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陇上明珠--古灵台

浏览: 次 日期:2019-10-17

 

十五年前,因事初到甘肃省的灵台县。之后,年复一年,几乎一年三到四次去到灵台参加城镇的古庙会。每到灵台县,空闲时间总要到古灵台看一看,转一转,去重温‘周文王筑灵台’的故事,去欣赏周公殿内两边墙壁上的大型壁画和殿外碑林中那些要人名家的碣碑墨宝。 灵台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南缘,泾渭河之间,居秦陇交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远古即有先民生息,商周之际建立古密须国、密国。《诗经.·大雅· 皇矣》 中有“ 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周祜,以对天下” 的诗句。  
    古灵台   素有“陇上明珠”之称的古灵台,位于县城中心,坐落在文化馆院内。其名取文王伐密筑台典礼之意。 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历代都在歌颂的伟大人物,他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写《周易》 、创周礼,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孔子称其为“ 三代之英”;二是他奠定了周朝的根基,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朝代。周文王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唐语林· 卷二·文学》 和《史记.·周本记》 记载,他秉承先祖的遗风,以仁德治国,善待百姓,爱民如子,臣民敬天守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 的社会风气,使周国的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周文王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建都丰京,为武王灭商奠基;他死后的谥号“文”,意思是可以把天地管理好的人,所以后代都称他为周文王。 早在公元前12世纪与前11世纪之交,一个名为“周”的农业部落悄悄崛起,它的首领古公亶父带领族人从黄土高原深处一个名为豳的地方迁徙到渭河北岸的岐山之下扎根生活,依靠先进的农业生产力迅速壮大,并逐渐收服了周边的弱小部落,成为一方豪强。此时的商王朝开始意识到威胁,在古公亶父之子季历继位后,因征伐犬戌部落有功,获封为“伯”,商王趁机将其召至商都,并将其囚禁致死。季历死后,周文王继位。 周文王姬昌(前1152-前1056年) 子承父业为西伯侯,故称西伯昌,是当时商朝的附属国。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 姬昌勤于政事,广罗人才,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他的贤才良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 在治岐期间,姬昌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而助”的政策,划分田地让农民耕种,交“纳九分一”的税,以此激励农民的劳动兴趣。 姬昌生活勤俭,称王后经常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周国。姬昌受封为三公,拥有雍州之域,势力扩展到江汉地区(丹江汉水流域) ,诸侯归附者有六州之众。 周的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听信臣祟侯虎谗言,将姬昌拘于羑里。周国大臣散宜生重价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戌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美女给纣王。纣王大悦,手指美女,“仅此一物就足够了。”于是,他下令赦免姬昌出狱,并赐给弓矢斧钺,使文王得专征大权。 文王经过七年的“ 羑里之厄” ,出狱时已经91岁。这位上有杀父之仇、下有丧子之痛的老者出狱后再次面对纣王时,心中除了大任赋予的圣者之心,承载天命之外,也剔除了个人的爱恨。他向纣王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换取纣王废除炮烙之刑(让犯人走在涂满油的铜柱上,一滑倒就跌落柱下的火坑,皮焦肉烂) 。从此,姬昌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 鲐背之年的姬昌,为了安国,同时解除讨商的后顾之忧,便问军师姜子牙:“现在讨伐密须国,是否合宜?”姜子牙说:“向来先王只伐叛道不伐恭顺;只伐险阻,不伐平易。”文王感到很有道理,于是就率兵下攻打肆虐的密须国。 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伐密须国。民间传说,文王姬昌在征伐密须国时,天空忽现一道彩虹,密须国人认为名主将至,便将自已的国君捆绑起来交给了周文王。《资治通鉴外纪》 在记载文王受命“ 三年伐密” 中 有“密须之人自缚其君而归西伯”。 周文王伐密告捷,回国途中,为祭天慰民,取悠悠而治、同乐同化之意,在距离密须国都不远的荆山之麓(今灵台县县址)筑灵台,祭苍天,安黎民,举行了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祭天仪式。开工之时,密须国人纷纷前来相助,此台便像神灵保佑一般迅速建成。文王十分高兴,便称此台为灵台。祭祀的这天,高大的灵台之上插满各色旌旗,威武的周军将士列队肃立,被俘的密须君及其亲信被当场砍下脑袋,献在祭坛之下。随后,周文王下令犒赏了伐密之战中的有功将士,勉励周军士兵继续勇猛作战,建功立业;并大肆宣扬周人德威,顺应天意。 经过灵台祭天,周文王不但摸清了商王朝的虚实,知道了诸侯的人心向背,壮大了周的威望,并且也擂响了讨伐商朝的进军战鼓。 古灵台的命运与儒家文化一样起起伏伏,它曾两次被毁坏,两次重建。据《灵台县志》记载:民国十七年,当时的军政当局为修建营房将其夷为平地;1933年,时任灵台县长的张东野,主持了灵台的重建工程,并柬请林森、孙科、李宗仁、杨虎城、傅作义、朱绍良等一批中央及各地党政要人题词刻碑,使之拥有大观气象。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被视为“四旧”再次拆毁。现在的“灵台”,坐北朝南,台高36米,为1985年在原址重建。台体分为三层,顶层大殿内塑有周文王像,两边墙壁上绘有大型壁画,再现了当年周文王讨伐密须国的壮阔场面。而今,它重新屹立,是民族优秀文化的复苏。 说到灵台,又想到另一处“灵台”。它就是古平等寺的“灵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灵沼乡阿底村、吴家村间,传说古平等寺就是唐代在西周文王灵台旧址上建立的。寺内现存明清结构的大殿一座---文王阁。 陕、甘两地两处西周文王灵台,均以《诗经·大雅》中有《灵台》诗一首来表述“筑灵台”,诗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灵台县志》载,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取‘文王伐密筑灵台’义分古鹑觚县东南部置灵台县,灵台县名首见于史册。 甘肃古灵台,被誉为“神州祭天第一台”而名扬天下,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周文王的圣德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被后世许许多多的人大为推崇。以史鉴今,用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利在当代,功在千秋!陕、甘两处是灵台,到底哪个与《诗经·大雅》所记相符?我觉得无需深辨。就弘扬文王之德的文化意义而言,两者都发挥着同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