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先祖治卫时期的世家与国卿

浏览: 次 日期:2018-05-07

     卫国国祚绵长,共834年,比国祚最长的王朝西周、东周之825年尚多近十年。先祖治卫之成败得失,值得后人认真总结。卫国国祚能够长时间延续,除了康叔、武公令德令闻与德政德化影响深远外,忠臣贤士的尽心辅佐亦是重要因素。春秋时吴国贤公子季札游历列国,见卫国贤才众多,就说过“卫多君子,国无患矣”的话。国家之治,有赖贤才。《墨子·尚贤》:“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人才的使用关乎国家治乱安危。在卫国834年历史上,忠臣贤士的辅佐居功至伟。而且,在卫国政坛上,手握权柄的卿大夫几乎全部出自卫国公族,与国君存在天然的血亲关系,这在列国政坛上是比较少见的。由于国君与卿士存在血亲关系,很容易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群体,卿大夫更容易与国君休戚与共,而这样的群体对政权的稳定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再者,在周代诸侯国中,鲁、卫受周文化特别是周公的礼制思想影响最深,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说:“鲁卫之政,兄弟也。”何宴《论语集结》引包咸曰:“鲁,周公之封。卫,康叔之封。周公康叔既为兄弟,康叔睦于周公,其国之政亦如兄弟。”周公在颁布《康诰》时,也对康叔说:“朕心朕德,惟乃知。”《左传·昭公五十六年》:“太姒之子,惟周公、康叔为相睦也。”受周文化和周公、康叔熏陶的卫国卿士,秉持礼仪、忠于国君的思想根深蒂固,国君有难、国家有事时,他们往往会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礼记·王制》:“上大夫曰卿。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按《仪礼》疏,诸侯之卿皆兼官,司徒兼冢宰,司马兼春官,司空兼秋官,所以天子六卿,诸侯国只有三卿。卿有世袭的。《左传·昭公三十一年》:“齐豹为卫司寇,守嗣大夫。”说明齐豹的国卿就是世袭的。 卫武公以前卫国的世家卿族,还在形成期,在传世典籍中,尚没有发现相关的记载。如康伯后代中姓王孙氏的,长时间无名人出现。直至灵公在位时,才有王孙贾,出公时又有王孙齐,且二人在卫国政坛上有巨大影响。《论语·宪问》:“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佗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奚其丧?’”肯定灵公有此三臣,就足以保证政权稳定,可见王孙贾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鲁哀公二六年,鲁、越、宋三国派兵送流亡在越国的出公回国复位,当时执政的公孙弥牟派王孙齐到联军出使,也可以看出王孙齐当时的地位。总的来看,王孙氏有影响的时代在灵公、出公、悼公时期,时间逾半个世纪,但家族中对卫国政局有巨大影响的人物出现得很晚。 有确凿史料记载的卫国最早影响也最大的世家和卿族是石氏。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说明在石碏之前,石氏已出现。王父,指祖父。卫国第六位国君靖伯,字石,说明石氏是靖伯支子的后代。石碏在卫庄公、卫桓公、卫宣公时代任国卿,后州吁乱政,弑桓公而自立,石碏长子石厚亦是国卿,参与其事。石碏计除州吁,并使家宰獳羊肩诛石厚。《左传·隐公四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石碏次子名骀仲,生石祁子。石祁子在惠公、懿公、戴公、文公在位时任国卿。鲁闵公二年(前660年),狄侵卫,懿公亲征。临行,与石祁子玦,与宁速子矢,命二人“择利而为之”,并嘱咐夫人“听于二子。”