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华夏康氏中科甲鼎盛之家族 (下)

浏览: 次 日期:2019-05-14

 

陕西武功康氏在科甲仕宦成就上亦有足称者。武功康氏祖籍河南固始,七世族康政生活于宋末,逢天下大乱,乃举家西迁关中,居于武功县长宁镇。康政擅长经商,善于居积,富冠关中。致富后乐善好施,慷慨仗义,被关中人称为长者。固始康氏原本以儒术起家,康政移居武功后,不忘家族重教传统,在经商的同时让子孙重拾儒业,读书上进。武功康氏祠堂有名联曰:“东居固始一等人功臣孝子,西来武功两件事读书耕田”,从中就可以看出其家族亦耕亦读的传统。从培养方式上看,他们是以家族自己培养为主,辅以聘用当时的名士帮助课读子弟。由父执辈亲自课读族中子弟,是武功康氏的家族传统。武功康氏家族中不乏饱学之士,它们都肯放下身段,从童蒙开始,课读子孙。如康政之子康廷瑞,就是一位饱学之士。廷瑞读书于长宁西门原上,博学笃行,通性理之学,关中士大夫尊称他为“西原先生。”廷瑞在元代做过兴化训导,从事的就是县学的管理和县学童生的教育工作。他也曾在家塾中教授家族和乡邻亲友子弟,先后教育子弟有数百人。武功康氏这种独特的培养方式,也使子弟在科举之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康海也是由父亲康镛发蒙的。当然,武功康氏也会为子弟延请名师。康海9岁—12岁时,就师从内乡丞冯寅。入县学之前几年,又师从东原先生牛经。牛经亦武功人,弘治贡生,曾官常州府经历,亦是一位饱学之士。就是因为康海叠经名师,加上自己勤奋,才成为陕西第一位状元。 康汝楫   见《明一统志》、三秦出版社2015年版贾三强余春柯点校《康对山先生集》、《续武功县志·人物志》第七 康汝楫,乾州武功人,字济川,号东里。康珙次子,康世睦孙。《武功县志·人物志第七》:以儒术起家,洪武初举明经,为武功县学训导。太祖皇帝选天下文学知名之士教太子诸王,乃以训导为燕王相,参录其军国政事。洪武末,出任四川安岳知县,颇有政绩。靖难后,太宗皇帝征其赴行在,擢为北京刑部左侍郎,赐玺书,留北京辅佐皇太子。凡城守置治事皆听便宜行之。朱棣以其辅己有功,又辅皇太子,有“大勋德于明室”,屡次欲封其侯爵,汝楫皆坚辞不受。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卒。将卒,又上表乞勿赐赠谥,上竟皆允之。明成祖追念其旧功,荫其子,任其长子康爵为上林苑左监正,季子康禋为左监副,次子康年贾在外,赐千金、镪数十千贯,敕所在毋税,关津吏毋得诘察。洪熙元年赠为资善大夫、工部尚书。 康海  见《明史·文苑》二《李梦阳传》、明王九思《渼陂集》卷一、明吕柟《泾野先生别集》卷五、崇文书局2004年版金宁芬著《康海研究》、三秦出版社2015年版贾三强余春柯点校《康对山先生集》  康海(1475—1540),初名澍,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浒西子、沜东渔父、太白山人,陕西武功人,明代文学家,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王九思合称“十才子”,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九思、王廷相合称“前七子”,诗、文、散曲皆有很高造诣,散曲创作与王九思齐名,被喻为“曲中苏辛”。弘治十五年(1502年)参加会试,登进士第一,陕西之有状元,自对山始。擢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以救李梦阳故,忤宦官刘瑾。及刘瑾败,又以与刘同乡,坐免官。自此,寄梦翰墨,悠游词林。对山通音律,犹精北曲,与王九思共创“康王腔”,被称作“秦腔祖师”。康海一生著述丰富,如今传世的作品主要有:诗文集《对山集》,史籍类《武功县志》、《康氏族谱》、《张氏族谱》,散曲集《沜东乐府》、《沜东乐府后录》,杂剧《中山狼传》、《王兰卿传》,杂著《纳凉余兴》、《春游余录》。 康  浩  见《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四川通志》卷一百零二,金宁芬著崇文书局2004年9月第1版《康海研究》 康浩,字德充,号南川。康銮次子。正德六年进士,由户部主事迁郎中,正德末出守嘉定府,有政声。著有《旻斋集》,亦有散曲作品。《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浩,字德充。