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试论《尚书·周书》中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

浏览: 次 日期:2019-09-04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中的民本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谋略和政治智慧,是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传统的治国之道中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尚书》特别是《尚书·周书》中的民本思想,努力挖掘其积极、进步的思想精华,对新时代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尚书》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源头 在中国的奴隶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和频繁的战争促成了民本思想在西周的萌芽,王权的更替使得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正视民众的作用而产生了最早的的民本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重农裕民、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等方面具有开创性和进步性的特点。这些思想观念在当时缓和了阶级矛盾,警示了统治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成康之治”。 ——朝代的兴替,促进了民众的地位的提高。夏、商、周三个朝代在人类历史舞台上相继更迭。西周王朝建立后,并没有因为是胜利者而陶醉和自傲。周统治者敏感地注意到,周之所以胜利,并不是周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比商强大,而是民心归向和人民的支持起了决定性作用。民众的力量在朝代的兴替中所起的作用使他们受到震惊,迫使他们冷静地思考、总结朝代的兴亡与民众的关系及经验教训。夏桀竭尽人力、物力用以淫逸,在财富分配中人民所得几乎为零,夏桀也就此丧失了民心;于是商汤在民众的拥护下,推翻了夏王朝。可以说,夏桀的亡国是由于失去了民心。无独有偶,商纣也是如此。一方面“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民之劳”(《无逸》),不懂民间疾苦、置民于不顾,又好酒淫乐,生活腐朽。这就毒化了社会风气,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另一方面,商纣为了满足其穷奢极欲的糜烂生活,对民众进行残酷的剥削,使民不聊生,到处都是哀怨和愤怒。商纣的行为导致了众叛亲离,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最终武王乘势起兵讨伐,一举推翻了商王朝。周王朝建立后认识到民众在国家兴亡中的作用。并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酒诰》),把民看作“一面镜子”来衡量政治的好坏和国家的兴亡,这就把民众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 ——吸取殷商的灭亡教训,推动了“敬德保民”的提出。“‘敬德’、‘明德’是《尚书·周书》中使用最多的一个概念,其核心就是保民。”在《康诰》中,周公告诫康叔:“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衹衹,威威,显民。”“明德”就是不敢轻视、怠慢鳏寡孤独之人,用那些应当重用的人,尊敬应当尊敬的人,惩办应当惩办的人,使民的地位光显起来。还告诫,“王应当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在这里,周公的“明德”就是保民。在《召诰》中,“敬德保民”的内涵极为丰富。召公在总结了殷商的灭亡教训以后,告诫成王:“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就是说上天是哀怜天下民众的,它在眷顾天下,选择、命令努力于敬德保民者作为民众的君主,王应当赶快敬重德行。可见,这里的“敬德”就是顺应上天来保民。《无逸》中有“先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就是要求统治者要懂耕田的艰辛,知小民的苦衷,要爱护、保护民并发展农业来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在《尧典》中就详细陈述了农业时令指导民众按照规律进行生产,为养民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从治理百姓和国家需要出发,实行明德慎罚。首先是怜小民。《梓材》:“无胥戕,无胥虐,至于敬寡,至于属妇,合由以容。”意思是不能残害民、虐待民,对于鳏寡孤独之人,对于那些微贱的妇人也要爱护。并反复强调“不敢侮辱鳏寡”,要把那些鳏寡孤独的人放到重要的位置,加以怜悯,并恩惠爱护。其次是重教导。《尚书》中把教导民众、敬重德行,作为治理百姓和国家的根本。在教导民众上,统治者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召诰》:“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对于那些有过失的人加以引导和教育。《召诰》:“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用乂民”,民众即使犯了过错也不简单采用杀戮的方法去治理,通过教育,使民众内心顺从。通过养民、怜民、教民,使民安乐,以“受天永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尽管民本思想产生于周朝,并且是作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手段而被提出的,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周代思想家、政治家对“民”的重视、从而与极端专制主义的暴政思想形成鲜明对立。这一思想不仅为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所运用,而且成为了进步的文化人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成为了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 二、民本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想虽然在封建社会不具有真正实现的可能性,但它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具有一定的价值。 首先,培育了一批重视民众、仁爱天下的帝王,也造就了许多体恤民情,为民请命的贤臣良吏。古公,姓姬,名亶父,周朝先公,是西伯君主,是周王朝的奠基人。古公亶父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英明果敢的伟大的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缔造者之先驱,是使周兴盛的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仁政的人,被称为著名的贤王。周族在古公亶父的领导下,疏沟整地,划分邑落,开发沃野,造房建屋,并营建城郭,设宗庙,立太社。构建中央机关,设官分职,官职庶务,改变了过去游牧民族的习俗,发展农业生产,使周逐步强盛起来。豳和其它地方的自由民,视古公为仁人,扶老携幼纷纷皆来归附。因地处周原,初具国家维形。定国号为“周”。周文王姬昌,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武王姬发,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正妻为邑姜,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在位15年。姬发继承父亲遗志,于前1046年消灭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公姬旦,岐周(今陕西岐山)人,中国商末周初儒学奠基人,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姜子牙,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被尊为“师尚父”。