懿公兵败于荥泽,朝歌失陷。后石祁子、宁速子辅佐戴公、文公,为文公中兴卫国做出了贡献。石厚有子石稷,穆公、定公不以其父被诛而有偏见,两代国君皆以石稷为国卿,石稷倾心辅佐。鲁成公二年(前589年),卫国三位国卿孙良夫、石稷、宁相攻打齐国,石稷见形势不利于卫军,主张退兵。孙良夫不听,兵败,欲仓促退却,石稷坚持率兵阻击齐军,并诡言卫国援军将至,使卫军成功脱困,表现出了很强的大局观和指挥才能。石稷子石买,辅佐献公、殇公。鲁襄公十七年(前556年),时卫殇公在位,石买率兵伐曹,取重丘。曹人诉于晋,晋人曾将石买扣留在长子。石买之子石恶,殇公、献公时任国卿。鲁襄公二十七年,石恶代表卫国到宋国与诸侯会盟。同年,因宁喜专横,卫侯杀之。石恶因宁喜有大功而被杀,衣其尸,枕其大腿而哭。鲁襄公二十八年,失意的石恶出奔晋。卫侯立其从子石圃,以守石氏之祀。卫后庄公、卫君起在位,石圃为国卿。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石圃借三匠作乱之机,逐后庄公蒯聩,立君起。鲁哀公十八年,石圃逐君起,出公自齐回国复位,逐石圃。与石圃同时代的石曼姑与其子石魋,出公未失位时,任国卿。本来,灵公太子蒯聩,与灵公夫人南子有隙,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蒯聩唆使戏阳速弑南子,失败后流亡晋国。石曼姑受灵公命立出公辄。晋国将蒯聩安置在戚邑。鲁哀公三年(前492年),齐国夏、卫石曼姑率兵围戚,救援中山。对此《公羊传·哀公三年》评价说:“曼姑受命乎灵公而立辄,以曼姑之义,故可以距(距:通拒)之也。辄者何?蒯聩之子也。然则何为不立蒯聩而立辄?蒯聩为无道。”数百年后,人们还在评价此事。《三国志·魏志》卷六引审配曰:“昔卫灵公废蒯聩而立辄,蒯聩为不道,入戚以篡,卫师伐之。《春秋传》曰:‘以石曼姑之义,为可以拒之。’是以蒯聩终获叛逆之罪,而曼姑永享忠臣之名。”肯定石曼姑是忠臣,行为符合道义。由此看来,石圃逐后庄公蒯聩,性质与此相近。 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蒯聩由戚邑潜入卫都,胁迫出公国卿孔悝,逐走出公辄,篡位。此后才有石圃在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借三匠之乱驱逐后庄公蒯聩之事。鲁哀公十八年,出公复位,石魋重任国卿。石氏自庄公至出公,有十人任国卿,先后辅佐过十四位国君,历二百余年,是名副其实的卫国第一世家。其中除石恶因不满献公杀宁喜而奔晋外,石氏历代皆忠于国君,为卫国政局稳定做出过巨大贡献。 宁氏也是卫国有巨大影响的世家和卿族。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卫武公生季亹,食采于宁,因以为氏。”季亹是卫武公支子,以封邑为氏。《左传·襄公三十五年》晋杜豫《集解》:“宁氏出自卫武公。”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说宁氏采邑在怀州修武县。《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称宁氏为“九世之卿族。”季亹子顷叔,见《世本》,官职不详。但如果要满足《左传》所称九世卿族之数,应包括顷叔及其孙宁静。顷叔子宁跪,杜豫《春秋世族谱》:“卫武公曾孙宁跪。”卫宣公、卫惠公、卫侯黔牟在位时,宁跪任国卿。鲁桓公十二年(前700年),宣公去世,惠公朔继位。左公子洩、右公子职及朝臣对宣公听信惠公母子谗言杀太子伋、公子寿一直内心不平,于鲁桓公十六年(前696年)逐惠公,立卫侯黔牟,惠公奔齐。鲁庄公五年(前689年)冬,齐伐卫,第二年六月,惠公回到卫国复位。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惠公杀左公子洩、右公子职,放黔牟于周,放宁跪于秦。宁跪之子宁静,名字见于《世本》秦嘉谟辑本卷六,谥穆仲,余事不详。宁静之子宁速子,懿公时为正卿。鲁闵公二年(前660年),狄侵卫,懿公出征前,将国事托于宁速子与石祁子。