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江西泰和康氏延孝位下左辅右弼支系初探

浏览: 次 日期:2015-05-18

 

 

 

序言

一、泰和康氏渊源概述

二、泰和康氏左派开基地分徙概况

三、江西省奉新县石溪康氏(左派正将军子文后裔)

四、江西省吉安县敦厚镇禾埠康氏(左派正将军子文后裔)

五、四川省绵阳、蓬溪人瑞堂康氏(左派正将军子文后裔)

六、泰和县印溪康氏(左派参将军子忠后裔)

七、澳大利亚墨尔本康氏(左派参将军子忠后裔)

八、泰和县塘州镇金滩村康氏(左派副将军子信后裔)

九、江西省遂川县排溪康氏(左派副将军子信后裔)

十、江西省南康市康氏(左派副将军子信后裔)

十一、四川省江安县康氏(左派副将军子信后裔)

十二、泰和县爵誉康氏源流情况(右派)

十三、泰和康氏右派外徙分布概况

十四、湖南省汝城县土桥镇康家村康氏(右派82世重敬后裔)

十五、贵州省毕节市亮岩镇合欢村康氏(右派89世崇禧后裔)

十六、四川省古蔺县高寨大有庄、贵州省金沙县清池康氏(右派91世扬淇后裔)

十七、贵州省水城县木果乡、毕节市亮岩镇、赫章县六曲镇康氏(右派92世祖绩后裔)

 

                                              序    言

五代十国时期,康叔后裔第66世康延孝及其长子国辅、次子国弼世居金陵。国辅生子三,名子文、子忠、子信,俱封镇国将军;国弼生子一,名子行,仕南唐潭州司户参军。宋开宝八年,江南归附大宋,兄弟义不二仕,其时堂兄子行已由潭州转白下(泰和古称)邑宰,遂弃官南迁,懿亲避地,由金陵徙吉州泰和,子文居铜庄,子忠居横乾,子信居古瑞山,后子行秩满解官,卜居义禾而后爵誉,繁衍生息,至今已一千余年,后嗣遍布于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福建、台湾以及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地,形成了以京兆为郡望的泰和康氏左辅右弼支系。据江西省康氏文化研究会和泰和县康氏文化研究会调查统计,该支系现有总人口约25.43万人(左派16.18万人,右派9.25万人)。其中:江西10.93万人,四川3万人,贵州3万人,湖南2.5万人,云南1.5万人,广东1.5万人,福建1万人,广西0.8万人,湖北0.6万人,重庆0.4万人,台湾0.2万人,澳大利亚20余人。

泰和康氏延孝位下左辅右弼支系宗谱古老、谱系完整,世系记载从上古到现当代不断代,是截至目前所发现的族谱中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宗谱。

根据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领导安排,我们对江西泰和左辅右弼支系进行专题研究。经查阅总会所存族谱和有关资料,并与有关分会及宗亲联系询问,现初步编写出江西泰和左辅右弼支系的初探材料。但因总会存谱和资料较少,文章内容还不够全面、完善。希望各地分会和宗亲,特别是左辅右弼支系的宗亲看后,多提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使之比较准确、完善,为广大族人寻根寻亲提供服务。

一、泰和康氏渊源概述

据《泰和康氏族谱》记载:2009年续修谱牒时,泰和官溪房族谱中获得以卫君角为一世的珍贵史料,自上而下,一脉相承,昭穆世系,一目了然,本次泰和康氏族谱复得完善。

秦二世废君角为庶人,卫国断绝宗祀。角之曾孙明德在汉朝文帝时,仕为御史大夫。汉武帝于元朔四年(公元前132年)巡视郡国各地,由河南荥阳到洛阳,寻找当年周朝的后裔,结果找到了明德之子康嘉,封他为比张侯号子南君,以奉先祀。嘉三传至胜,元帝加封承休侯,到成帝执政时,将胜进爵为承休公,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胜之后常,加封卫公,次子霖以孝行徵为安阳令,霖之子禧擢为侍子,数传到 缵之子似瑶,仕晋朝为黄门侍郎,至铎,任巴西梓潼太守。南北朝宋永初年(公元420—422年)间,铎之孙蘧官丹阳令,蘧之子穆生琦,为宣城太守,梁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琦之子绚任兖州刺史,四传至显,隋文帝朝仕为弘农上洛令,公元589年隋平陈完成统一后,由河南南徙到金陵乌衣巷,为康氏金陵始祖。显衍至六世孙子元,唐开元年间仕为侍讲升宗正卿。承训唐咸通九年,桂州戍卒乱,诏为行军都招讨,遣发诸兵讨平,为河南节度使。其子君立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时李克用军渭桥、潜入长安焚积聚,斩掳而还,诏为昭义侯。君立子如绚,二十评事,仕唐为华州刺史,生子五:长子大明讳文一,唐以明经擢秘书少监,会真四门博士;次子大全讳文二,仕唐,官宗正少卿;三子延康讳文三;四子延和讳文四,仕唐朝,官尚书左丞;五子延孝讳文五,仕后唐为天德军防御使,南唐以孙三将军推赠京兆郡侯。