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散宜 生,西周开国功臣,是“文王四友”之一,与姜尚、太颠等同救西伯姬昌。西周开国功臣,尹吉甫即兮甲,西周尹国国君,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军事家、诗人、哲学家,被尊称为中华诗祖,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 其次,对统治者起到了一定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民本政治坚持以理性为指导,崇尚正道,实行仁政,要求执政者从“修身”做起,“选贤与能”,追求“天下为公”。周代的历史成语印证了这一点。如文王访贤时遇到年近80(一说83岁)岁的姜尚,被立为国师,号称“太公望”,“文王访贤”便流传为历史成语。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召公姓姬名奭,周武王的弟弟,因他的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故称召公,亦称邵公。周召分陕后,据《史记》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这就是成语“甘棠遗爱”典故。民本思想,它的许多举措、原则至今为人所称道。民本政治虽然仍属于专制政治,但它给予了民意最大限度的承认、尊重与肯定。虽然重民的主体是君主,民只是被君主重视的对象,但强调以民为本,提醒君主注意自己存在的条件,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尊重民众,这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有益补充。 第三,出现了太平盛世“成康之治”。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称天下安宁,刑具40余年不曾动用。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后世将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的40余年间所形成的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 三、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 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利益。今天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继承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的理念,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以民为本。在新时代,我们建立现代民主政治,要避免历史上的专制、人治等错误思想,无疑应该积极吸取传统民本思想中的精华,古为今用。在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民为本,在实际工作中,使国家的政治充分体现民意而不是少数领导者的个人意愿;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当然,现代民主政治,不仅需要以本的执政宗旨,而且需要健全的法治管理。但以民为本的宗旨却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 (二)为人民服务。传统的民本原则,不仅表现在民众与国家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民众与执政者——君主的关系上。历代开明君主和有识之土均把爱民、利民作为治国之道。今天,我们同样存在着一个人民同执政者的关系问题,存在一个执政者——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为谁服务、对谁负责、受谁监的问题。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还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这就清楚地表明,各级人大代表和一切国家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因此“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执政者应当牢固树立的公仆观念,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宪法原则。全体国家工作人员都应将它变成一种自觉意识和具体行动。 (三)顺应民心。民心向背,决定兴亡,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教训,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民心的向背得失,同国家的治乱盛衰息息相关。顺应民心的思想和政策,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党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与时俱进,赋予了顺应民心思想以更丰富的内涵、更新的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曾依靠民心、民意,民力、民智,夺取了全国政权。今天,也只有依靠民心,民意、民力、民智,来巩固政权,实现国家持续、稳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 (四)重视民生。传统民本思想很重视富与安的关系,强调“民富则安,贫则危。”主张为政者应当从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上把儒家的民本思想落到实处。我们党提出并坚持“强国富民”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和发扬了民本思想中重视民生的优良传统,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关心人民疾苦,体现人性关怀,使人民群众真正富裕起来,使祖国逐步走上了繁荣富强之路。 (五)取信于民。古代贤哲在《尚书·周官》中说:“位不期骄,禄不期奢。”这些思想可谓真知灼见,即使在今天,也不愧为金玉良言。 从政者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必须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公仆“以廉政来取信于民,代表人民行事,对人民负责。今天,就应该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乐于吃苦、勇于牺牲,公道正派、不谋私利,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六)为民办事。在今天,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呼声,关心群众冷暖,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急民所急,与群众心心相印;要经常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困难的地方去,到问题较多的地方去,到群众中去,真正弄清群众的需要。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努力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为此,在工作中,领导者要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制定政策、出台改革措施时,要以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取向,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从改革开放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注:本文原载2018年11月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编辑的内部交流资料·第八届周文化《尚书·周书》专题研讨会论文专辑,作者:朱玉林,曾任宝鸡市政协研究室主任。本刊转载时文字略有改动,特此说明并向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