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强盛,端赖人才。家族兴旺,亦因有能为国效劳的人才作支撑。国家延揽人才,需要制度。这种制度,是逐渐发展完善的,而且永远不会停止。唐、虞、夏、商之时,官制已难于考辨。《尚书·周官》言“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后之研究者皆认为不是确数。周代是官制逐渐完备的时代。《尚书》之《周官》、儒家“三礼”之《周礼》,按孔安国所说,是“言周家设官分职用人之法。”二者展示了完善的国家典制,对后世国家官制及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深远。而周代延揽人才,有贡举制度,后世论科举者,皆认为其肇端于西周的乡举里选。按《礼记·王制》记载,首先由地方官乡大夫主持考试,选拔乡学中的优秀学生,报告给司徒,称之为“选士”。司徒再主持考试,选士中优秀者升入国学,称之为“造士”。造士升入国学后,由乐正教以诗、书、礼、乐。经过九年深造,其不合格者被淘汰,终身为庶民。其达到“大成”者,由大乐正官主持考试,其优秀者提名于司马,称之为“进士”。再由司马主持考试,“辨论官材”,最后将进士中的贤能者报告周天子,由天子授予官职,赐给爵禄。这种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实为隋、唐国子监培养选拔人才之滥觞。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蓄士养士、尊贤重士之风和精英治国之道也为公开考试、择优用人的科举制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根源。
汉代是经学昌盛的时代,在人才选拔和官制建设上有了新的举措,这便是察举。所谓察举,指考察人才,予以举荐,经朝廷考试合格者,授予官职。其最典型者是诏举贤良方正。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十一月,日有食之,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但举荐后有哪些动作却记述不详。文帝十五年(前165年)九月,“诏诸侯、王公、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朕亲览焉。”“亲策之”,即亲自命题。诏应试者“著之于篇”,即用书面的形式答题。“朕亲览焉”,即由文帝亲自阅卷。这是中国载籍记载的最早的正规笔试。这种选拔人才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长时间存在,有些科目甚至一直延续到唐宋时代。自此,汉代诏举贤良方正皆由皇帝命题,被举者对策,皇帝亲自评判优劣。有资格推举贤良方正的人,都是有很高地位的人,如诸侯王、中枢机构的长官、列侯、二千石、中二千石、州郡长官。这种各级官员举荐应试者,皇帝提出策问,举子对策回答,然后评判优劣等第的书面考试方式,被汉唐间策试孝廉秀才、唐宋间制科、科举考试常科中的殿试所仿效,影响深远。除诏举贤良方正外,为选拔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还设有明经、明法等特科。武帝光元元年(前134年),诏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岁举孝廉的出现使察举制度化、规范化,为士子进入官场开辟了一条途径。汉代察举科目中地位最高的是贤良方正,察举最多的为孝廉。前者为诏举特科,后者为岁举常科。此外,还有秀才一科。秀才属特科,为避东汉光武帝讳,改称茂才。汉武帝元封五年下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武帝时代尚没有茂才之称,是后世史家追叙前朝史实时为避光武帝讳所用的称呼。茂才由州郡从吏民中察举,属特别优异可堪重任的人才。据《续汉书·百官志》,岁举秀才人数较少,大约二十人左右。而孝廉每年可举近二百人,因此,秀才远比孝廉稀缺。汉代察举科目众多,既有诏举科目,又有每年举行的常科;既有注重德行的科目,又有侧重专门才干的科目,选拔方式的多元与考察标准的多元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通过这种途径选拔的官员,比荫袭、捐官、辟召等途径产生的官员更加实用。 察举制是人才选拔方法的一大进步,但由于它是初创,到后期也出现了不少弊端,比如弄虚作假,比如权贵操纵,正如桓、灵时民谣所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但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察举制度的实行者,而不在制度本身。 魏晋南北朝时代,官吏选拔制度出现了重大变化,就是从魏文帝曹丕时代出现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制,是一种选官制度,不是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朝廷在州、郡设中正官,职责是对相应区域内的人物进行品评,给出不同的等级。品评结果共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品评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品评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交吏部作为选官根据。魏晋南北朝察举上承两汉察举,下启隋唐科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严格意义上的科举是以进士科的出现为标志的。