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腾
在汉语中,图腾属外来词,是英语单词totem的音译,原为美洲印第安奥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他的家族”。在原始社会,先民还处在蒙昧混沌的状态,人们对自己的来源没有科学的认识,对自然的无知和对自然现象的迷惑是图腾产生的基础。人类从完全蒙昧时期过渡到蛮荒时代,开始氏族社会的初期阶段。当原始人群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和人类活动中,形成共同的语言,形成一个个群体的时候,为了区别不同的群体,就需要某种标志。人们选择生产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物,特别是容易引起人们敬畏的事物作标志,就是今天所谓的图腾。图腾的实体是某种动物、植物、非生物或其他自然现象。
原始人以为万物有灵,认为某种动物或植物、自然物同自己的氏族有亲缘关系,因此就用某种动物或植物或自然物作本氏族的徽号和标志,某种动物或植物或自然物就成了本氏族的图腾。这种图腾,是原始人群体的祖先、亲属、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族群、密切血缘关系、维系氏族组织和相互区别的功能。人们通过图腾标志,受到图腾保护。具体说:1、图腾是自己的血缘亲属,先民用祖父母、父母等亲属称呼来称呼图腾,并用图腾的名称作为群体名称;2、图腾是一个氏族群体的祖先,氏族群体成员都由图腾繁衍而来,图腾确认氏族成员在血缘上的同一性;3、图腾是氏族群体的保护神。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人类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科学认识之后,虽然不再认为图腾可以繁衍人,但对图腾的崇拜却还是根深蒂固的,人们仍然使用产生自上古的图腾作本宗族的标志,达到与其他氏族相区别的目的。
作为氏族标志的图腾,具有以下基本特性:1、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图腾相同的成员是一个整体;2、人们认为本氏族的祖先与氏族图腾有血缘关系或某种特殊关系;3、图腾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4、人们崇拜图腾,面对图腾有诸多禁忌,如禁止杀戮或者毁坏图腾,甚至不许触摸、注视图腾,也不许提图腾的名字。因为人们是把图腾物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
图腾虽然是外来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查不到图腾一词,但有关图腾和图腾崇拜的神话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却俯拾皆是。《礼记·礼运》:“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孔颖达《疏》:“谓之灵者,谓神灵。以此四兽皆有神灵,异于他物,故谓之灵。”谓之神灵,异于他物,说明中国古代先民都十分崇拜它们。郭沫若先生《晚周帛画考察》:“凤是玄鸟,是殷民族的图腾。”“龙是夏民族的图腾。”《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郑玄《笺》:“玄鸟。也。春分玄鸟降。汤之先祖有氏女简狄,配高辛氏。降,下也。天下而生商者,谓遗卵,氏之女简狄吞之,而生契。”玄鸟就是商人的图腾。现存“崔”姓、“顧”姓、“孟”姓、“廖”姓、“吕”姓、“孔”姓等姓氏的图腾中,仍可见到形似燕子的鸟的形象。现今能见到的黄姓图腾,实际上就是古代四灵中的灵龟。龟是长寿之物,龟甲又是古代皇家祭祀之物,因此《论语·季氏》中有“龟玉毁于椟中”的记载。龟玉是要珍藏的。中国福建称“闽”,古代也称“八闽”。《说文解字·虫部》:“闽,东南越,蛇种。”“闽”字从虫,门声。“虫”古代读作hui,字形象蛇,后来写作“虺”。用“虫”作部首的字,本义都与蛇有关。闽就是上古时代以蛇为图腾的民族。以蛇为图腾,起源上古,传说中的伏羲氏人首蛇身。伏羲氏是风姓,风姓就是以蛇为图腾。台湾的土著人也多以蛇为图腾。范姓也是以蛇为图腾的。而龙姓、龚姓、丁姓从图腾中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崇龙的民族。炎黄二帝中的炎帝,姜姓。古代“姜”、“羌”实属一字,都是起源于我国西部的以羊为图腾的民族。黄帝称有熊氏,以熊为图腾。少昊氏以凤为图腾。而“萬”字在古文字中是一巨蝎的形象,因此萬姓以巨蝎为图腾。古代犬狄则是以犬为图腾,其事见《搜神记》。古代突厥、高车、蒙古、乌孙等西部、北部的很多部族,都以狼为图腾。《魏书·高车传》:“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匈奴单于有二女,姿容秀美。乃于国北无人处筑高台,纳女其上,以待天迎。三年后,有老狼来台下,守台呼号,经久不去。穿台下为空穴,小女往就之,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逐滋繁成国。”可见,高车人明明是把狼当作始祖,也就是以狼为图腾的。
