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从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出土的铜禁与周公的《酒诰》看西周王朝早期的禁酒反腐

浏览: 次 日期:2021-02-02


2012年,宝鸡石鼓山发现一座三千年前的西周贵族墓葬即石鼓山三号墓葬。在它出土的众多青铜器中,先后发现了两件名为“禁”的禁酒器,极为罕见,意义非凡。大的禁,高20.5厘米、长94.5厘米、宽45.0厘米,其上放置着户彝、户卣、觯、盉、斗等众多的青铜器,以及一件小型的青铜禁。这两件青铜器禁,不仅为我国解放以后首次考古发掘出土,而且为成套式的首次相伴面世。笔者认为这两件青铜器禁,可以折射出西周王朝早期反腐败的一些信息。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腐败与反腐败,存在于阶级社会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政权的存亡兴衰,都与它息息相关。腐败是政权的腐蚀剂,官员的腐败严重损害国家与民众的利益,损害社会的公正,动摇人们的信念,最终祸害社会稳定,引发政权的覆灭。

腐败与权力相依相伴,腐败与反腐败,历史上很早就存在。中国历史上腐败的最早文献记录,见于2006年宝鸡扶风县发现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上。它铭刻在一对大口尊“琱生尊”上,讲述的是西周贵族琱生因为开发私田被人揭发,遂持续多次向召穆公(即召伯虎)行贿一年,最后免于处罚的故事。召穆公为西周名臣。史料记载,周厉王暴虐,引发国人暴动。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并用其子替死,太子脱险。厉王死后,太子继位即周宣王,周公姬旦与他辅佐周宣王,史称“周召共和”。他曾率军以七千周师战胜四万淮夷。千古名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出自其口。就是这样一位高官政要、功臣名人,竟然被人腐蚀,受贿,搞腐败。这是有史料记载的我国历史上最早受贿的第一位政府官员、地位十分显要。至今已近3000年之久! 

西周王朝由于从早期就重视反腐败的教育与斗争,因此政权比较巩固,社会较为稳定,是中国历史上长达800年之久的第一个辉煌的著名王朝。从石鼓山三号墓葬出土的这两件青铜器禁,可以看出西周王朝早期重视反腐败的教育与斗争。

西周青铜器“禁”是什么?《仪礼·士冠礼》记载:“两庑有禁”。汉末经学大师郑玄注:“禁,承尊之器。”“禁”使用是有严格等级的。《礼记·礼器》:“天子诸侯之尊废禁,大夫士标禁。”

“禁”的形状怎样?郑玄注:“棜,斯禁也。谓之棜者,无足有似棜。大夫用斯禁,士用棜禁,如今方案,隋长局高三寸。”又《仪礼·乡射礼》:“席主人于阵阶上西面,尊于宾席之东,两壶斯禁。”郑玄注:“斯禁,禁切地无足者。”据此,石鼓山三号墓葬出土的两件铜禁无足,确切地说,应取名“棜”。

可见,西周青铜器“禁”是西周前期的承酒器,是贵族在祭祀、宴飨时摆放卤、尊等盛酒器皿的似几案的器具。放置酒器的几案为什么会被称作“禁”呢?对此,及青铜器禁的形制,古代文献及人们一直众说纷纭。郑玄注中解释:“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这一解释确有道理。

饮酒,能祛湿、祛怯、助胆、助勇,利于战争中鼓舞将士勇气;酒要在祭祀、宴飨等国家的重大场合中使用。宴飨亦作“宴享”,当时指古代帝王饮宴群臣、国宾。《国语·周语中》:“亲戚宴飨,则有肴烝。”《后汉书·礼仪志中》:“每月朔岁首,为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但是,饮酒又不能失度,酗酒易使人忘乎所以,挑战法则,滋生腐败。

“禁”字有禁戒饮酒之意。相传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身作则禁酒的帝王,“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夏商的两代末君都是因为酗酒腐败而引来杀身之祸而导至亡国的。从史料记载及出土的大量酒器来看,夏商二代统治者饮酒的风气十分盛行。夏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夏桀最后被商汤放逐。商代贵族的饮酒风气并未收敛,反而越发沈缅于酒。据说商纣王饮酒七天七夜不歇,“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不理朝政,听信奸言,祸国殃民,终于走向灭亡。