正德进士。户部主事迁郎中,以憨直出守嘉定府,礼士爱民,有政声。先是从兄海与御史陈察不相能,察时按蜀,嫉浩,罢去。著有《旻斋集》。”《四川通志》卷一零二“职官”载,正德时嘉定府知州,最后一人为康浩。 康  河  见《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金宁芬著崇文书局2004年9月第1版《康海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百家姓书库·康》 康河(1490-1544) 字德清,号湋川居士。陕西武功人,康銮第四子,康海从弟。嘉靖二年进士,四年冬授户部广西司主事,八年春转山西司署员外郎,后升郎中,十一年擢山东兖州知府,十四年改江西赣州知府。因病归里,卒于嘉靖二十三年。著有《湋川集》。《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河,字德清。嘉靖进士,户部主事。明世宗廉其才,命征泾王禄米,不数日报绩。使厘马房弊,岁省金钱数万。知兖州、赣州知府,发摘若神。有势宦仇讼,互诬人命,前守积不决,河廉其皆诬,讼遂解。于是讼难白者造河求决焉。” 康万民  见金宁芬著崇文书局2004年9月第1版《康海研究》、《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四库全书·集部》 康万民,字公孙,又字无沴。康海之孙,康梣之子。 明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第3甲进士。明代学者,苦研一生,撰下《“璇玑图”读法》一书。苏蕙的“璇玑图”总计八百四十一字,除正中央之“心”字为后人所加外,原诗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各二十九字,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康万民的《“璇玑图”读法》,说明原图的字迹分为五色,用以区别三、五、七言诗体,后来传抄者都用墨书,无法分辨其体,给解读造成困难。康万民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阅读方法,分为正读、反读、起头读、逐步退一字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横读、斜读、四角读、中间辐射读、角读、相向读、相反读等十二种读法,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诗四千二百零六首,每一首诗均悱恻幽怨,一往情深,令人为之动颜。《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梣子“万民,字公孙,一字无沴,亦监生。博学能文,与兄禹民齐名。有《增读苏蕙回文法》。禹民更得十万首。” 康  节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康节(1771年—1841年) 字邵亭,祖籍陕西武功,先祖曾为会宁地方官,后迁居会宁。清嘉庆九年(1804年)甲子解元。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三甲第6名进士。历任陕西洵阳(今旬阳)、白水、韩城知县,耀州(今耀县)知州,河南荥阳知县。在诸任中,设义仓,建书院,解困济危,培育士子。在任8年,因年老体衰,辞官归里,荥阳百姓,立去思碑以志纪念。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病逝。葬于今新添堡回族乡盖家岔庙儿坪。   山西兴县康氏在科举仕宦之路上也卓有成就。 河合康氏家族根在河南固始,与陕西武功康氏一样,亦是康政的后代。北京图书馆珍藏本《茂园自撰年谱》记载:“先世本居陕西清源,相传为明武功康对山先生海分支,溯自前明。始祖讳登有公始由清源迁于今山西太原府之兴县著籍焉。县旧名河合。”茂园是兴县康基田的号。 合河康氏在对子弟的教育上和清代的文化建设上,继承了武功康氏重教的传统并发扬光大。兴县康氏九世之后,自基田公高祖映洁公始,曾祖虞风公、祖众之公、父还斋公,四代皆为邑庠生,读书求学,已有相当成就,从此,家族由亦耕亦读变为使子弟一心走上读书求仕的道路。《年谱》曰:“先考还斋公,幼开敏,为文章,操笔立就。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家贫无担石储,然喜购经史;教子弟读书,悉口授无所遗。