《周书·突厥传》:“突厥……后为邻国所灭,有一小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刖足断其臂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交合,遂有孕焉……周围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侍卫之士谓之附离,夏言亦狼也。盖本狼生,志不忘旧。”“夏言”即汉语。从文献记载中看,突厥也是以狼为图腾的。
《蒙古秘史》第一章:天命所生苍色狼与妻房惨白鹿,渡过腾吉思水,来到斡河源的不儿罕山,产生了猎人之汗。“苍狼”、“白鹿”都是部落图腾,男方是苍狼部落,女方是惨白鹿部落,狼人之汗是两部落男女结合而生。
从上引资料中就可以看出这些民族传说中与狼切不断的亲缘关系。这些民族之所以崇拜狼,狼的智慧、凶悍、严密的群体,可以为他们效法。
先民除了用各种各样的动物作氏族图腾外,也有用植物作图腾的。胡是盘古氏以葫芦为图腾的。又如当今叶姓的“叶”,古代写作“枼”,是衬体象形字,从字形上看,是一棵树上长满了叶子。显然,叶姓是以自己认为某种具有灵异的树作自己氏族的图腾的。再如杜姓,其图腾中,左边是土块,代表土地,右边是木,木是一棵树,显然也是以树为图腾的。《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毛亨《传》:“甘棠,杜也。”《草木疏》云:“今棠梨。”杜氏的图腾就是棠黎树。也有人说杜姓是炎帝第七世后土句龙以土为图腾。
总得来看,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民族,都经历过图腾崇拜的发展阶段。在先民的眼中,图腾不但是他们的亲属、祖先、守护神,而且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心灵家园。直至今天,图腾仍然是姓氏的重要标志物。世界上有些国家甚至国徽、国旗上的图案都是古代的图腾。
二、康氏图腾
由张艳艳编著,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百家姓姓氏大典》,资料丰富、翔实,其中收录的一项,就是各个常见姓氏的图腾。
古文字中的“庚”字 古文字中的“康”字 古文字中的“重”字
古文字中的“庚”字,实际上就是康字的字根,与康字相比,只是少了下面的圭度。而“重”字,造字时代就考虑到了它与木正这一官职的联系。“重”实际上也是木正掌管的观天设备,是由丫璋、天竿和玑盘组成的,只是下面表示圭度的四点被连成了两横。因此,“康回”在当时应为“重回”。当然,无论是“康回”还是“重回”,它都不是人名。再者,观天需要一个处所——灵台。据古代典籍记载,灵台的正式出现,很可能就在周文王时代。《诗经·大雅·灵台》毛亨传:“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春秋传》曰:“公既视朔,遂登台以望而书云物为备故也。”唐·孔颖达疏:“四方而高曰台,以天象在上,须登台望之,故作台以观天也。”《周礼·春官·视祲》中列举了十种“善恶妖祥之徵”,这十种现象,“皆举天之异气,视祲之官,当在灵台上视之。”由此看来,灵台与“重”字、“康”字关系十分密切。做为文王嫡传子孙的康氏,取与灵台方坛有关的“康”字作氏族图腾,也就毫不足怪了,因此我们说,如果康氏有图腾崇拜的话,崇拜的应是与木正之官有关的灵台以及所涉及的各种神秘奇异的天象,而不是什么共工。因此,对康氏图腾,应作如下解读:
康氏图腾,来自上古时代五官之一的木正重,木正是春官,职责是观测各种天象。“重”代表木正使用的观天仪器。这种仪器主要由丫璋、天竿与玑盘组成。“康”字来源于“重”,是“重”字的变体。“康”字由四部分组成,上为丫璋,中为玑盘,下面是天竿,两侧四点为圭度,前三者都是观天仪器。“回“为四方高台,称灵台,是观天处所。康氏图腾,表达的是康氏族人对灵台和各种神秘奇异的天象的敬畏。康氏族人见到自己的图腾,内心油然产生敬畏、肃穆之感,也就很容易让人理解了。康姓的始祖,也不是伏羲木正共工氏康回,而是大周文王嫡传第九子康叔。
三、“康”字延伸义解读