懿公蒙难后,宁速子、石祁子率卫国遗民拥立戴公,延续了卫国国脉。宁速子的最大贡献,在于辅佐文公实现卫国中兴。宁速子辅佐文公二十五年,在很多大事决策上都知无不言。时诸侯国邢国虽与卫同姓,但屡次联合狄人侵卫。鲁僖公十八年(前641年),邢人、狄人侵卫,围菟圃,差一点再次给卫国带来灭国之祸。鲁僖公十九年秋,卫国伐邢,时大旱,占卜,不吉。宁速子曰:“昔周饥,克殷而年丰。”力主起兵,兵兴而旱除。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一月,卫国终于灭掉了邢国,解除了一外部威胁。次年,文公去世。成公继位后,宁速子辅佐成公,大约在成公二年去世,谥庄子。宁速子去世后,其子宁俞辅佐成公,助成公复国、调整国策背楚联晋、迁都帝丘。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成公误听流言杀死元喧之子元角,在回都之时,成公先驱公子颛犬又莽撞地射死叔武,元喧诉于晋,晋国把成公囚禁在雒邑。宁俞随侍左右,亲自为成公操持衣食,防止有人加害成公。晋国果然派医衍投毒,宁俞贿赂医衍,成公得以脱难。杜豫在评价此事时,称宁俞“忠之至,所虑者深。”孔子对宁俞评价也很高。《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知:同智),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宋邢昺疏:“此章美卫大夫宁俞之德也。”“武”是宁俞的谥号。这一章是孔子称赞宁俞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宁俞之子宁相,辅佐穆公、定公。鲁成公二年(前589年),宁相、石稷、孙良夫伐齐,在不利情势下使卫全师而退。宁相之子宁殖,辅佐穆公、定公、献公。鲁成公十四年(前577年)春,晋国欲强行将孙林父送回卫国,孙林父是鲁成公七年逃奔晋国的,晋国欲使其成为在卫国的代理人,因此卫定公不答应。夏,晋国派魏犨送孙林父入卫,定公欲辞,定姜极谏,定公接纳了,并复其位。定公宴请魏犨,宁相陪侍,见魏犨倨傲,私下说,魏犨的做法是取祸之道。果然,魏犨因不尊号令,差点被晋文公杀掉,终晋文公之世,不得重用。这年秋,定公有疾,命宁殖、孔烝鉏立敬姒之子衎为太子,即托孤于二人。鲁襄公元年(前572年),宁殖率卫军合诸侯军围宋彭城;二年,又率卫军合诸侯军攻打郑国。鲁襄公十四年(前559年),献公约定与孙林父、宁殖一同饮宴,日过午不召见,自己在苑囿中射猎,并有意怠慢二人。后二人逐献公,立公孙剽,是为殇公,二人辅佐。鲁襄公二十年(前553年),宁殖病重,嘱咐儿子宁喜,对自己受孙林父蛊惑逐献公悔之不及,希望宁喜能助献公复位,或许能减轻自己的过恶。若做不到,就不是自己的儿子,死后也不受儿子的祭祀。卫殇公在位时,宁喜已为卫国卿。鲁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春,宁喜弑殇公,孙林父叛,投晋,献公回到卫国。献公在借助宁喜复国时犯了一个错误,他告诉宁喜:“苟返,政由宁氏,祭则寡人。”赋予个别大臣过度的权力。鲁襄公二十七年,献公对宁喜之专横非常担心,公孙免余借机除掉了宁喜,宁氏这一九世卿族也一朝而灭。在处理宁喜的问题上,卫国君臣留下的是沉痛教训。 卫国另一个地位显赫的卿族和世家是孔氏。对于孔氏的族源,《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皆无明确记载,惟《世本·大夫谱》记载:“孔氏,卫公族。”孔氏有记载的一代祖名孔婴齐。鲁闵公二年(前660年),狄侵卫,孔婴齐随懿公出征,战于荧泽,兵败战死。杨伯峻《左传·闵公二年》注:“孔婴齐,孔达之父。”此说可与《世本》之记载互证。对孔达之后的世系传承,《礼记·祭统》中有确凿记载。《礼记·祭统》中详载《卫鼎》铭文,共114字,极为珍贵。卫鼎铭文是孔悝记载祖上辅佐卫国国君所建立的功勋的,《礼记·祭统》正义据卫鼎铭文详述这一卿族传承,孔达生孔穀,穀生烝鉏,烝鉏生羁,羁生起,起生圉,圉生悝。孔达,卫成公、卫穆公时任国卿。