尝曰:‘吾不能治生产,然生产有时而尽,吾以坟籍贻子孙,其为田宅也多矣。’”由耕转读的倾向已相当明显。    合河康氏在对子弟的教育上,亦有自己独到的特点,一是自编教材,刊刻书籍,二是聘请驰誉天下的大名士教育自己的子弟。 古代家塾中由族贤充任塾师很常见,但所用教材一般都是取自前代的。从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可以了解到,汉代“小学”教材已经很丰富,但它们偏重在语言文字方面,汉代语言文字之学称“小学”。由于语言文字知识是通经的锁钥,《四库全书》分类时把“小学”类的书籍附在了经书的后面。到清代时,中国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儿童启蒙读物已经是汗牛充栋。虽然缺乏史料记载,但从情理上判断,合河康姓子弟与其他姓氏子弟一样,对这些东西会有涉及。但康基渊为了家族子弟更好地应对科举考试,还是耗费极大的精力,编纂了自己家塾的教材—《家塾蒙求》。《家塾蒙求》共五卷,分天、地、人、物四部分,每条词语能给出义界的都给出义界,不能给出义界的也要采用其他方法解释清楚。引证时多用古籍中的原句,行文严谨而又精粹。《家塾蒙求》很像一部内容丰富的小型百科全书。从编纂指导思想上看,除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重受教子弟的道德养成外,还志在博物,使受教子弟眼界宽大,以便更好地应对将来的科举考试。《家塾蒙求》很多地方文字深奥,非一般蒙童可以理解,也可以证明作者是注目于长远而非眼前。家中除购买各种书籍外,还自己刊刻书籍,藏书丰富,使子弟有条件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康氏家塾曾刊刻姚鼐《古文辞类纂》、张惠言《七十家赋钞》、李兆洛《骈体文钞》等大书,而且都是初刻。 为使子孙学有所成,还不惜重金延揽名师。基田十四岁时补博士弟子员,始通经义。十五岁,受业于孙嘉淦。《年谱》曰:“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壬戌,十五岁。时同里孙文定公嘉淦休于家,往请业焉。公有知人之鉴,常语人曰:‘康氏子气宇非凡,他日必出人头地。’所以题拂而扬诩之者,无所不至。”孙嘉淦,出身贫苦,康熙五十二(公元1713年)年进士。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康乾之世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名臣。历任国子司业、国子祭酒、学政、盐务、河工等要职,累官至太子少保、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在国子司业、国子祭酒任上,曾撰写《成均讲义》,亲自给太学生授课,其教育生徒的经验,非一般儒师可比。这样一位名声功业显赫的三朝元老,竟然肯亲自为兄弟二人授业。子弟能聆听其授业,真是兴县康氏的幸事。后康基田康基渊能考中进士,并在仕途上飞黄腾达,在文化建设上多所建树,与他们青少年时迭遇名师有很大关系。兴县康氏在科举仕宦道路上,最有成就的当属康绍镛。康绍镛的学问,除康基田、康基渊亲授外,他还受学于清代古文家泰斗、桐城派领袖姚鼐。据康绍镛《古文辞类纂后序》:“余抚粤之明年,子兆奎师阳湖李君兆洛申耆来,语及桐城姚姬传先生《古文辞类纂》一书。在其家,余尝受学于先生。”康绍镛之子兆洛,亦从师阳湖派代表作家李兆洛。总的来看,兴县康氏在子弟教育上的投入,非一般官宦人家可比,其回报当然也是丰厚的。以下是其成就最著者。 康  忱  见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谱丛刊》藏珍本之《茂園公自撰年谱》 康忱,字子丹,基田从伯父,康熙戊戌进士,由词垣改部曹,出守黄州。以清介忤上官,劾归。著有《友霞诗钞》。 康基田  见《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谱丛刊之<茂園公自撰年谱卷上>》     康基田,字仲耕,号茂园,霞蔭,堂名也,山西太原府兴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授江苏新阳知县,调昭文。后迁广东潮州通判。以获盗功,晋秩同知。累迁河南河北道,调江南淮徐道,治河有声。五十二年擢江苏按察使。次年,迁江宁布政使,兼河务如故。