延孝生子二:长子国辅,行八十评事,是泰和康氏左派的始祖;次子国弼,行九十评事,是泰和康氏右派的始祖。左右两派称为左辅右弼,把延孝公尊为泰和康氏始祖。

泰和康氏左右两派行派演变过程:

明万历丙午以前因未联修统谱,行派由各支系自定,多而杂。左派大成族谱从原23世(现89世)起,行派五言诗是:同仁为其秉,敷化定绍宏,念修宜立本,端在建由庚。右派大成族谱亦仿其例拟定五言诗四句:崇文扬祖烈,笃庆裕来昆,仁孝培基远,贤能启绪宏。民国己未右派续谱增拟四句:潜修希先哲,和平养性根,家范端自守,圣功期力行。

1946年左右两派修族谱,力求行派画一,世数易辨,拟定五言行派诗八句:恭宽信敏惠,本立道自生,积善致嘉祥,兴邦先安民,典谟和训诰,缉熙常光明,根基培植厚,昌大有继承。从左派31世(现97世)昭字辈、右派31世来字辈统一改为恭字辈,以下字辈类次下推改为新行派。1996年两派续修族谱,又增拟五言诗四句:金陵传纪远,诗书振家声,育智益贤能,顺利步鹏程。

                                         二、泰和康氏左派开基地分徙概况

泰和康氏左派三位将军子文、子忠、子信南迁泰和后,分别卜居铜庄、横乾、古瑞山,后支繁族大,向外播迁。

1、自铜庄分徙:铜庄系正将军子文公开基之地,属千秋乡六十一都。子文公后裔由铜庄分徙到星田、梁溪、龙背、麻园、龙头、松山、横头、长溪、龙岗等处。

2、自横乾分徙:横乾是参将军子忠公创基之地,属千秋乡四十一都。子忠公后裔从横乾分徙至竹溪、浩溪、印溪、上洲、西冈山、小溪、溪下、黄檀芜、窑江、玉盘冈、罗团、夏溪、龙溪、桃源等地。

3、自古瑞山分徙:古瑞山系副将军子信公拓基之地,宋末遭兵燹转徙茶园坪,仍名古瑞山,属三十七都。子信公后裔由古瑞山分徙到江口、金滩、塘头、达舍、千秋谭山、千秋象山、泉塘、下山、龙泉、章塘、排溪等地。

子文、子忠、子信三位将军的后裔自开基地分徙后,又陆续远徙到江西省万安、遂川、兴国、信丰、吉安、南康、奉新等县及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广东、湖北、福建、台湾等省。

三、江西省奉新县石溪康氏(左派正将军子文后裔)

奉新县石溪康氏属泰和康氏左派,系正将军子文公后裔。其《康氏宗谱》谱序记载:吾族康氏以居泰和者为最著,其先本金陵宦族,五代十国时延孝公显于世,再传至国辅公,娶司马氏一乳而产三男,即子文、子忠、子信,有司以闻,南唐朝为题人瑞以旌,三兄弟仕南唐有功,分封正将军、参将军、副将军,镇两粤建安壤奇勋,锡爵京兆郡、侯、伯,故世称人瑞康氏者本此,称京兆康氏者亦本此。南唐归宋,三将军遂不复仕,由金陵避地徙居吉州之泰和,繁衍子孙,遂为吉州之望族。其后各有迁徙,近徙本郡之龙泉,或徙赣郡之信丰、会昌诸邑;远徙福建延平府尤溪沙县,或留居南洋,靡所定处。粤稽我祖恒理公原籍长汀县水东街,至子胜用公亦扶老携幼移居平原里三图五甲,南洋上仓遂尊胜用公之父恒理公为迁基一世祖,盖取尊祖之义是恒理公为延孝公十六世孙,即文公之嫡裔。明万历间,有七世祖元宪、元德二公由南洋徙居武平东团里,清康熙年间,有十世祖日文兄弟数人前后转徙泰和县狮子口。我祖日宇公偕弟日宗公侄庆月于雍正七年二月亦徙居于此,以为聚族谋。至乾隆十二年,我祖清月公千里只身到奉新,闻石溪之下大湾有康氏,遂驻足焉,后得七里山之地居之,家稍丰乃复至老居,再邀胞兄得月携眷来奉,兄弟友爱如初。不数年累致千金,开拓基业,一时称盛。后日宗公长子望月诸昆季始由泰和来奉,居石溪之下大湾,不数传各生齿日繁,宇公后裔丁口添至数百余人,宗公后裔亦越百余人。于是合宇宗二公之裔为一族。至今已传三十余世。