进士科出现在隋朝,隋朝虽然国祚短暂,但由于它是大一统的国家,又初创进士科,因此在中国科举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关于进士科出现的时间,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议。最通常的提法是,隋炀帝开进士科,时间只能笼统地说在大业年间。一开始,进士科并无特别重要的地位,隋炀帝在设置进士科的时候,他自己也一定不会料到设置的进士科会成为延续1300余年的科举取士起始的标志。如果说隋代是科举制度的创立期,唐代则是科举制度的迅速发展期。学界大都认为,科举考试肈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此后,直到清末,科举取士一直是国家主要的人才选拔途径。为实现人生价值,士子努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打开进入仕途的门径。参加科举考试,及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落第者,则前途黯然。科举影响着无数士子的前途和命运,也影响一代文风和社会风尚。官僚政治、儒家文化、上流社会皆围绕科举而存在,科举成了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生态、世俗生活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本社会制度。基于此,千姓百氏,为使家族子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博得一席之地,纷纷向科举之路靠拢,希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中国上古时代,讲究修、齐、治、平,设计了一个人一生的最高追求目标和最低追求目标。《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靡,此之谓不朽。”立德即修身,能修身才能齐家。《孟子·梁惠王上》:“《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讲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能齐家则能治国平天下。但立德、立功、立言皆不易,无论哪一方面要取得成功,都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掌握相应的本领。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能立身于世,扬名于世,使父母荣耀,这也是大孝之一。要对父母奉上这点儿孝心,亦必从求学读书始。以上谈到的这些观念,早已深入到天潢贵胄、达官显宦、草根百姓心中,观天下康氏族谱所收祠堂楹联,无不在强调读书的重要。“礼乐家声远,诗书世泽长”、“礼乐绳其祖武,诗书贻厥孙谋”、“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欲光门第还自读书积善来”、“东居固始一等人忠臣孝子,西来武功两件事读书耕田”,这些楹联,无不在强调读书在光大门第中的决定性作用。康姓家族中,家境粗称小康者,多积极创办家塾;进入仕途,有能力惠及族众及乡邻百姓者,多在家乡或任所兴办各种学校,培育人才,为族中子弟和治下民众创造受教育的条件,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从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收集到的家谱有关记载中,我们发现了很多这方面的典型。 华夏康氏有很多科甲鼎盛之家族,如江西泰和左右两派、安徽祁门康氏、陕西武功康海家族、山西兴县康基田康基渊家族、山东东平康氏,它们培养子弟的途径和方法,各具特色。今天,我们研究古代康氏科甲鼎盛之家族,总结其家族子弟成才之路,可以为无数康氏儿女的成长成才增添动力,提供借鉴,使更多的康氏子弟读书向学,进德修业,成为有用人才。 江西泰和康氏左右两派是康姓大家庭中一个源远流长、人才鼎盛的支系。这一支系由康叔30世孙、卫国最后一位国君君角之子康祚传承下来。至56世,康显为弘农上洛令。公元589年,隋平陈,康显由河南迁金陵乌衣巷。至66世,国辅、国弼下一代子文、子忠、子信、子行迁居吉州泰和,时在五代十国末期,后子孙繁衍,成为盛族。这一支系康氏,一向有重教兴学传统,既有族人捐资建立的义学、义塾,又有家塾、书屋,其有名者,如南宋时康衢公在义禾村建立的天趣轩、明代万历间德杲公建立的养正斋和宗辙公建立的大观楼及梅杰公建立的梅溪书屋、清代简斋公建立的简斋书舍及炳华公建立的务信书屋。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家族在科举时代人才辈出。下面我们列举出的江西泰和左右两派的进士,这些进士都是在古代典籍中有确凿记载者。古代典籍上明确说明源自泰和左右两派的进士有十二人,这十二人是: 康 忭 见郑祥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历代江西进士全传》、《同治泰和县志》卷十一 康忭,江西泰和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甲子宋郊榜进士。 康 职 见《同治泰和县志》卷一一、《同治泰和县志》卷一五、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职,字景材,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进士、零陵宰康烈四世孙,博通经史,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戊戌科姚颖榜进士。