治委员,后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一军政治委员的共和国开国中将康志强从容指挥战斗的身影(王树增《解放战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360页、494页),而且还看到鲁南战场上,陈锡联率三纵夺取巨野县城时八旅二十四团七连二班班长康春奋勇冲锋的雄姿(王树增《解放战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10页)。至于作者如椽大笔展示的万船齐发的渡江战役素描里,“同生死”的船工和推着小车支前的英雄群像,也肯定不会缺少康姓人,因为康家人骨子里都遗传了中华民族共有的家国情怀这一强大基因,“苟利国家生死与,岂因祸福避趄之”?
在此,我们还可以举出几个平凡的康姓人,以他们的生平来展示康姓人家国情怀的深厚与强烈。现居延安市宝塔区临镇乡石村的百岁老红军战士康文华,早在1935年1月,年仅14岁就跟随刘志丹的游击队上了山,改编为正式部队后在彭德怀的司令部当警卫员。直到新中国成立,所在部队经历了平型关战役、平汉战役和山西石楼、永河、洪洞及河南安阳等多地的战斗,获独立自由奖章和解放奖章。但他对过去的荣誉很少提及,而对曾经的战友,他却一刻也不曾忘记,总是念道:“他们‘光荣’了,我还在,已经很幸运了。”所以,这位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的老红军战士,从不居功自傲,在1962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领妻儿回到了农村老家,即使生活艰苦,也一直教育全家人,“小家再困难,也不能沾国家的光”,始终不改初心。(班姣《老兵本色——老红军康文华坚守初心的故事》,载2019年7月6日《延安日报》)山西省黎城县庄头村的康森奇,1926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黎城县历史上第一位共产党员。1938年11月18日,太行山上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黎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接着建立抗日武装队伍牺盟游击总队,县长任总队长,他任副总队长,弟弟康武岐和侄儿康闺女也都投身抗日武装斗争。他多次率领游击队配合八路军129师对日作战,曾光荣负伤,还担任过县政府武装科长、酒厂厂长、抗日政府秘书等。上党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河南焦作解放,晋冀豫解放区连成一片,他受命担任焦作市副市长,本当大展宏图之际,却不幸在赴任途中,突发急病逝世,被追认为烈士。他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默默奉献,用近二十年的不懈奋斗,展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也展现了康姓人血脉传承的家国担当。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的康励志,1939年刚15岁就参加八路军,在120师359旅当通讯兵,历经抗日战火洗礼。1941年底至1945年,担任朱总司令的警卫员,深受朱老总和康大姐的关怀。后又投身解放战争,在淮海战役中光荣负伤,于1950年代到四川工作,一身正气,始终保持革命光荣传统。(李智《朱德警卫员康励志:等看到抗战胜利70年大阅兵 这辈子再无遗憾》载2015年8月25日《华西都市报》)山西省兴县奥家湾乡郭家圪台村的康来宝,1941年,不满14岁就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在中央警卫团工作,受李克农直接领导。他机警勇敢,严守纪律,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受到中央领导表扬。抗战胜利后,随中央机关转移至西柏坡,仍做警卫工作,历经了解放战争全过程,新中国国建立,随中央领导入住中南海。然这样一位为共和国建立做出如此贡献的康姓人,在1958年组织上给他安排工作时,竟主动提出回兴县老家务农。而且,1979年他看望在北京卫戍区当兵的儿子时,曾经的老首长问他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时,他爽快回应:“没困难也没要求,不麻烦老领导。”坦荡磊落,正气浩然!共产党员初心不改,康氏优良家风永传!
还有,享誉全国的河南省巩义市康百万庄园,也曾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过特殊贡献。凡到此参观过的游人,大概都对这个设施齐全的大庄园留有深刻印象。解放战争时期,康家人就把它提供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举办女子大学,为推进伟大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当时,已进入解放战争后期,肩负机动作战任务的二野必须轻装前进、追歼远敌,为解除安置留在后方的妇女儿童之后顾,决定于1949年2月,创办了我军历史上唯一的一所女子大学。大学的总部就设在这个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庄园里,被称为“军神”的刘伯承元帅,曾是“二野女大”的校长和政委。其时,“二野女大”总部就利用庄园现成的庭院、楼房、窑洞、平房办学,总部驻在南大院,领导机关、教务处均在此处办公。尽管办学条件很艰苦,但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二野解放大西南后,女大奉命前往与总部和各兵团会合。1950年4月,西南军区政治部充分肯定了“二野女大”的工作,妥善安排了这一批妇女干部的工作。据了解,这些学员有一半以上担任了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有的则成为财会、文秘、卫生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解放军报》后来评论说,‘二野女大’存在时间仅有一年多,但它对于顺利推进解放战争,以及为新中国培养妇女干部、培养革命后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军教育史上的靓丽一页。”(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岚 通讯员 黄辉闪《在巩义,曾有所我军历史上唯一的女子大学》,载大河网2019年10月24日)毫无疑问,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教育史上的靓丽一页”,“二野女大”在解放战争中这段历史,也记录了康姓人为伟大的解放战争所作出的无私奉献,并永远闪耀着康百万家族世代秉承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家风的光彩。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风扫残云般打败国民党军队、推翻蒋家王朝的三年奋战中,肯定还有许多康姓人为之奋勇向前,不惧牺牲,甘作奉献。因为,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也同样是康姓人血脉传承的家族文化精髓,刚刚历经抗日烽火淬炼的康姓儿女,会更加自觉地跟随中国共产党,投身振兴中华、建立民主平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洪流。
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民,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纪元。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宏望,激励近代以来无数中华仁人志士和康氏儿女为之前赴后继,不懈奋斗,不知作出了多少牺牲、付出了多大代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让振兴中华有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人民才真正看到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作者:康心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