                 四、江西省吉安县敦厚镇禾埠康氏(左派正将军子文后裔)

禾埠人瑞康氏系左派正将军子文公后裔。宋开宝八年,子文、子忠、子信三位将军奉母南迁,闻钟而止。子文闻龙山之钟,居胜地泰和县铜庄,以国辅公为铜庄一世祖,子文公为二世祖;至七世德济公由铜庄分居吉城庐陵横头旧市街,为横头基祖;十六世颢公从横头徙居车头,为车头基祖;十八世廷铨公于明成化年间从车头徙居禾埠,为禾埠基祖。

该支族自迁入禾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子孙繁衍昌盛,人口分散多处,有的迁到省外,有的迁到台湾、香港。

禾埠人瑞康氏老派语:贤良方正愈,同仁为其秉,敷化定昭宏,念修宜立本,端在建由根,礼义德爵尚,诗书启人文。

                  五、四川省绵阳、蓬溪人瑞堂康氏(左派正将军子文后裔)

绵阳、蓬溪人瑞堂康氏属左派一支系,是正将军子文后裔。其源流概况是:左派始祖国辅公联姻金陵司马氏一产三男,封“人瑞”,长子子文(唐主驸马)为正将军,次子子忠为参将军,三子子信为副将军。公元975年李煜后主归大宋,先祖奉母命南迁江西泰和,卜居铜庄、横乾、古瑞山,传衍于鄱溪(今鄱阳湖)、千秋等地。子文公后裔康琬自泰和县徙居安福县新罗乡五十二都正里阳丘团车田堡楼前(蒙潭)居住,赴考进士,仕宦安福知州,升都使,告老还乡后隐居石门(蒙潭)。公元1569年,86世祖康淮六公从江西祈州安福县(明清属吉安府)新罗乡五十二都正里阳丘团车田堡徙居荆南宝庆府(今湖南邵阳)武岗州祁阳县梓阳乡第五都太平冲立业从商,以人瑞、京兆为堂号。

公元1691年,91世祖乃恕、乃愈和92世祖逢会奉旨湖广填川,从太平冲徙居四川。乃恕卜居蜀北蓬邑板桥人长沟兴隆湾(今康家庙庙湾)置业,为吉地开派始祖,传家字辈16代;乃愈卜居板桥三台观双柏树水缸沟置业,为吉地开派始祖,传维字辈;逢会卜居文井新林乡鸡公山康家湾置业。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乃愈公四房国用又从双柏树水缸沟徙居板桥塘湾置业,为吉地始祖;清嘉庆十一年,国用公长房运堂从水缸沟康家湾徙居板桥塘湾凤凰嘴置业,二房运元于1812年从康家湾徙居塘湾置业,三房运藩于1815年从康家湾徙居板桥铁桥湾置业,运藻于1820年从康家湾徙居塘湾置业,运广于1821年徙居塘湾置业,分别为五大房开派始祖。乃恕、乃愈、逢会三公传衍于川北蓬邑人长沟、双柏树水缸沟、塘湾、苏家湾、铁桥湾、凤凰嘴、灶房湾、四房沟、蒋家桥、梅子湾、白庙子、附西、蓬溪、文井新林、县城、庙湾、明月砍草湾、常乐、天福、康家湾、红江镇、大英、新胜、槐花街村、射洪、三台、绵阳、绵竹、德阳、蓉城、阿坝、甘孜、凉山、西昌、南充、广安、安县、江油,远至贵州、云南、新疆、福建、台湾、广州、安徽、黑龙江、辽宁、北京、鄂、秦、汉中及东南亚等地。

六、泰和县印溪康氏(左派参将军子忠后裔)

印溪康氏属泰和县康氏左派,是参将军子忠公后裔。子忠公始居横乾,下传十世至景山公,由横乾徙居浩溪,又八世传至务忠公,以浩溪址隘,于明万历、天启之间徙居印溪,务忠公遂为印溪始迁祖。印溪房始祖务忠公拓基以来至今四百多年,传十余世,户逾千余,丁近三千,散居四方,特别集居于赣江两岸,上至赣州,下至省垣,东至上海,南至广州,西至四川,北至湖北,都有印溪房子孙居住,可谓枝繁叶茂。

