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白草坡---西周青铜器的王国

浏览: 次 日期:2019-10-25

 

今年七夕,忙中偷闲去甘肃省灵台县游玩了几天。故地重游,偏遇阴雨绵绵。一日天晴,县收藏协会的马老师邀请去白草坡遗址游玩。
    白草坡位于灵台县城西30里的西屯乡。驱车沿s型盘山公路来到塬上,几天来的郁闷心情顿解:一片连一片的苹果园里,一棵棵树上用果袋子套装着的小苹果,像一盏盏小灯笼挂在枝头;道路两旁,村庄周围,枝叶茂绿的核桃树上,挂满了圆溜溜的小球球,沉甸甸的……一阵阵秋风吹过,一阵阵果香便扑面而来,沁入心肺,令人心旷神怡。 车达西屯乡,顺村道南行,十分钟到达白草坡村。这个村子主产苹果和木瓜,山青水秀,物产丰富。停放好车辆,便随同马老师漫步白草坡上。他讲道:“1967年9月的一天,村里两个放羊的村民,躲进山坡一处山洞里避雨,无意中用镰刀在地下刨出了一些废铜烂铁。这事传出后,一些村民也在山坡上四处挖掘,挖出了青铜器、箭头之类的,都当作废品卖给了收购站。地方政府发现这一情况后,开始动员村民上交、强制收回了不少出土文物。” 后经专家考证:白草坡村南两道沟壑之间的山嘴梯田里,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墓地,墓地西侧紧邻断崖深涧,其西半部因沟壑不断崩塌而毁坏,村民们挖掘出青铜器物的地方就是因崖土塌落而暴露出来的潶伯墓。考古发现,潶伯墓和伯墓相距约17米,中间有一座车马坑。 白草坡遗址出土的铜器数量很多,种类也十分丰富,各种青铜器300多件,有鼎、簋、尊、爵、卣、斗、啄锤、玉人俑、青铜镂空鞘短剑、人头形銎戟等。在发掘出的青铜器中,属国家一级文物的就达27件,有铭文的器物就有24件,涵盖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堪称“西周青铜王国”。 潶伯是周王封在黑的伯爵,黑在这里是地名或封国名,因黑水而得名。古黑水即灵台境内的达溪河。 潶伯墓、伯墓出土的青铜器皿等大量陪葬品,足以证明墓主人的特殊地位。伯为一邦之长,随分封而调动,他们多半是作战将领,受周王朝或高一级诸侯节制,镇守一方。 伯墓出土方鼎一对,形制、规格、纹饰、铭文完全相同;潶伯墓所出方鼎形制、纹饰虽然不同,但也是一对。 《灵台县志》记载:白草坡在泾水和渭水之间,北接陇原,南依岐凤,东临关中。殷末周初,这一带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和方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鬼方,其势力西及陇山和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周武王克商后,封同姓诸侯,镇守江土。 时交中午,离开白草坡,返回灵台县城。 翌日,又是一个小雨天气。上午,在原灵台县博物馆副馆长汪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县城荆山森林公园内的博物馆。汪兄介绍:馆藏文物7400多件,一、二级文物近500件,数量位居甘肃省基层博物馆前列。馆藏文物中,西周秦汉青铜器多而精,尤以西周青铜器和西周其它文物著名,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馆藏文物以陶瓷器、金属器、西周文物、佛教文物、绘画作品为五大专题陈列。《西周瑰宝》 专题陈列,首先展出的是“乖叔鼎”、“并伯” 、“父戊爵”等西周青铜礼器及兵器、车马器,引导观众了解西周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同时根据西周时期墓葬的分布特点,说明了灵台在西周时期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西周初期,灵台即为周王朝姬姓封国--密国。历经武、成、康、昭、穆、恭六王凡120余年,终因密康公私纳三女,被恭王剪灭,史称“三女丧国”。这一时期的周文化遗址很多,先后发掘和清理了白草坡、姚家河、郑家洼、洞山等一大批西周墓葬群,出土了伯、光父,乖叔、吕姜、并伯等一批西周贵族的重要器物,出土文物数量达2000余件,时代约在武王至恭王的西周早、中期,与“ 密国”同一时段。