成公在位时,晋楚争霸,中原诸侯国是晋楚的拉拢对象,更是它们泄愤对象。城濮之战楚败,成公流亡于汉南,孔达不离左右。成公被囚雒邑,孔达随侍在前,千辛万苦,不厌其烦。在古代,君臣的事业往往是互相造就的,孔达很好地辅佐了成公,成公也使孔氏家族的实力达到了第一个高峰。从成公复位到穆公时期,孔达助成公迁都,率军侵郑、伐晋、入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鲁文公元年(前626年)五月,晋伐卫,取卫戚邑。孔达为报复晋国,率兵伐晋,因是诸侯国伐盟主,时人以为属不智之举。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晋、宋、卫、曹同盟于清丘,讨伐陈国。因卫成公、陈共公一向交好,有互相救援的约定。宋军攻陈,孔达救陈,尽管他知道这样做有巨大风险。他同时告诉国人,如果晋国责难,自己愿意承担责任,只要对卫国有利,自己愿意献出生命。鲁宣公十三年,晋国派使者对卫国严词责备,并威胁说:“罪无所归,将加尔师。”鲁宣公十四年春,为了换取卫国安全,堵上晋人之口,孔达自杀。对孔达,连晋国都认为他是卫国良臣,对此,《左传·文公四年》有明确记载。卫成公对孔达忠节铭记在心,让女儿嫁给孔达之子孔穀,并让孔穀继承孔达的爵位。孔穀之子名烝鉏,定公在位时任国卿。鲁成公十四年(前577年),定公有疾,命孔烝鉏、宁殖立敬姒之子衎为太子,即托孤于二人之意。定公殁,太子衎继位,烝鉏为国卿。鲁襄公十四年(前559年),宁殖、孙林父逐献公,公子剽即位,是为殇公,孔烝鉏、孙林父、宁殖为国卿。鲁襄公二十六年,献公复位,宁喜、石恶、北宫佗、太叔仪为国卿。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献公卒,襄公继位,孔烝鉏、北宫佗、北宫喜、太叔申先后任国卿。鲁昭公七年(前535年),襄公卒。孔烝鉏子名孔羁,灵公即位之初任国卿。孔羁之子名起,《左传》等史籍中对其无记载,《世本》、《礼记·祭统》正义也只记其家族传承。孔起之子名孔圉,灵公时为国卿,有盛名。孔圉上位,即带有神秘色彩。《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卫襄公夫人姜氏无子,宠姬婤姶生孟絷。孔烝鉏梦康叔让自己立元,并且要让孔羁的孙子孔圉与史朝的儿子史苟辅佐元。史朝见孔烝鉏,原来二人做了相同的梦。襄公卒后,孔烝鉏立元为国君,即卫灵公。后孔圉果然成了灵公重臣。灵公在孔圉、祝佗、王孙贾、太叔申等大臣辅佐下,调整国策,背晋联齐,国力逐渐强盛,成了在军事上敢于与晋国相抗的诸侯国。孔圉死后谥号曰“文”,后世也称他孔文子。孔子对孔圉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圉才思敏捷又喜欢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为耻,因此才得到了“文”的美谥。孔圉之子孔悝。孔悝曾铸鼎,名孔悝鼎,亦名卫鼎。鼎上有铭文114字,纪述祖上辅佐国君的功绩,其铭文收入《礼记·祭统》之中。出公、后庄公在位时,孔悝任国卿。后庄公蒯聩上位,与孔悝有关。蒯聩因受流言所惑,与灵公夫人南子有隙。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蒯聩唆使戏阳速弑南子,事情败露,蒯聩出逃,至晋国,依附赵简子。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将蒯聩安排在戚城。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蒯聩在孔姞(孔姞:孔圉之妻,蒯聩之姊)、浑良夫(浑良夫:孔氏家奴)掩护下潜回卫国,劫孔悝,强迫他盟誓,出公辄闻乱,出奔鲁国。鲁哀公十六年六月,孔悝出奔宋。鲁哀公十七年,石圃借三匠之乱攻后庄公蒯聩,蒯聩出逃,被戎州人己氏所杀。此后,卫国政坛上再无孔氏之人。从卫懿公到卫出公,孔氏先后辅佐十六位国君,除孔悝受胁迫立后庄公外,孔氏历代祖上忠于国君,为卫国立于列国特别是文公、成公、灵公在位时卫国的兴旺做出过积极贡献。 