印溪房最著名的人物是康克清,曾任全国妇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中共中央委员等职。康克清的二十三世祖同惟公由印溪村徙居万安县松山,其后嗣又由松山徙居本县罗塘湾,康克清即为万安县罗塘湾人。

                             七、澳大利亚墨尔本康氏(左派参将军子忠后裔)

现居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康丽莉一家,其祖籍是江西省泰和县,于1990年出国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定居,是泰和康氏左派参将军康子忠的后裔,现发展到第98世。康丽莉一家四代的字辈是:化、定、昭、宏,与泰和左派字辈一致。另外,自左派始祖康国辅起,康丽莉与江西省康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康明珠是一脉相承了22代。

                           八、泰和县塘州镇金滩村康氏(左派副将军子信后裔)

金滩村康氏支脉属泰和康氏左派,系副将军子信公后裔,开基于北宋时期的建中靖国年(公元1101年),始迁祖是叔忠公,由塘州镇古瑞山村迁徙到金滩村,至今已900余年,传了28代,现有180多户、1000余人。在明、清、民国3个时期,部分族人又由金滩分徙到万安、遂川、兴国、吉安、大龙、东源、云岗、麻洲、墙峡、绿竹、大村、小山、茅洲、中棚、三角旗新滩等地,还有远徙到四川省和湖南省等地的。

                           九、江西省遂川县排溪康氏(左派副将军子信后裔)

遂川县排溪康氏属泰和县康氏左派,系副将军子信后裔,由泰和县古瑞山派分宁州、双井,至九世祖英才(以如绚公为一世祖)迁龙泉初寓七厢,继徙家鹅村,十世祖华峰方徙排溪开基。华峰生重三,重三生均玉,均玉生朝宗,朝宗生世华,世华生仁佐,仁佐生原辉,原辉生公子9人,有后者四,实衍元、亨、利、贞四派。

遂川排溪康氏始于子信之长子仕学。以如绚公为第一世,世系为:如绚—延孝—国辅—子信—仕学—绳祖—绚—存五—英才—再一郎—重三—均玉—朝宗—世华—仁佐—原辉—至第十七世隆、湖、盘、渠,衍元、亨、利、贞四派。隆为杏林元长派祖,湖为洲上亨会派祖,盘为车田利和派祖,渠为天星盘贞干派祖。十八世怀政,十九世仁,二十世廷庄,二十一世宗润,二十二世天礼,二十三世应经。自二十四世开始字辈为:元启万世贤良,文武相承垂芳,庆衍名达兴朝,继绍显耀益昌。

另外,据《遂川康氏五遴公族谱》记述,该派始于副将军子信之次子仕玉。上祖世系自康叔至赐公(定邦)49世,中世世系自赐公至五遴公(用选)24世,近世世系自五遴公至忠字辈25世。自25世开始字辈排行为:忠厚培源远,贻谋衍绪长,诗书传世代,兰桂庆齐芳,卫国兆祯瑞,螽斯启后人,笃生英俊杰,彩凤偕祥麟。

                          十、江西省南康市康氏(左派副将军子信后裔)

南康市康氏族人与泰和县康氏左派族人同属一支,为古瑞山副将军子信公后裔。子信十四世孙仲先公明朝随父从戎辽东,后奉命调戍广东,任期满回故里,途径南康,遂卜居唐江水志村烧船巷。十五世守千公兄弟四人,传衍世居二百余年后,丁口繁盛至明朝。目前,该市统计在谱的康氏族人有近一千人,主要分布在樟良埠村、鹅坊村、御兹坑村等地方。

樟良埠村是此支族人定居南康后的首个分徙地,其后受到两次动荡影响:一是清顺治三年遭兵燹,惟宰公难乱平息后回到故里,从樟良埠拓基建造新居。先妣姚氏生有五子,后王氏生有一子敦遇,樟良埠房即为敦遇后人。二是清咸丰年间,南康族人受到兵祸影响,合族子孙星散离居,幸天奇公子孙振兴基业,再造祠宇。樟良埠村康氏族人从明朝仲先公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鹅坊村开基立业始于和扬公,清嘉庆辛未(1811年)和扬公率子乔迁到桑麻乡鹅坊村。