为鄢陵令,廉洁自持,藉藉有声。 康時兴 见《同治泰和县志》卷一一、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时兴,江西泰和县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甲戌科王龙泽榜进士。 康彦民 见《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康彦民,字忞窗,江西泰和人。明洪武二十七年进士。先知青田,调仪真,后历巴陵、天台,四令壮邑,并著贤声。政尚教化,劝民务本力农,著有《谕士民书》万余言。永乐初罢归。洪熙元年,御史巡按至天台。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乞还之天台,慰民望。御史以闻,宣宗叹曰:“彦民去天台二十余年,民犹思之,其有善政可知。”乃用为江宁县丞。 康承祖 见《同治泰和县志》卷十二、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承祖,江西泰和人,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庄际昌榜进士。曾任广东佥事。 康 頮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同治泰和县志》卷一二 康頮,江西泰和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曾鹤龄榜第2甲48名进士,授南京大理寺评事右评事,任石阡府知府。 康 琰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同治泰和县志》卷一二 康琰,康珣之兄,江西泰和人,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第2甲1名进士,知夔州、南雄二府,代行广东参政。 康 珣 见《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一、《江西吉安府志》卷二一、《同治安福县志》卷八、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珣,江西吉州安福人,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乙酉科梁颢榜进士。因康珣为康琰之弟,康琰是泰和人,康珣实际上也出自泰和。 康 珪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康珪, 江西泰和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第2甲19名进士。任刑部员外郎、桂阳州同知。 康 玠 见《同治泰和县志》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玠,江西泰和人,明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科彭教榜第3甲102名进士。授礼部主客司主,进员外郎,擢思南知府。 康 纪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同治泰和县志》卷一二 康纪, 江西泰和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 第3甲3名进士。授大理寺右评事。弘治十八年皇帝敕曰:“康纪经术专门,甲科高策,操持清慎,克笃奉公,特进文林郎,登崇,钦哉!” 康梦相 见《明神宗实录》卷四五〇、《同治泰和县志》卷一八、《新纂云南通志》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梦相,字子赉,江西泰和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 第2甲66名进士。授刑部主事,佐大司寇亭疑及治系室,分罪囚、罪臣二室,开池浚井,司寇甚器之。后改虞部郎,镇张秋,升四川参议,备兵安绵并松潘。处置熟苗夷有略,叙功赐金帛。移金衢道,歼海寇,缚叛卒。复移滇任,会阿克郑举陷武定,梦相至,戢乱定变,恤亡扶伤,而言者纠中丞,梦相被波及,罢官。嘉靖年间,以佥事提学云南,清操卓异,培养人才。宁州士子,歌咏不忘,至今祀之。 除以上明确记载出自泰和的进士外,另有六位进士,亦与泰和左右两派有关,特附记于后。 康元穗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康元穗,江西安福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 第3甲229名进士。浙江温州府瑞安县知县,授文林郎。敕曰:“元穗通才练识,雅韵清标,播礼乐玄歌舞于四境,特授文林郎,以励成绩,永为家学之光。”天启三年三月,父母并妻室俱叨敕封号,统谱祥焉。 康新民 见《同治安福县志》卷八卷十、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新民,号庄衢,安福南乡洽水人,万历三十五(1607年)丁未科黄士俊榜进士。由县令行取礼部,历任浙江藩臬(藩臬:藩指藩台,即布政使,掌管一省民政、财赋;臬指臬台,即按察使,掌管司法、监察、驿传),多治声。晋光禄、大理卿,户部侍郎,升刑部尚书。座右常贴“清、慎、勤”三字。立朝丰裁积历,不适魏珰(魏珰:宦官魏忠贤),时推清介。 康梦吉 见清万斯同著上海书店1994年影印本《宋代忠义录》、《同治龙泉县志》卷一二、《光绪吉安府志》卷二一、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梦吉,字叔宜,江西吉安府龙泉县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甲戌科王龙泽榜进士(一作咸淳元年进士)。