孙氏在卫国政坛上也有巨大影响。孙氏是卫武公的后代,其家族来源,《世本》、《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等皆有记载。卫武公有支子惠孙,惠孙之子名耳,为卫上卿。耳之子名仲,以王父(王父:祖父)字为氏,是有孙氏。《世本》陈嘉谟辑本卷六载孙氏世系甚详:武公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乙,乙生昭子炎,炎生庄子纥,纥生宣子䲡,䲡生桓子良夫,良夫生文子林父,林父生嘉、襄、蒯。《世本》陈嘉谟辑本卷五《大夫谱》胪列诸侯国执政卿大夫,其中孙炎成公五年(前630年)至成公九年任国卿。孙纥谥号庄,史家称孙庄子。《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卫出公自城鉏使以弓问子赣(子赣:孔子弟子子贡),且曰:‘吾其入乎?’子赣稽首受弓,对曰:‘臣不识也。’私于使者曰:‘昔成公孙(孙:同逊,即逊位,国君放弃君位)于陈,宁武子、孙庄子为宛濮之盟而君入;献公孙于齐,子鲜、子展为夷仪之盟而君入。’”宛濮之盟发生在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卫成公继位第四年。晋楚为争霸中原,爆发了城濮之战。楚战败,卫当时是楚国同盟国,成公出奔。六月,晋国同意成公回国。宁俞、孙纥与大臣盟于宛濮,取得国人支持,成公得以顺利回归。孙纥之子孙䲡,只见于姓氏书。孙䲡子孙良夫,谥桓子,史称孙桓子,成公后期、穆公定公在位时任国卿。鲁成公二年(前589年)四月率石稷、宁相等伐齐。六月,晋郤克、鲁季孙行父、卫孙良夫、曹公子首与齐军战于鞌,齐师败绩。十一月,会诸侯与齐盟于蜀。鲁成公三年,与晋郤克会兵伐廧咎如,将其击溃。冬十一月,以上卿身份到鲁国聘问。鲁成公六年,会诸侯军攻宋。孙良夫子孙林父,定公、献公、殇公时任国卿。鲁成公七年(前584年)冬,孙林父出奔晋。鲁成公十四年,晋侯强行将孙林父送回卫国,欲使其成为晋国在卫国的代言人。定公本不欲接纳,夫人定姜劝定公要考虑国家大局,定公才同意。鲁襄公七年(前566年),孙林父到鲁国聘问,不顾君臣礼节,欲欲鲁君同步登阶,被叔孙穆叔严词阻止。鲁襄公十四年,孙林父、宁殖逐献公,立殇公。鲁襄公二十六年,献公回国复位,孙林父逃入戚城,叛卫投晋,终老于戚城。孙林父有三子:孙蒯、孙嘉、孙襄。孙蒯殇公时任国卿,此后,卫国政坛上再没有孙氏之人。在卫国卿族和世家中,几乎所有卿族都是忠于国君的,和国君发生如此尖锐的矛盾,公然背叛国家,孙氏特别是孙林父是一特例。 到卫国中后期,已经没有像以上四大世家一样兴盛一二百年的卿族,这和卫国在灵公之后政局动荡、国势逐渐减弱有关,虽然如此,有些家族在卫国政坛上的影响还是值得重视的。况且,板荡识忠臣,卫国由盛转衰时期这些卿大夫挽救危局的努力尤其值得重视。 卫国由盛转衰时期有重大影响的卿族首推北宫氏。北宫氏是卫国公族。《世本》秦嘉谟辑本卷六:“北宫氏,卫成公生顷子,顷子生去疾,去疾生懿子括,括生遗及文子佗,遗生贞子喜,喜生结及肱。”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北宫,出自姬姓。卫成公曾孙括世为卫卿,别以所居为北宫氏。汉文帝嬖臣北宫伯子,后汉灵帝时有胡北宫伯玉。晋有尚书北宫纯。子华子有弟子北宫意,能传其道。”北宫括献公、殇公时任国卿。其家族任国卿情况,见世本》陈嘉谟辑本卷五。鲁成公十七年(前574年),北宫括救晋伐宋。鲁襄公九年(前564年)冬十月,北宫括与晋人、曹人、邾人伐郑。鲁襄公十四年(前559年),“夏四月,叔孙豹会晋荀偃、齐人、宋人、卫北宫括、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伐秦。”按清李光地《榕村语录》所言,凡称名者,皆国卿,称“人”者,皆大夫。北宫括长子北宫遗,殇公时与父亲同任国卿。鲁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晋赵武会宋、郑、曹侵卫,曾一度扣留北宫遗。北宫括次子北宫佗,辅佐献公、襄公。