五十四年,署江南河道总督,寻回任。五十五年,护理安徽巡抚。以高邮粮胥伪造印串,巡抚闵鹗元被严谴,褫基田顶戴。复以陈奏不实,革职逮问,遣戍伊犁。寻许赎罪,以南河同知用。五十六年,仍授淮徐道。五十九年,力守丰汛曲家庄堤,特诏褒奖。擢江苏按察使,调山东,仍兼黄、运两河事。 嘉庆元年,擢江苏巡抚。秋,河溢邵家坝。十二月,堵合未旬日,坝复垫,渗水,责基田赔帑。五年正月,坝工失火,积料尽焚,革职,留工效力。基田驭下素严,督率将卒守堤,动以军法从事,稽延者杖枷不贷,人多怨之。又官吏积弊惧揭,阴纵火以掩其迹。帝亦知基田性刚守洁,惟责其苛细,仍命随办要工,欲复用之。及邵家坝竣工,以知州用,补江苏太仓直隶州。逾年,擢广东布政使,调江西,又调江宁。十一年,因贵州铅船迟滞,降调,授户部郎中。十三年,从协办大学士长麟、戴衢亨察视河南,基田请修复天然闸迤东十八里屯二石闸,靳辅所建也,足以减黄济运,且山石夹峙,无夺溜冲决之患,据以入告。帝嘉其留心河务,加道台衔,赐花翎。寻予太仆寺少卿职衔,稽核南河要工钱粮。十六年,以年逾八旬,乞休,允之,命来京就养,以示优恤。十八年,乡举重逢,赐三品卿衔,与鹿鸣宴。寻卒。    康基田为官清廉,抑强扶弱,深得民心,久管河务,精于治水。所著有:《河防筹略》、《河渠纪闻》、《合河纪闻》、《合河方彦》、《茂园自撰年谱》、《霞荫堂文集》、《霞荫堂诗集》。晚年还编写了《晋乘蒐略》。《晋乘蒐略》共32卷,是一部大型编年体山西通史长编,上起唐尧,下迄明亡,记载了4000年的山西历史。在山西历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康基渊  见《清史稿》卷四百七十七《列传》第二百六十四、《清史稿》卷 一百四十六《志》一百二十一《艺文》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谱丛刊》《茂園自撰年谱卷上》 康基渊,字静溪,山西兴县人。乾隆十七年进士,二十八年(1763)归班铨授河南嵩县知县。寻以忧去。服阕,授甘肃镇原,调皋兰,擢肃州直隶州知州。基渊治官事如家事,博求利病。在嵩县,植桑教蚕,出丝甲於他邑。以无业之地,建社学三十二所。在肃州,开郊外废滩,种杨十馀万株。遍谕乡堡种树,薪樵取给,建社学二十一所。又於金佛、清水两乡建仓,以免徵粮借囤民房之累。革番、民采买需索,皆有实惠。为念其功,乾隆三十四年(1769)离任时,嵩民在老城二道街建“康公祠”以示怀念。乾隆四十四年(1779)擢升江西省广信府知府,肃州人拦道哭留。为纪念其功绩,建立“德政坊”1座,刻其善政16条于石。江西广信府土俗重男轻女,生女者多溺死不养。基渊发觉后,一面剀切教育,一面严令禁止,并为筹款救济。明令规定生女者要求报告官府,注册登记,以便稽察保护。一年间,全活女婴数千。上司推广其法于其他各县。不久卒於官。乾隆五十年(1785)其兄茂园将其移葬于黄河北济源王屋山下之任家窑。著有《嵩民种田说》、《南圃文钞》、《家塾蒙求》、《女学纂要》及《嵩县志》31卷及《广信府志》26卷诸书。合刻霞蔭堂时文数十首。其事迹收入《清代七百名人传》。   康绍镛  见《清史稿 》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第一百六十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谱丛刊》之《茂園自撰年谱卷上》    康绍镛,字兰皋,又字镈南。山西省太原府兴县人,基渊子,嘉庆四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充军机章京。累迁郎中,擢鸿胪寺少卿。历通政司参议、大理寺少卿。十九年,出为安徽布政使。值大水,被灾者四十余州县,仓谷缺乏,库储不给,劝绅商输赀各恤其乡,与官赈并举,灾民赖之。二十三年,就擢巡抚。二十四年,调广东巡抚。 二年,召署礼部侍郎。丁母忧归,服阙,授广西巡抚。五年,调湖南,九年,入觐。十年,召授光禄寺卿,休致。十四年,卒。 康绍镛于刻书最有成就,其家塾曾于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二年之间聘请名儒李兆洛为师,并借他之力相继在广州和扬州刊成《古文辞类纂》、《七十家赋钞》、《骈体文钞》等文学选本。这些选本既为名家所编,又为名家所校,加之皆系初刻,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康纶钧  见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谱丛刊》之《茂園自撰年谱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提名碑録索引》 康纶钧,康基渊之子,康绍镛之弟,乾隆五十二年二甲第九名进士,历官陕西学政、内阁中书。   