御兹坑村康氏族人从樟良埠迁徙而来,始迁祖为遵富公、正达公,于明朝后期来此立业,距今已有四百多年。该村族人清朝中期达到鼎盛,咸丰年间因社会动荡,受烧杀抢掠影响,全村毁于一旦,尔后又慢慢得以恢复,繁衍发展。目前有康氏族人近三百人,宗祠保存完好。

                        十一、四川省江安县康氏(左派副将军子信后裔)

江安县康氏属泰和康氏左派,系副将军子信公后裔。据2002年12月新编江安县《康氏总族薄》记载:吾康氏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凉水井,三将军之后,后迁至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老石桥,明代伯仲叔三位启祖与同乡姚姓,迁徙来蜀,卜居三处,一支居马湖府,一支居庆符县,一支居盐坪坝,旋又迁金堂县,惟吾本房至江安县古贤坝,坐落本城桂香楼,姚姓开垦姚家沟,康姓开垦西竹菴古贤坝一带,上至太乙山,下至龙窝沱,差徭输赋。至今数百年,因其谱失于火,无法查考,今姑从始祖讳仲诰言之二子,朝启、朝会即本房高祖也。后繁衍发展,现在江安县共有子信公后裔6000多人。

                                 十二、泰和县爵誉康氏源流情况(右派)

右派始祖国弼公在金陵乌衣巷生子行号能甫,南唐初为潭州司户参军,转白下(泰和古称)邑宰,遂以官为家,秩满解官,卜居本县义禾村,生子二:次子顺甫远徙外地,杳无音信;长子华甫生二子,长祥甫奉祖命回南京奉祀先祠,次祥应留义禾村。祥应留居义禾后生二子,长子肇庆,次子重庆。北宋时期,肇庆奉祖命徙居龙源(今爵誉之前村名)。次子重庆仍留义禾村原籍“天趣轩”,学经书子史,中南宋绍兴己卯科举人。据考泰和县志记载,同在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位名为胡宗元者,由湖南醴陵迁至义禾,康氏子孙将基地转让给胡宗元家族,康氏全部徙居爵誉。肇庆公徙居爵誉后,生二子、八孙。长子安远生五子,曰秉仁、秉智、秉义、秉忠、秉孝,次子定远生三子,曰秉廉、秉礼、秉节。肇庆命秉义、秉礼于南宋嘉定年间徙居雷冈,传至九世仲衍公,返回爵誉祖籍定居,娶湖边周氏为妻,复启爵誉之后,故有“爵誉分雷冈,雷冈分爵誉”之说。传至七十九世务信公,配湖边周氏为妻,生四子。从此,人齿蕃盛,代代倍增,雷冈也人丁繁衍迅速,两地互更局面再未出现。如今都是烟户稠密的望族。

后又陆续向外迁徙,除徙居本县外,先后还有徙居安福、遂川、永新、吉安、吉水、崇义、上犹、会昌、于都、瑞金以及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台湾等地,遂形成爵誉安远、雷冈定远、礼门衍恩三大房。

1、爵誉房向外迁徙情况:

一是向四境徙居。明嘉靖年间,四房85世修夫号德齐徙居凤驻山村,至今四百余年,繁衍15代,现有人口150多人;长房梅竹堂道行公于康熙年间徙居董瓦村,至今三百余年;长房长春公、二房从昭公、四房宁泗公徙居雩川(今圳口);长房从美公徙居秋山(今龙沟);四房从哲公后裔徙居雁口、田心两地。

二是向县外及省外徙居。爵誉基祖肇庆位下大房82世重敬由爵誉外徙湖南衡阳经商,后再徙汝城县土桥镇康家,繁衍20代,仍留居该村者约有270多人,由该村外徙本县濠洲镇宽坑村房,子孙更加繁盛,现有人口约500余人,另外还有从土桥镇徙太平镇溪头村和周边者,约有270余人。长房光复堂本土无嗣,徙居两处:一徙今青原区天玉镇岭下村,现有30多人;一徙吉安县永阳镇下清源村和油沙渡村,两地约有250余人。长房敦素堂86世宗堂于明末清初时期远徙广东省英德县樟潭乡坝子村为基祖,1947年联修族谱时,在世男丁123人,近期两次修谱未联系上,现有人数不详。长房怀德堂89世惟淳先外徙四川,后转回本镇55都罗步田村康瓦口,现有60余人;92世祖宣于清乾隆年间由爵誉村龙沟远徙贵州省毕节县白岩站,后来其子孙转徙云南镇雄坎头乡堰圹村青山康家营盘上,约有30多人,另有部分族人徙居重庆。长房孝友堂91世扬亹于清乾隆年间徙贵州省金沙县清水圹(今清池镇)商居,现有140多人;89世孔鍪徙金沙县桂花乡马坎村,现有145人。长房敦礼堂94世笃福生五子,除长子庆仁留居故里外,其余四子均徙居四川省叙永县忠义里,1944年续谱时,在世男丁30多人。凤驻山村90世文海之子扬纲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71年)徙贵州省大定府毕节县白岩站(今亮岩镇)经商布匹生意,庚辰年92世祖文由白岩站移居燕子口镇黄坭村王家寨为基祖,现有100余人;93世烈绥由燕子口徙居本县林口镇,子孙繁盛,现约有450余人。