鲁襄公三十年(前543年)冬,鲁叔孙豹会晋赵武、齐公孙虿、宋向戌、卫北宫佗、郑罕虎及小邾之大夫于澶渊。鲁襄公三十一年,北宫佗相卫襄公赴楚,途中到郑国聘问。鲁昭公二年(前540年),韩宣子(韩宣子:晋国卿,名起,助晋悼公复兴霸业)自齐聘于卫,襄公设宴款待。北宫佗赋《淇澳》,宣子赋《木瓜》。宣子表达了厚报卫国,永结友好之意。鲁昭公十一年(前531年),北宫佗与诸侯在厥慭会盟。北宫佗在位时,很受献公、襄公倚重,死后谥曰“文”,《左传》等史籍中称其北宫文子。北宫佗之子北宫喜,襄公、灵公时为国卿。鲁昭公十年(前532年),北宫喜与鲁孙婼、齐国弱、宋华定、郑罕虎、许人、曹人、莒人、邾人、薛人、杞人、小邾人赴晋,参加晋平公葬礼。鲁昭公二十年,因灵公长兄孟絷轻侮齐豹,又厌恶褚师圃、北宫喜,三人与公子朝发动叛乱。灵公知四人可分化,于是与北宫喜盟誓,灭掉齐氏,褚师圃、公子朝出逃。灵公赐北宫喜谥曰贞子,赐析鉏谥曰成子,并将齐氏墓田赐给二人。鲁昭公二十五年,北宫喜参加诸侯黄父会盟。鲁昭公二十八年,又参加诸侯在扈邑的会盟。北宫喜长子北宫结,任行人(行人:《周礼·秋官》有大行人一职,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左传·定公七年》记载,“齐人执卫行人北宫结,以侵卫。齐侯、卫侯盟于沙。”事情发生在前503年,有当事人所不知的原因。此时齐强盛,且卫、齐累世姻亲。灵公对晋国屡次以大欺小心怀怨愤,早欲背晋联齐。但国中部分大夫畏惧晋国,不赞成背晋。灵公派北宫结出使齐国,私下拜见景公,让景公伪作扣留自己,并攻卫,目的是威慑卫大夫,使灵公达到背晋的目的。卫大夫不知就里,只好赞成灵公的决策。鲁定公十四年,灵公驱逐公叔戍及其党,北宫结奔鲁。北宫结弟北宫肱,仅见于《世本》,事迹不详。此后卫国政坛上,再也不见北宫氏之人。 在卫国中后期政坛上另一有影响的卿族是太叔氏。《世本》秦嘉谟辑本卷六:“世叔氏,僖侯八世孙太叔文子仪,仪孙懿子申,申生悼子疾、僖子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卫僖侯八世孙仪,别为太叔氏,谥文子。文子生懿子太叔申,申生悼子太叔疾,疾生僖子太叔遗。谨按:‘太’字古本皆作‘世’,所谓‘世叔’是也。”《春秋分纪》中有太叔青,只标明是“卫国公族”,余事不详。据《世本》陈嘉谟辑本,太叔仪殇公、献公在位时任国卿,太叔申灵公在位时任国卿,太叔遗出公(失位前)、后庄公、卫君起在位时任国卿。献公失位后,宁喜曾助献公复位,献公公曾与其约定:“政由宁氏,祭则寡人”,致使宁喜专横。鲁襄公二十七年,卫杀宁喜,献公之弟公子鱄出奔晋。献公欲命公孙免余为国卿,公孙免余曰:“太叔仪不贰,能赞大事,君其命之。”乃使文子(文子:太叔仪谥曰文)为卿。世叔申(世叔申:即太叔申)的记载,在《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是年冬,世叔申与鲁、晋、齐、宋、郑、曹等国之卿大夫修成周城墙。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太叔疾因与孔圉有矛盾,出奔宋。鲁哀公十六年,后庄公蒯聩占梦嬖人,求酒于太叔遗,太叔遗不与,就与卜人陷害太叔遗,太叔遗奔晋。鲁哀公十八年,石圃逐卫君起,出公自齐归,逐石圃,恢复石魋与太叔遗官爵。其后,卫政坛不再见太叔氏。 太叔氏之后,有成公孙之后公叔发、公叔戍、公叔木,曾任卿大夫,又有灵公子公子郢之后代公孙弥牟为国卿,其后卫国十一位国君在位时,在古代典籍中再也见不到有影响的卿族和世家。对卫国卿族和世家的记载,主要出现在《春秋三传》中,以《左传》最为翔实。而《左传》纪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研究古帝王、诸侯、卿大夫家族史者,多参考《世本》,若细心对照,《世本》所采资料,多来自《左传》。随着《左传》纪事的终结,卫国卿大夫也就失记了。《战国策·宋卫策》的记载皆是片段,伴随着卫国国势的日渐衰落,更少见在列国政坛上有影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