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卫国文化史考》第十六章 战国时期的卫国(第一节)

浏览: 次 日期:2014-09-13

    战国史指的是我国春秋以后到秦朝统一前的这段历史。战国这一名称来自当时中国存在着七个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的国家。战国开始的年代,过去有起自公元前四八零年与《春秋》一书结尾的年代相接和公元前四五三年韩、赵、魏三家灭智以及公元前四零三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之说 。现在习惯上所说的战国时期,指起自公元前四七五年(周元王六年),终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东周后期(包括东周灭亡至秦统一前后的几十年时间在内)。
    春秋以来,华夏大地上还有近百个小国。这些小国,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到战国时,见于文献记载的,除了韩、赵、魏、秦、齐、楚、燕所谓七雄外,还有周、鲁、卫、宋、滕、邹、中山和越国等,以及四周围的一些兄弟民族,如北方的匈奴、 林胡、东胡、南边的百越,西南的巴、蜀等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都先后为七雄所兼并。这七个大国的地理位置是,东面是齐,南面是楚,西面是秦,北面是燕和赵,韩、魏则居中原腹地。
    根据历史发展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在战国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从社会政治发展变化来看,大致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经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正式列为诸侯,至公元前338年商鞅之死,这段时间为战国的前期。
    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被车裂身亡,一直到齐、秦相约称帝(前288年),六国合纵攻齐的前284年,这一时期可称作战国中期。
    战国后期,是以秦国为中心舞台的60余年,六国灭亡,秦完成了统一大业,秦王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建立起封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大帝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而在战国时期,卫国不断受到大国的攻伐、蚕食,地盘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终至亡国。
    1. 卫如小侯属赵
    《史记·卫康叔世家》接着说:“悼公五年卒①,子敬公弗立②。敬公十九年卒,子昭公纠立③。是时三晋强④,卫如小侯,属之⑤。”
  译文:悼公五年去世,儿子敬公弗继位。敬公十九年去世,儿子昭公纠继位。这时赵、魏、韩三晋强大,卫如小诸侯,从属于赵氏。
  赵人的先祖为嬴姓,少昊氏之后。赵城的叔带之后世代辅佐殷商。武王伐纣,诸姬并起与殷商属于近枝的嬴姓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于纣王而被周王室所厌弃。恶来战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周王朝又安排恶来之弟季胜担任蜚廉族的宗主。季胜曾孙造父善御戎,相传造父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封于赵城,其后以赵为氏。造父的侄子大骆(恶来之后)善于繁衍马匹。受造父之荐,周王室不计前嫌,启用罪臣恶来之后大骆,封于汧河、渭河之间管理马匹。大骆孙秦仲封大夫,秦仲之子赵其是为秦庄公,故秦赵同宗。后造父六世孙奄父救周宣王于千庙之战,其子叔带为周朝卿士,因不满周幽王的昏庸,离开周王,侍奉晋文侯。从此赵氏便在晋国落脚,渐成望族。前403年,叔带之后赵烈侯赵籍与韩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赵国生存于公元前403年-前228年,领土大约为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都城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中牟(今鹤壁)又迁至邯郸。
  卫国战国初年从属于赵辖。
  春秋时期,晋国的卿族共有十一家,即狐氏、先氏、胥氏、郤氏、栾氏、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晋国卿族与其他各国不同的是,卿族多异姓。宗族不掌权,“政自大夫出。”后来经过不断的斗争,只剩下范、中行、知及韩、赵、魏六卿。六卿并存的局面,保持了半个多世纪。六卿暂时的力量平衡,到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被打破。晋定公十二年,晋赵鞅围攻卫国,卫国人惧怕,贡献给晋500家人,赵鞅把他们安置在邯郸。邯郸是赵鞅从兄弟赵午的封邑。晋定公十五年,赵鞅要把卫国送来的500家移到他的封地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去,赵午开始同意,回邯郸与族中长老商议时,都认为不妥。认为卫国支持邯郸,是由于这500家卫人之故。若迁到晋阳,卫国与邯郸的关系就不会那样紧密,他们打算先攻齐国,齐国攻邯郸,这样 就可以借口邯郸危险,将卫人移于晋阳,就不致使卫国与邯郸的关系断绝。谁知赵鞅对此举并不理解,以不能立即实现迁卫贡500家的计划而生气,将赵午召来并囚禁于晋阳,不久就将赵午杀死。赵午的儿子赵稷与家臣涉滨于是反叛了赵鞅。赵鞅乃派上军司马籍秦围攻邯郸。赵午是荀寅的外甥。荀寅与范吉射又是儿女亲家,他们声气相通,故不参加围攻邯郸,且攻击赵鞅,赵鞅逃回封地晋阳,晋国军队于是包围晋阳。后知韩、魏三家借晋定公名义讨伐荀、范二家。但却未取胜。荀、范二氏于是起兵攻击晋定公。晋国的国人站在晋君一边,荀、范二氏失败,逃到卫故都朝歌(今淇县)。韩、魏二氏向晋君为赵氏说情,赵鞅又从晋阳回到国都。知氏逼杀了赵氏谋臣董安于,赵氏的地位方被恢复,赵鞅乃率军围攻朝歌。
  范氏、中行氏得到齐国、卫国、郑国的支持,齐、卫多次谋伐晋援助范氏、中行氏。晋定公十九年,齐国送粮给范氏、中行氏,由郑国子姚、子般护送。赵鞅在戚邑的铁地与郑国送粮的军队相战,结果赵鞅大获全胜,“获齐粟千车”。次年,范氏、中行氏(荀氏)被迫逃到邯郸,后赵鞅率兵追杀,范氏,中行氏灭亡。知、韩、赵、魏四家瓜分了范、荀氏的土地。并攻击晋出公,出公在逃往齐国半路上死去。后知、韩、魏三家攻赵之晋阳城,一年未克,并水淹晋阳城。赵襄子接受谋士张孟谈的建议,联合韩、魏二家,反攻知氏,将其首领知伯瑶活捉而杀死,三家灭知氏,三分其地。这一年是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原来的晋国已不复存在,七雄争强的局面正式形成。
  到战国时期,周王室的领土已经变得很小了,只领有王都洛邑及附近的一小块地方。公元前367年,在韩、赵两国的参与下,又将其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小国,力量就更弱了。但周王室在战国的政治上还起过一些作用,像韩、赵、魏和田齐,要列为诸侯,在形式上还需要周王的批准。魏国的惠王也曾在逢泽(今开封市东南)会韩、宋、卫、鲁国君及秦公子,以朝见周天子,作着当霸主的美梦,说明列国需要时,还想起周王室来。
  进入战国后,李悝在魏文侯时的变法,公仲连在赵国的改革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赵烈侯死,其子敬候继位,曾于四年进攻卫国获胜。在多次的对外作战中,只在第五年败于齐、魏、卫三国联军,可见其国力的强盛程度。
  赵国强盛时,都邯郸,东有清河(今河北清河县西)齐为邻,南与魏接界,西与秦隔黄河相望,北于燕国以易水为界。西北与匈奴为邻。主要在今山西省中部、陕西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以及内蒙古的南部等地区。
  此时的卫国,从属于赵。
  悼公,出公季父,名黔,公元前466年嗣位。系卫国二十一世第三十二位君,在位五年去世(公元前461年),其子敬公弗继位。
  敬公:悼公之子,名弗,公元前461年继位,系卫国第二十二世第三十三位君。在位十九年去世(公元前442年),其子昭公纠去世,
  此时卫国已成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诸侯国,附属于赵氏。
  昭公,敬公之子,名纠,公元前442年继位,系卫国二十三世第三十四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