做为康氏图腾的“康”字,直接脱胎于殷商甲骨文和两周金文,而且如果上溯的话,甚至可以到夏代。商汤灭夏时,就有关于夏朝史官携带图籍奔商的记载。《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奔如商。”太史令职掌记事和保存档案文献。既然是图籍,当然需要文字记载,说明夏代已经有文字了。夏代17帝中,有太康、仲康、少康,可能夏代文字就有康字,不然,当时帝王的名字就无法记载。但夏代文字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极少。商代甲骨文中有“康”字,商代第26位国君名康丁。金文中出现的“康”字就更多了,象康侯簋、康侯丰方鼎等铜器铭文中都有康字。而且由甲骨文到金文,一千多年中间,“康”字的字形结构基本没有变化,稍有不同的是,甲骨文中“康”字因为是用刀刻划的,笔画较细;金文中的“康”字因为是刻铸的,笔画肥厚圆润。可见,甲骨文和金文的创造者,对“康”字由测天工具和测天处所组成的方式是一致认同的。到了小篆之中,“康”字原有的字形结构被破坏,下面才出现了“米”字,以致人们认为它的意义和粟米有联系,衍生一个新义:“穅”,后来此“穅”字由从禾变从米,写作“糠”。但“穅”、“糠”与“康”古今意义绝不相混淆,对此,前贤论述甚明。《说文解字·禾部》:“穅,谷之皮也。”清段玉裁注:“云谷之皮者,该(意为包括—笔者注,此该字后来写作“赅”)黍稷稻粱麦而言。谷犹粟也。今人谓已脱于米者为穅,古人不尔(不这样认为—笔者注),穅之言空也,空其中以含米也,凡康宁、康乐皆本义空中之引申,今字分别,乃本义从禾,引申义不从禾。“含米”就是包裹米,包裹上面所提到的植物的种子的外皮的就是“穅”,因此要带“禾”字旁。康乐、康宁是引申义,是不带“禾”字旁的,写作“康”。有些研究文章中,认为“康”字也含“米糠”之义,可能是受小篆中“康”字整个字形中有米字的误导。小篆是史籀大篆的省改,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很多字造字时的结构已经被破坏了,从字形分析入手探寻它们的义项容易出现错误。郭沫若《甲骨文研究》:“从庚之字有康字,小篆作,从米,云糠之省。穅曰:‘谷之皮’。然古文康字,不从米……亦绝无穅义。康字训(解释—笔者注)安乐,训和静,训广大,训空虚。只空虚之义于谷皮稍可牵及,其他均大相径庭,无由引申。余意此康字必以和乐为其本义,故殷周帝王即以其字为名号。穅乃后起字,盖从禾康声,古人同音通用,不必康即穅也。”因此,我们在研究“康”字的延伸义时,不必把“谷之皮”的义项包含在内,因为“康”字本来就不包含这个义项,象郭沫若说的“康”字“绝无穅义”,只在“空虚”一义上与“穅”字有联系,其他的义均“大相径庭”。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古文字中的“康”字,是测天工具与测天处所的组合,除此之外,在古代形成一个常用汉字后,它包含哪些意义呢?
“康”字使用广泛,含义丰富,有十几个义项,而且这些义项以安宁、安乐为中心,大多数是褒义的。
1、安宁、安乐、安定、安逸。如《尚书·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唐孔颖达疏:“言既遍求殷先王保民之道,又遍求古先哲王致民安乐之道。康,乐。”又如《诗经·唐风·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唐孔颖达疏:“康,乐。”又如《尔雅·释诂上》上:“康,乐也。”宋邢昺疏:“康者,安乐也。”又如《礼记·礼运》:“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郑玄注:“康,安也。”又如《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亨传:“康、绥皆安也。”康、绥都是安定的意思。此处的“安”,即安宁、安定之意。又如《诗·大雅·公刘》:“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康,安逸。
2、安静。如《尔雅·释诂下》:“密,康,静也。”晋郭璞注:“皆安静也。”又如《诗经·大雅·烝民》:“不康禋祀。”毛亨传:“不康,康也。”郑玄笺:“康、宁,皆安也。”言姜嫄无灾无害,不拆割,不副裂,很安静地就把后稷生了下来。
3、好。如《商君书·开塞》:“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要利民,没有比把天下治理好更大的事儿,要把天下治理好,没有比立个称职的国君更好的事。
4、褒扬,光大。如《礼记·祭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郑玄注:“康即褒大也。”褒是褒扬,大是广大。周公去世后,成王康王追念周公的勋劳,想让鲁国尊贵,故允许鲁国重祭,祭时得用天子之礼,以褒扬光大周公的勋劳。又如《周易·晋卦》:“是以康侯用赐马蕃庶,昼日三接。”孔颖达疏:“此卦明臣之升进,故谓之晋。康者,美之名也。侯,谓升进之臣也。”意思是说天子为褒扬这位被升进的大臣,赐给众多车马,并且一昼之间三次接见,表示荣宠。又如唐陆贽《策问博通墳典达于教化科》:“思与贤士大夫,共康理道。”理,治,为避唐高宗李治讳,唐人称“治”为“理”。理道即治国之道。这一句中的“康”字,意思是光大。