在太学,不游湖山,不谒权贵。贾似道当国,有援引馆其门者,力辞却之,时人比之陈后山(陈后山:名师道,与黄庭坚、陈与义同为江西诗派宗师。师道曾力辞宰相章惇招用,不受连襟赵挺之棉衣,受寒而死)。登进士后,任抚州教授。严程试,举乡射,士誉翕然。后以宋亡,弃官不仕。祀乡贤祠。 康民献 见《万历吉安府志》卷五、《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三、《光绪吉安府志》卷二一、《同治龙泉县志》卷九、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民献,字翼夫,江西吉安府龙泉县人,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辛未科刘镇孙榜进士。官临江府司户参军。 康应凤 见《同治永新县志》卷一一、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应凤,江西永新县人,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陈文龙榜进士。 康以宁 见《同治永新县志》卷一一、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以宁,江西永新县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丁显榜进士。 以上六人多为泰和康氏左派子忠、子信公后裔。 安徽祁门康氏亦是一个科甲鼎盛的家族。明戴廷明程尚宽《新安名族志》记载:“康出自卫康叔支孙,以谥为姓。”又曰:“康之先世居京兆,再迁会稽。唐有讳先者避乱居歙之黄墩,未几复迁浮梁化鹏乡,发京都之曲溪,其子曰新,始迁祁门武山乡尤昌里之康村。四世曰守荣,兄弟迁板石之笙簧竹坞。至五世曰坦,迁孝上乡儒教里之双溪,今又迁本里之白桃。”祁门康氏唐代科举状况,目前笔者还没有发现可靠的资料。至宋代,祁门康氏子弟在科举上开始发达起来,直至明清,科甲仕宦连绵,其考中进士、明经者者,我们分述于后。 康 霆 见黄山书社2007年12月版明戴廷明程尚宽撰《新安名族志·康》、祁门知县周溶主修《同治祁门县志》卷二十二《选举志》 康霆,安徽祁门人,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武进士。为东流县尉,死于平贼,得礼葬,官其侄。 康 戬 见黄山书社2007年12月版明戴廷明程尚宽撰《新安名族志·康》、祁门知县周溶主修《同治祁门县志》卷二十二《选举志·进士补遗》、《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四十《寇准传》 康戬,宋代安徽祁门人,宋太宗雍熙年间进士,历任光州知州、转运使。其事迹片段亦见《宋史·寇准传》,传中记载康戬曾官广东布政使,而且是一个敢仗义执言、不畏权贵之人。 康 英 见黄山书社2007年12月版明戴廷明程尚宽撰《新安名族志·康》 康英,宋代安徽祁门人,《新安名族志·康》只记载“曰英,登进士第”,余事不详。 康景傑 见黄山书社2007年12月版明戴廷明程尚宽撰《新安名族志·康》、祁门知县周溶主修《同治祁门县志》卷二十二《选举志》 康景傑,安徽祁门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丁丑王十朋榜进士,官承事郎、荆南府察推。 康人鉴 见黄山书社2007年12月版明戴廷明程尚宽撰《新安名族志·康》、祁门知县周溶主修《同治祁门县志》卷二十二《选举志》 康人鉴 ,安徽祁门人,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5年)甲辰卫泾榜进士,特奏名。 康泽民 见黄山书社2007年12月版明戴廷明程尚宽撰《新安名族志·康》、安徽祁门知县周溶主编《同治祁门县志》卷二十二《选举志》 康泽民,安徽祁门人,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武进士,历官京城守御统制。 康 铨 见黄山书社2007年12月版明戴廷明程尚宽撰《新安名族志·康》、祁门知县周溶主修《同治祁门县志》卷二十二《选举志》 康铨,安徽祁门人,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丁丑吴潜榜进士,特奏名,曾任县主簿。 康南龙 见黄山书社2007年版明戴廷相程尚宽撰《新安名族志·康》、安徽祁门知县周溶主修《同治祁门县志》卷二十二《选举志·进士补遗》 康南龙,字尧章,元代安徽祁门人,居大北港口,元世祖至元壬辰(1292年)陈亮榜进士,任饶州府教授。 康廷森 见黄山书社2007年版明戴廷相程尚宽撰《新安名族志·康》 康廷森,元代安徽祁门人,由明经授吉水县主簿。 康汝芳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同治祁门县志》卷二十二《选举志》、黄山书社2007年12月版明戴廷明程尚宽撰《新安名族志·康》 康汝芳,直隶祁门人,居十五都曲坞,明正统元年(1436年)丙辰科周旋榜第3甲35名进士。官至辰州府知府,有政声,今岁祀于辰州名宦祠及邑乡贤祠。其墓在祁门碧桃后山苎园坞口。 康 墀 见安徽祁门知县周溶主编《同治祁门县志》卷二十二《选举志》、黄山书社2007年12月版明戴廷明程尚宽撰《新安名族志·康》 康墀,安徽祁门人,居十五都礼屋,习《春秋》,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彭教榜进士,官礼部郎中。 康森 见安徽祁门知县周溶主编《同治祁门县志》卷二十二《选举志》。 康森,字茂林,明代安徽祁门人,成化间由明经授吉水县主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