    (人头形銎青铜戟)    馆藏人头形銎青铜戟图片,实物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属该馆十大镇馆宝藏之一,它于1972年10月出土于白草坡西周墓葬。戟长25.5厘米,宽23厘米,重275克。人头形刺刃,颈部有椭圆形銎,长胡三穿,援斜出如钩,有脊棱,援基饰一牛首,方内三齿,阴刻牛头形徽识。有考证系阿尔泰语系的北方游民族人种形象,可能是曾经对周朝北方边境构成严重军事威胁的猃狁部族“鬼方”,因为商周时期盛行一种用异族战俘祭祖、用异族战俘形象来装饰武器的风习,以此炫耀战功,震慑敌人。从同墓葬出土的有铭文的青铜器得知,它的主人为伯,他与潶伯在周康王(公元前1020-公元前996年)时期被封在白草坡,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殷商移民及异族方国的镇抚。  
    (方鼎)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殷商之后,鼎由炊器的功能逐渐转变成行使统治权力、祭祀天神、先祖的礼器和祭器,是神权、王权的代表物,也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政权的象征。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规定严格,“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器物的尺寸大小也随身份不同而变化。潶伯墓、伯墓出土的方鼎,都是祭祀、宴享时与其他礼器配套使用的成对小方鼎。这件潶伯墓出土的对凤纹方鼎,器物腹部满饰对凤纹,对凤之间上部突饰一兽首,兽首下为小型兽面纹,凤鸟圆目,凤尾高翘。凤鸟纹始于商盛于周,对于周意义尤为不同,因为“凤鸣岐山,而周兴起。”  
    (青铜筒形提梁卣) 潶伯墓、伯墓各出土一对筒形提梁卣,高29厘米,口径12厘米,器呈圆筒形,腹部上下各饰一道平行带形夔龙纹。盖内和器内均铸有“潶伯作宝蹲彝”的铭文。当年,白草坡农民挖出此物时,撬开卣盖后,发现里面盛有液体,散发着淡淡酒香。后被考古专家断定,这一卣内所盛,实属国内除已发现的汉代酒之外存世最久的酒。遗憾的是当时却被倒掉了。 伯墓出土的爵,腹壁有铭文“伯作”二字。爵是一种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饮酒器。爵,也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酒礼器。 潶伯墓还出土了一件虎钺,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钺,常用于仪仗、装饰,以及军权的象征。这一青铜老虎,意在守护着西周的千里河山!
    (西周鼎) 据民间传说:周文王铸鼎出身,大力气的周文王伐密须国不战而胜。天的事刻于龟甲,筑灵台祭天,爻辞为证。他把兽血泼于青铜上,继续铸鼎。 1967年,甘肃省考古队在洞山西周古墓葬中挖掘出了一尊西周鼎,迄今为止是发现最大的西周铜鼎(现存甘肃省博物馆),为国宝级文物。此鼎高约60厘米,口径约45.7厘米,大口,折沿,平唇,方立耳,深腹,圆底,三粗蹄足。腹上部有等分鼎周的六条五齿短扉棱,以扉棱为鼻脊,饰六组兽面纹;细云雷纹为地,主纹面上又饰勾连纹,形成当时贵重青铜器上常见的三层花纹。足上部外侧亦有扉棱,以扉棱为鼻脊各饰兽面一组。腹内壁近口处,以醒目的笔触,阴文单铭家族徽号。代表着西周礼仪文化的最高水平。 灵台博物馆内,2000多件西周文物,琳琅满目,令人咂舌。青铜礼器及铭文,为研究灵台历史和西周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物依据。 白草坡遗址,不亏是大西北西周的“青铜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