泞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康泞,山西兴县人,康基田、康基渊长兄康基命之孙,清嘉庆 十年(1805年) 乙丑科 第3甲66名进士。 康际清  见《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163、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康际清,山西太原府兴县人,光绪九年(1883)参加癸未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十五名。同年五月改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二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以东平为郡望的康氏在科甲仕宦道路上亦成就不凡。据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卷二十八以谥为氏条:“康氏,卫康叔支孙,以谥为氏。前赵有黄门侍郎康安。前燕有康遷,官归义侯。宋有康谧,梁有康说。望出会稽、东平、京兆。宋朝登科有康戬、康亚之,为盛族。”文中提到的三大郡望中的康氏子孙,都是康叔的后裔。但康安等六人,孰在会稽,孰在东平,孰在京兆,《通志》作者没有具体说明,读者据此自然也无法分辨,只能求诸其他史料。 山东临沂《康氏族谱》记载:“(康叔)四十八代孙炳,天监(梁武帝萧衍年号)间为散骑侍郎,生子名说。说仕南梁,功臣子,生子名凯。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侯景作乱,惟歙州保全,皆凯之力也。至梁元帝,授以本郡太守。” 据以上材料推断,郡望属东平的,应该是康说。除了上面所引材料外,还有重要的佐证材料。康说的后代一直在临沂、东平一带发展。康说二十一代孙康枢,生逢宋末乱世,仕不得志。枢生二子:晔、恭。康晔为金元之际大儒,当时北方第一大学术派别东平学派的领袖,曾任东平府学祭酒,与之交游的皆当世名士显宦。康晔在东平府学培养的弟子,很多出类拔萃。《全元文》卷二五五阎复《乡贤记》曾列举康晔九个弟子,个个在朝中握宪符,执权柄。康晔的出现,把郡望为东平的康氏的影响推向了顶峰。其后东平康氏累世簪缨不绝,成了康氏大家庭中影响巨大的支派之一。 康  晔  见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元好问《遗山集》、《清容居士集》、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二百五十五阎复《乡贤记》、《中华再造善本·金元编》之《国朝文萃》卷四十、孙楷第《元曲家考略》 康晔,字显之,号澹轩,高唐(今山东高唐)人,明《尚书》义,登金末词赋科进士,初为儒林祭酒,四方学者云集,以行能著闻者百余人。元宪宗二年(1252年),东平帅严忠创府学,五年乙卯落成,招诸生肄业。东序隶教官王栋,西序隶教官王磐,署晔儒林祭酒以主之。弟子百余人,后皆为闻人,如阎复、徐琰、李谦、孟琪、张孔孙、夹谷之奇等是也。元好问北渡后,屡至东平,与晔周旋。今《遗山集》卷九有《官园探梅同康显之》诗,又有《别康显之》诗。苏天爵《国朝文萃》卷四十载康晔《谢严东平赐马启云》:“诗书废弛,难追韩愈之飞黄;乡里归来,亦乏少游之款段。不图衰朽之踪,曲被闲驰之惠。”“韩愈飞黄”用韩愈为国子博士故事,知其曾任国子博士。康晔在东平府学和国子监,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当时大儒,北方最大学术派别—东平学派的领袖。卒,赠翰林学士。有《澹轩文集》传世。  康  恭  见元李彦博《康家寨重建义学碑记》、孙士纯《康辅之与东山书院》  康恭,字辅之,高唐(今山东高唐)人,东平学派大儒康晔之弟,元代进士,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于平邑狄里创办义学(后为东山书院),元代进士李彦博作《康家寨重建义学碑记》详记其事:“费邑之西三舍许,东蒙在焉。