二房双清堂83世宁肃公于明景泰年间,由爵誉徙崇义过埠圩新田陂村为基祖,后子孙分别徙居本镇西坑村、金坑乡洋坑口村、横水镇猪肚子村,三地约有320人;84世梦衮于明中期由新田陂外徙上犹县安和乡童子里(今富湾村)三坝甲岭子上为基祖,现约有290余人;86世孙玙、琦、琬又由富湾徙县城北郊水南坝,现有200人,另一支因康熙甲寅世知己避居南康县,后再转上犹县石头水南坝(今社溪乡麻田村水南坝),现有39人。

三房崇本堂在爵誉本境无嗣,全部外迁。87世良棻后裔徙赣县南圹镇清溪村,现有100人左右;良臬于明朝徙湖南省攸县,其后人由攸县转徙江西省会昌县文武坝镇南坑村,另一支分居麻州乡窝子里风形窝村、珠兰乡雁湖村、旱圹支垇村,约有1300多人;良枭之子孔赣于清康熙甲寅乱世间徙广东省惠东县吉隆镇吉水村,现有250人左右。

四房旌善堂德旵讳明德,于明嘉靖年间徙广东省英德县为基祖,到1945年续谱时世系字辈已至99世信字辈,在世男丁60多人,分居在该县麻寨乡龙车洞、仙水圹、田心村、大湾村等地。四顺堂88世孔学公于清康熙年间徙贵州省纳雍县王家寨镇鸡场村,现有180人左右;91世扬善后裔徙居九姐田坝,现有25人;92世祖洁徙四川省灌县,祖祯徙四川省资州内江县,祖绩、祖绪徙居贵州省大定府威宁州柳林乡,祖紘徙居贵州省毕节县。

2、雷冈房向外迁徙情况:

一是向四境徙居。元至正年间,仁派80世天与公徙谦圹,天辅公徙庄备(后改西冈);明初义派81世一宣公徙油居村,一冲徙霄原,一端于明洪武年间徙园背;礼派80世绍弘徙陇尾,思聪于明正统辛酉徙居横排为基祖,85世宜静徙居都承口江上察,宜威徙居崇义县,宜文徙居瑞金县,87世如弘徙居柏坪村;智派98世应祥徙高居为基祖。

二是向县外及省外徙居。仁派83世廷合徙居瑞金叶坪镇汗头为基祖,其后裔92世祖连由汗头徙居瓦子角;89世崇任于康熙十三年徙居会昌各地。义派80世如琰于明洪武末年徙居万安县十四都栗头冈;一清徙居龙泉(今遂川县)潭觜;一宣子孙徙居会昌、于都两县及四川、贵州两省;一冲子孙徙居崇义县城经商;一伦徙会昌县承乡(今西江镇)商居,后裔转于都县宽田乡下屋村,现有110余人;87世绍英于明天启年间徙会昌县承乡下新寨村,88世世讲于明崇祯年间徙上新寨村,现两寨合二为一统称新寨,现有900人左右;85世宜丰于明嘉靖年间,由瑞金竹篙巷转徙于都县段屋乡石板圹军屯上为基祖,现有580余人;86世梦娄于明嘉靖年间徙崇义县城商居,人才辈出,贡士举人十多位,现有230多人;87世明苏入赘吉安县指阳乡湖口村,现有170余人;91世扬淇远徙四川省古蔺县高寨镇大有庄,其后裔有部分人商居贵州省金沙县清池镇新街,现两地有370多人。礼派82世鲁庇由湖南某县光化乡返徙遂川县新江乡范溪村,现有270多人;89世崇禧于清雍正年间徙居贵州省毕节县白岩站(今亮岩镇),后部分人徙普宜镇小河村,两地现有430余人;扬仁、扬佐、扬佑、笃周、绍弘先后分别徙居遂川、万安、横排;祖徽、祖衍、祖衢等徙居四川;扬运之孙友稍由四川茉莉徙居贵州金沙县马路彝族苗族乡契默沟中寨房。智派89世崇通于清康熙年间由高居徙会昌县承乡(今西江镇),其四子文球、文瑞、文琦、文珂分居社迳、油寮下、堆脑三村,现有340多人。