5、和悦,和谐。如明代梅膺祚《字汇·广部》:“康,和也。”又如《尚书·洪范》:“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孔安国注:“汝当安汝颜色,以谦下人。”别人说:“我好者德,汝则与之爵禄。”孔安国说,你应当和颜悦色,别人说:“我喜欢的是德行”,你就给他爵禄。又如《史记·乐书》:“啴缓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言人君道德绰和疏易,则乐音多文才与节奏简略,而下民所以安。”“下民所以安”,指百姓因之安乐和谐。
6、好收成、富裕。如明张自烈《正字通·广部》:“康,岁稔也。”岁是年景,收成,稔是庄稼大熟,丰收。又如唐白居易《和三月三十日二十 韵》:“杭土丽且康,苏民富而庶。”杭州美丽而且富裕,苏州百姓富足而且人口众多。
7、健康。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荣,民乃康。”又如《汉乐府民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这里的“康”都是健康。
8、安抚、扶持。如《逸周书·谥法》:“安乐抚民曰康。”意思是安抚百姓让百姓安乐叫作康。又如《陈书·高祖本纪》:“上幸膺运,康救兆民。”这里的“康”是扶持的意思。
9、四通八达的道路。如《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晋郭璞注:“《史记》所谓康庄之衢。”此处指的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为开第康庄之衢。”又如《晏子春秋·景公饮酒不恤天灾》:“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内。”氓,民,百姓。齐国发生灾荒,景公不去救灾。晏子把自己家的粮食全部分给百姓,运粮的工具还遗留在路上,景公赶着车子在一个四通八达的路口找到了晏子。
10、大、空。如《诗·小雅·宾之初筵》:“酌彼康爵。”汉郑玄笺:“康,虚也。”此处的虚,还是言其大,大则空虚。“康爵”意思是大爵。酌,斟酒,饮酒,互相劝酒等,若将“康爵”解作空爵,则言不成文。此处的“康”即大。又如《尔雅·释诂下》:“壑阬阬滕徵隍漮”,郭璞注:“虚也。”宋邢昺疏:“皆谓空虚也。”又如汉贾谊《吊屈原赋》:“斡弃周鼎,宝康瓠兮。”“康瓠”即大瓠,又大又空的葫芦。此典故出自《庄子》:“惠施谓庄子曰:‘魏王遗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亦有将“康瓠”解作瓦罐者。
11、荒歉。如《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为大饥,一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侵。”唐杨士勋疏:“嗛是不足之貌,康是虚荒之名。”贾谊《忧民》:“五岁小康,十岁一凶,三十岁而大康,盖曰大数也。”这里的“小康”指小的荒歉年景,“大康”指大的荒歉年景。若干年出现一次荒歉年景,是“大数”,也就是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
我们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来分析概括“康”字所包含的丰富涵义。从引证分析中可以看出,与康氏图腾有亲缘关系的“康”字,它的基本义是以“安定、安乐”为中心的,追求安定、安宁、和谐、快乐,这既是在上位的治国者的追求,也是每个人期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因此,康氏图腾才会被海内外康姓人膜拜,“康”字才会被包括康姓在内的所有世人喜爱。我们康姓,大周康叔的后代,一定不要忘记我们精神和灵魂之根,保护好这一康姓人心灵的家园,让我们每个人都安宁快乐,让我们的国家永远和谐安定,让我们的家族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永远根深叶茂。兰桂齐芳。
象受天道影响粮食收成总会有穰有欠一样,社会和人生的发展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总会有盛有衰,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坦途也有坎坷,因此,“康”字也有“荒歉”、“空虚”等义项,这对我们未曾不是一种很好的儆示。因此,我们无论事业还是人生,即使在极盛之时,也要经常居安思危,有一种如履如临的小心,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并避开危机或陷阱,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