西周早期的统治者、政治家,以“德”“仁”著称,提出“敬天”“天命靡常,唯德是辅” “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等指导思想,而灭商建国。西周认真总结前朝教训,倡导“仁政”“德”“孝”,坚决禁止周人酗酒等。《尚书》是我国流传至今、历史最为久远的一部先秦文献和政史论文的汇编,是研究夏商周政治活动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其中的《酒诰》是西周发布的我国最早的禁酒反腐令。《酒诰》,原本为著名政治家周公劝导、命令初封为卫国诸侯王的小弟康叔(姬封)去卫国宣布戒酒的告诫之辞,劝导他到朝歌要治理好国政,革除酗酒恶习。在当时,《酒诰》提出的思想和措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力。《酒诰》指出:“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在周公看来,商纣之亡国,与夏桀亡国有极为相似的历史原因,那就是酗酒丧德。《大戴礼记·少闲》云:“桀不率先王之明德,乃荒耽于酒,淫佚于乐,德昏政乱……。”周公极客观地肯定了成汤到纣王之前的商代先王,认为他们以国事为重,办事勤恭谨慎,“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饮?”到商纣王时“惟荒湎于酒”,远胜于夏桀,“酒池肉林”等,以至于国沸民怨,自取灭亡。总结这样的历史教训,周公提出:“戒缅酒”“无彝酒”,意在坚决戒除沉湎于酒、不可经常喝酒;“饮惟祀”,只有祭祀、为父母、老人祝福时,才可以适量喝酒;“德将无醉”即饮酒要有节制,讲道德;“执群饮”“群饮,汝勿候。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即对于那些聚众饮酒的人,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定辟、蚓汝刚制于酒”,即定立法规,必须严格遵守关于酒的法规。最后周公恳切地告诫,“封,汝典听联毙。勿辨乃司民湎于酒”,意一定要要记取和思考历史教训,不要让官吏和人民沉湎于酒!《酒诰》中关于禁酒的思想和措施,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禁酒的基本主导思想,成为后世人们引经据典的典范。

由此可见,西周禁酒主要是出于借鉴历史的教训,并着重针对当权的各级官吏而提出的要求,也并非彻底禁绝喝酒。

《酒诰》成文于周公平叛后。《尚书》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由于周公躬亲政事,对殷商败亡的历史教训感受最为深刻,因而在分封康叔去商朝旧都朝歌的时候,特意写下了这篇《酒诰》。

周公考虑禁酒问题站得高,从进一步巩固周代政权基础的根本大局出发,想到了深层次的问题,注重解决意识形态和社会教化的规范问题,即社会大文明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酒诰》不仅是西周关于禁酒的一件法令,也是伟大政治家周公进行制礼作乐的一个理论探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较完整的国家典章制度的思想基础。

作于西周时期的刑书《吕刑》告诫诸侯和官吏,在审理案件时一定要公正廉明,不要徇私舞弊,不要贪财受贿,不要敲诈勒索。若有此不端的行为将会受到五刑的严厉惩罚。

西周初中期,在全国实施这些严厉的禁酒措施,酗酒的风气有所敛。有专家研究后指出,“这点可从出土的器物中,酒器所占的比重减少得到证明”。

在人们普遍认识到酗酒腐败的情况下,出现了铜禁。当时,鼎等青铜器为国家权威的象征,为了警示各级当权者不要酗酒腐败、祸害国家与民众,特意在宝鸡一带地方“发明”制作了似案台的能承放酒器的青铜器具;并且为了进一步彰显禁酒法令的权威,又特意将这一青铜器具取名为“禁”。

铜禁的出现看来是件禁酒反腐的大好事。为什么会出现出土西周铜禁数量少,并且以后会绝迹的现象呢?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当时规定铜禁的等级有关。《礼记·礼器》:“天子诸侯之尊废禁,大夫士棜禁;《礼记·玉藻》:“大夫侧尊用棜,士侧尊用禁。”这就是说,禁只有较低级的大夫、士使用。这种严格的等级,实际是难以行得通的。谁愿意使用这被人瞧不起的器物呢!笔者认为,正是铜禁的这些使用等级,可能是它不愿被推广使用以至以后绝迹的重要原因。因此现在铜禁出土量极少。

石鼓山三号墓葬出土的大型“禁”是长方体器座,四侧面正中饰直棱纹,直棱纹外饰夔龙纹长方形边框。禁底为空,禁顶饰以雷纹作地的夔龙纹边框,框内素面,恰好放置下出土时在其上的青铜彝。夔龙均昂首,阔嘴,上下唇外翻,圆目,曲体,卷尾,极为威武,威严。夔,是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此纹饰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西周的夔纹身长,通常作成二方连续纹样。夔龙纹、雷纹,是取凶猛神兽以表警示之意。这样的造型、纹饰,既反映了西周的制造技艺和惊人智慧,又突出了禁酒、反腐败的主题,体现了西周王朝的反腐意志、反腐决心。

发掘时发现在铜禁上面放着彝、卣、尊、爵等酒器,以及一件小型的青铜禁。笔者认为,这些重件青铜器,可能是这西周贵族户氏墓主人地位或荣耀的象征。并非单是墓主人生前嗜酒,将喝酒用的器具和警戒饮酒者的铜禁放在一起,是墓主人当时比较矛盾的心理。这批青铜器组合完整、器形巨大,能容装的酒肯定会不少,墓主人及家庭酒量再大,也一次喝不了这么多酒。因此,笔者推测大型“禁”,可能是此墓主人祭祀、宴飨等重要场合使用的器具;小型的禁,是墓主人个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

总之,从宝鸡石鼓山三号墓葬出土的铜禁与周公《酒诰》,我们看出周人特别西周早期的理智、智慧,与对禁酒、反腐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西周早期重视防腐反腐,与措施之细之具体,其思路之正确,值得我们今人借鉴。

(作者:田生华  选自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编辑组编印的《凤鸣岐山》第十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