3、礼门房。《康氏族谱》记载:礼门康氏乃由匡易康而自,明隆庆雷冈续谱,该村房经商议以衍恩六承事纳入子行公次子顺甫位下,从此历代续谱相沿续修不敢遗逸更改。

稽考旧谱记载,礼门先祖世居长安出汉丞相匡衡后,值黄巢僭逆,由京兆尹挈家出潼关寓襄樊,至谟字曰后守长沙因家焉,后避马殷乱兄弟随地而寓,一居泰和水南,一居井冈蒙潭,一居庐陵(今吉安县)礼门(现划归泰和县)。居礼门者讳瑞邱字廷姜,实禹锡之鼻祖也,三世后忌宋太祖讳易姓康,迨夫楚邦翁生子三,仲徙汰洲,季徙洞上,孟松筠行六承事开拓礼门,朱门卸筠生海清、海宁,清生柏寿,寿之孙祖述以文章鸣世,屡辞徵辟;宁生柏广、柏林,广之孙存可任元朝副宪著勋,当时柏林以经术登科,继而登科仕籍者难以枚举。接康氏之族,肇于周,显于唐,昌于宋。

    礼门康氏自开基以来,根繁叶茂,衍派四方。元泰定二年乙丑83世曾圣字子清徙庐陵(今吉安县)指阳乡汾水村为基祖,大来、大静、大遂三兄弟徙庐陵栗溪为基祖,82世云字景星号庆柯徙居泰和妙坪为基祖,92世祖洪徙居庐陵承圹开基,84世守善徙居本里北冈,86世训信徙庐陵三圹边,82世桂芳徙居顾礼,86世合惕由北冈徙居礼门、合暄由栗溪村徙居礼门,83世曾闰徙居江边村,90世宋凤由本乡栗溪徙居六斤村,92世祖湛于明成化丁亥由吉安县指阳乡栗溪徙居洋溪村,国仕于清康熙年间由洋溪村徙居感坑村,初泗由吉安县指阳乡北冈村徙遂川顺至乡小湖村,另外还有徙居吉水上坪、庐陵横江桂花村等地。

自康叔迄今爵誉“本”字辈止,已达102世,于都段屋乡军屯房已达104世,湖南土桥康家已达105世。

                                   十三、泰和康氏右派外徙分布概况

一、江西省

1、泰和县:苏溪乡雷冈村、谦圹村、西冈村、富家背村、南边村、龙泉沄觜村、油居村、霄原村、园背村、陇尾村、横牌村、高居村,螺溪镇康瓦口村、凤驻山村、圳口村、董瓦村、洋溪村,南溪乡霄坞村,禾市镇(原早禾市)礼门村、妙坪村、六斤村,桥头乡板圹江边村,另外还有柏坪、水南、汰洲、杉溪、圹坑、初落洲、垇背象形村等。