山之西又四十里曰狄家庄(今名康家寨),居人康公辅之勤俭起家,诗书以教子,于皇庆二年,偕里人唐君各捐己资,买田若干亩,肇建义学一区,招致俊彦,教养而作成之。予早年肄业于此,后得举进士。乃嗣国子司业若泰相继登科。又如郾城李彦密、胶州提督牛克明皆出同门。蒙阴县尹陈稷、景山书院山长徐奄、山东宪司书吏侯泰,累中乡试,俱若泰之高足也。康公利泽及人者厚且远。” 东山书院人才济济,层出不穷,官府支持,民众拥戴,极盛于元明两代,成为蒙山费邑一代人才的摇篮。 其子若泰、若孟、若霖皆学有所成,以兴学兴教为己任,训导子弟,造福桑梓。若泰将父亲创办的义学扩建为东山书院,若孟、若霖皆在东山书院亲授生徒,二人皆以经学名闻天下。若泰以元泰定四年(1327年)中进士,历官濬州判官、国子司业、湖南宪使。康恭亦以子贵,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       康恭曾为谏官,以谏诤死,赐祭葬,葬山东费县仲村镇西北五里梅鹿山左,并设立御祭林。 康若泰  见《万姓统谱》卷五十二、杨维桢《东维子集》卷二十九 康若泰,字鲁瞻,元朝末年人,康恭子,康晔侄,元泰定四年(1327年)进士。《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记载:“康若泰,字鲁瞻,以进士第,授濬州判官,下车视事,门无私谒,务尽公勤。天历二年,岁大饥,民食缺,泰恻然。于是,召富家人宴集,募之,得粟二千石,以给贫民。时民间重复横敛,泰禁止之,民赖以安。” 又据,杨维桢《东维子集》卷二十九《送康司业诗序》载:“后入成均馆为国子司业,时至正七年(1347年)秋。天子以成均司业之乏,山东康公若泰以佥宪转是职。未几,台评夺职,副庸台司使。不三月,转湖南宪使,未行,而中书以国学公论,又立挽于司业。” 山东临沂史志办、临沂大学文学院合办《沂蒙史志》亦记载有东平康氏两位进士。一位名康宣,康若泰之子,进士,以父职为沂州等处兵马照磨。另一位名康在熔,进士,官无极县尹。 另外,山东陵县、武定州、章丘等处还有七位进士,他们与东平康氏的关系,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证。 康丕扬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光绪陵县志》卷四《选举》卷十九《人物》、艾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百家姓书库·康》 康丕扬,字士遇,号骧汉,明朝后期山东陵县人。明洪武年间由北平府玉田县移民陵县的康氏家族七世孙。明神宗万历壬辰(1592年)进士。 康绍宗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万历版《卫辉府志》卷三《建置下·学校》附《重修卫辉府儒学记》 康绍宗,山东武定州永清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第2甲29名进士。 康迪吉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康迪吉,山东章丘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第2甲93名进士。 康迪吉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康迪吉,山东章丘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第3甲70名进士。 康廉采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康廉采,山东陵县人,清顺治 十六(1659)年己亥科2甲第26名进士。 康 樵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康樵,山东陵县人,清康熙四十二(1703)年 癸未科 第3甲86名进士。 康象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康象书,山东章丘人,清道光 十五(1835)年 乙未科 第3甲78名进士。   由于我们手头的资料有限,华夏康氏整个科举仕宦情况,还远远没有被掌握,如福建康氏有康朗、康大和、康惟畿、康永,登进士后,皆有不凡建树。他们是否属于同一家族,我们现在还说不清楚,尚待以后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