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康叔后裔姓氏考
卫国灭亡后,其后裔离散到各国为生,开始时分为卫姓、康姓,而后又分出了许多姓氏。 卫姓,卫姓得姓于康叔。卫国传国40余代后,至秦二世废卫君角为庶人,公元前209年卫国灭,其后裔以国为氏。姬姓卫氏的历史有2200多年。先秦时期,卫姓活动于河南一带。卫姓的郡望有陈留、河东。著名堂号是“镇远”。“镇远”堂号典出西汉卫青。卫青为骠骑大将军,骁勇善战,七征匈奴均获大捷,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因功被封为长平侯。当代卫姓的人口已达55万,为第一百八十七位大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44%。主要集中于山西、陕西、四川、河南,其次分布于上海、江苏、贵州、山东等地。 康氏。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曰:“康氏之子王孙牟,谥号康伯,其子孙遂以康为氏。这支姬姓康氏至少有3100年的历史。当代康姓的人口已达220多万,为全国第九十二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8%,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安徽、甘肃四省,大约占康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湖南、内蒙古、湖北、北京,这七省区又集中了37%。四川居住了康姓总人口的11%,为康姓第一大省。 宁氏。康叔之后,卫武公少子季亶,封邑在宁(今河南省获嘉县),后裔以邑为氏,称宁氏。当代宁姓的人口大约有71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57%,排在全国第一百七十三位。宁姓历史名人有春秋时卫大夫宁愈,齐上卿宁戚等。 凌氏、冰氏。春秋时康叔庶出子孙在宫廷中任凌人之职(即专管收藏冰块的官员),其后世子孙遂以官职称姓,即凌氏。凌氏后代还有一支改为冰氏。凌氏的血脉一支比较单一,几乎没有外来姓氏的融入。 鹿氏。康叔支系子孙后代为卫国大夫,其中有人封于五鹿(今河南濮阳市东北),后人遂以地为姓,称鹿氏。 石氏,康叔的第六世孙卫靖伯,其孙名公孙碏,字石,也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大义灭亲,杀了叛逆之子石厚。石厚之子石殆仲,以祖父的字为姓,称石氏。先秦时期,石姓最早活动在河南北部的古卫国之地,以后便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再往后向更广的地方发展。当代石姓的人口已达360多万,为全国第七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山东、河南、湖北五省。大约占石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贵州、辽宁、陕西、湖北、山西、江苏这六省又集中了20%的石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石姓总人口的9%,为石姓第一大省。 孙氏。卫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生子名乙,字武仲,武仲以王父(祖父)的字即孙命氏,从此有了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乙,又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晋有孙登(隐士)即其裔也。”是为河南孙氏,这支姬姓姓氏至今有2700多年的历史。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氏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而后又在其它地方发展,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800多万,为全国前十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44%。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二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黑龙江、河北、江苏、辽宁、吉林、安徽六省,又集中了41%。山东省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大约18%。 戚姓。戚姓的源流比较单纯,康叔九世孙公子惠孙,为孙氏始祖。惠孙的六世孙、卫大夫孙林父封于戚,故地在今河南濮阳市内的戚城,为发明制造铜戚之故地。孙林父支庶以邑为氏,称戚氏。姬姓戚氏的历史大约有2500年。 当代戚姓的人口大约有36万,为第二百二十七位大姓人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9%。目前全国的戚姓主要分布于江西、浙江、安徽,这三省大约占全国戚姓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河南等省。江苏是戚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戚姓人口的16%。 及氏。卫国君主卫宣公,将他的儿子安排在“汲”(今河南卫辉)的地方居住,称公子汲。公子汲的后代以居住地为姓氏,世代姓汲。后因避战国末期的战乱,去掉三点水,便成了及氏。 常氏。常氏的一支系卫康叔的支庶子孙,受封于常(今山东省微山县东部),建立常国,宗室后代亦在常国发展,后来便以国名为姓,称常氏。这支常氏称康叔为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身姬姓,卫康叔之孙食采常邑,以邑为姓。”姬姓常氏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当代常姓已达240多万,为全国第八十七位姓氏。常姓郡望为平原、河南等,以“知人”为其堂号。 寇氏。起源于司寇氏,简称寇氏。寇氏的一支出自姬姓,以官名为氏。西周时,康叔为周朝司寇,掌管治安、刑法、判案等。支孙以官名为氏,称寇。春秋时卫灵公的儿子公子郢的子孙为卫国司寇,其后世也以寇为氏。当代寇姓的人口大约有21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017%,为全国第二百七十二位大姓姓氏。主要集中于河南、陕西、吉林、四川、河北、山东、山西、甘肃等省。河南为当代寇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寇姓总人口的14%。 商姓,一支出于姬姓,为战国时卫国公孙鞅之后,因封在商(今陕西商县至内乡一带),以封邑名为氏。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商鞅的后代有以封地为姓氏,称为商氏。 蒯氏。蒯氏的一支出自卫灵公之子卫庄公的后代。卫庄公名叫蒯聩,他当太子的时候,曾想刺杀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失败后出奔晋国,后回卫国,被浑良夫、孔悝立为卫君。后为晋军所破,被杀。蒯聩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姓,称蒯姓。 匡氏。春秋时卫国有匡邑,故地在今河南长垣西南司家坡,以邑为氏。这支匡姓亦应为康叔后裔。经康慕春先生考证,匡出姬姓,“匡本康出”,角公,句须宰鲁匡邑,是康叔的后世子孙。从句须公起,匡康共祖66代,宋朝因避皇帝赵匡胤名讳,匡姓改为康姓。 王符《潜父论·志氏姓第三十五》: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子齐氏、司徒氏、公文氏、析鬼氏、公叔氏、公南氏、公上氏、公孟氏、将军氏、子强氏、强梁氏、卷氏、会氏、雅氏、孔氏、赵阳氏、田章氏、孤氏、王孙氏、史鱼氏、羌氏、羌宪氏、邃氏,皆卫姬姓也。 卷氏,《潜夫论》云:“卫姬姓后。”《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云:“此似与眷氏同源,卫康叔之后,系出姬姓。” 璩姓,与蘧姓同源,以邑名为姓。春秋时,卫国有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卫君封于蓫为伯爵,史称蘧伯。蘧伯的后代以蘧为姓。由于蘧与璩读音相同,古代玉环称作璩,很昂贵,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为意思较好的璩姓,于是两姓同用。也有少数蘧姓人单把草头去掉,改为遽姓。 孔氏。孔氏的一支出自卫君之后。前文已作介绍,在此不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