2、吉安县:永阳镇下清源村、油沙渡村,指阳乡湖口村、栗溪村、承圹村、北冈村、三圹边村、顾浬村,横江镇桂花村,吉安什兵目圹、旱圹。

3、上犹县:县城水南坝,社溪乡麻田村,安和乡富湾村,黄埠镇感坑村。

4、崇义县:过埠镇西坑村,横水镇猪肚子村,金坑乡洋坑口村,县城南街。

5、赣县:南圹镇清溪村。

6、会昌县:文武坝镇南坑村,西江镇(原承乡)沉坑村、枣居村、新寨村、下新寨村,黄冈湾,三工垇坵坊垇,龙虎坝,西冈社迳村、堆脑村、大禾迳村。

7、瑞金县:叶坪镇汗头村、禾仓村瓦子角。

8、万安县:栗头冈,白牛岭。

9、于都县:宽田乡山下村坳上上屋,东溪乡石矿,承口,段屋乡石板圹、崇贤里军屯。

10、遂川县:新江乡范溪村、上坪村、下坪村、上坂村、钟山村,顺至乡小湖村。

11、安福县:蒙沄。

12、青原区:天玉镇岭下村。

13、南康县:沄口镇三迳里。

二、湖南省

1、汝城县:土桥镇康家村,濠州镇宽坑村,太平镇溪头村。

2、茶陵县:城关镇。

3、湖南津市。

三、贵州省

1、金沙县:清池镇上街,桂花乡马坎村,马路乡契默沟中寨村。

2、毕节县:白岩站肖家湾,亮岩镇,亮岩镇核桃村上寨、合欢村湾田、下沙锅,普宜镇小河村,小吉场镇联丰村青杠寨,燕子口镇黄泥村王家寨,小吉镇河尾村三锅庄。

3、大定府威宁州柳林乡。

4、纳雍县:王家寨镇鸡场村。

5、赫章县:六曲沟镇江子村包嘎。

6、水城县:木果乡营脚村、牛场坝村。

四、云南省

1、镇雄县:坡头镇堰圹青山康家营盘,煤炭坡。

五、重庆市市区。

六、四川省

1、叙永县:忠义里。

2、灌县:许家场。

3、建昌县。

4、内江县。

5、新都县:唐家寺。

6、郫县:许家场。

7、彭县:山倒堰。

8、古蔺县:高寨镇大有庄。

七、广西壮族自治区

1、柳州府。2、新宁州。3、玉林。

八、广东省

1、英德县:樟滩乡坝子村,麻寨乡龙车洞村,仙水圹,田心村,大湾村。

2、惠东县:吉隆镇吉水村,多祝镇康家村。

        十四、湖南省汝城县土桥镇康家村康氏(右派82世重敬后裔)

湖南汝城县土桥镇康家村康氏支脉属泰和康氏右派,系爵誉大房,其始迁祖是82世康重敬,先由江西省泰和县爵誉村迁至湖南衡阳,又由衡阳迁徙湖南汝城县治之北老康家,再徙汝城县土桥镇康家村虎园坪立基,生荣孟、荣显、荣旋三子,繁衍三房,至今四百多年,现已发展到第105世“自”字辈。

                   十五、贵州省毕节市亮岩镇合欢村康氏支脉(右派89世崇禧后裔)

该支脉属泰和康氏右派,系雷冈房礼派后裔。清雍正年间,89世崇禧公由江西省泰和县千秋乡(今苏溪乡)五十六都横牌千里迢迢迁徙到贵州省毕节市,安居于亮岩,用勤劳和智慧创建了家园。后子孙又有分徙,分居于亮岩镇亮岩村、合欢村沙锅田、核桃山青山、清水铺镇清水村、普宜镇小河村、四川古蔺县马提乡红岩村等地。子孙后代枝繁叶茂,兴旺发达。

     十六、四川古蔺县高寨大有庄、贵州金沙县清池康氏(右派91世扬淇后裔)

四川高寨大有庄和贵州清池的康氏,源于江西省泰和县,属右派,其始迁祖为91世扬淇公。扬淇公系敦化之孙,天皙公之三子,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生于江西泰和县苏汲镇油居村,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迁入四川,在古蔺县椒园乡育林村高寨经营二载,两年后迁入贵州金沙县清池镇,以棉为业。扬淇公为大有庄房一世祖,经过230多年的繁衍发展,四川高寨和贵州清池两地的康氏后裔有370多人,已繁衍至“信”字辈。

十七、贵州省水城县木果乡、毕节市亮岩镇、赫章县六曲镇康氏(右派92世祖绩后裔)

该支脉属泰和康氏右派,系爵誉村康氏四房四顺堂之祖绩公房。92世祖绩公于清乾隆年间,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信实乡五十二都(今爵誉村)外徙贵州大定府威宁州柳林乡(现云南省镇雄县中屯乡)煤炭坡落业定居,开基创业,生烈贤、烈成、烈奎、烈候、烈佑五子,因家产分割原因,烈贤、烈成、烈奎出走,迁到六曲(今贵州省赫章县六曲镇),烈候、烈佑留在煤炭坡。后又因苗族叛乱,康族势单,烈贤之子笃典、笃贵二祖又迁到盘雄(今六盘水市木果乡)定居,开枝散叶。笃贵传庆合,庆合传裕寿、裕品,裕寿惹上官司,于清朝末年举家迁徙到贵州省毕节市长春镇,裕寿传来臣,来臣迁毕节至今,现已发展到第101世“惠”字辈。

                                                          后    记

江西泰和康氏左辅右弼支系人口众多,分布范围广,涉及十几个省市自治区、40多个县市区以至国外,而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目前所收集到的本支系族谱和有关资料较少,此文还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各支脉的分布状况和基本情况。我们将继续收集本支系的族谱及有关资料,进一步做好泰和康氏左辅右弼支系的专题研究工作。并请该支系宗亲积极支持,帮助查找源流及分布情况,提供族谱和有关资料。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力争把泰和康氏左辅右弼支系的整体情况搞得比较全面、完整,取得较好成效,为康氏文化研究事业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