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卫国文化史考》第十五章 孔子及其弟子们在卫国(第三节)

浏览: 次 日期:2014-09-09

    3.和孔子关系密切的卫国贤大夫
    孔子及其弟子们之所以在卫国能居住长达十年的时间,除了国君的眷顾和企图装潢门面外,再就是得益于一批卫国的贤大夫和仁人志士,其中蘧瑗、史和公子荆等人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蘧瑗,字伯玉,春秋末卫国大夫,卫国四朝元老,先后臣事卫献公、卫殇公、卫襄公和卫灵公四朝国君,以其贤德闻名于诸侯。相传蘧瑗出生于今濮阳西南伯玉村,常用螳臂挡车来比喻人不能自不量力。他为人外宽而内直,行为高洁,博学多闻,为孔子所称赞。相传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春秋后期,卫国政治黑暗,国势渐弱。卫献公昏庸无道,亲小人,远贤臣,社会不安定。
    卫国权臣孙林父在戚城向蘧伯玉说:“君之暴,子所知也,俱社稷之倾覆,将若之何?”伯玉回答说:“人臣事君,不可谏则去之,其它非伯玉所知矣。”蘧伯玉拒不与兵权在握的孙氏配合,为不参与当时的腐败政治,十余年他两次离都出走。孔子赞曰:“君子哉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可卷而怀之。”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过卫去晋途中,见到卫国贤臣蘧伯玉、史、史狗等人,说:“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卫殇公时,左相宁喜欲加害殇公而迎献公复国。蘧瑗不同意,他对宁喜说:“不敢闻君出,焉敢国君入?”拒绝与卫左相宁喜同流合污。
    蘧瑗曾奉命出使楚国,在濮水之上遇到了楚国公子晳。当时,公子晳在楚国很不得志,就想投奔其他国家。公子晳对蘧瑗说:“余闻上士可以托色;中士可以托辞;下士可以托财。若一人能兼之者,可托以身家性命,若之乎?”蘧瑗听罢,明白了公子晳的意思。于是就对他说道:“毋庸再言,余知之也。谨受命,予姑待之。”两人分手之后蘧瑗就去楚国觐见了楚王,完成使命后,与楚王闲聊,谈到了人才使用问题。楚灵王问蘧瑗:“人之最广,当属孰国?”蘧瑗回答说:“楚也。”楚灵王非常高兴。蘧瑗接着又说:“楚才虽多,勿能用也。”楚灵王听见这话,心里很不乐意,对蘧瑗说:“寡人乞明言之。”蘧瑗坦然回答:“子晋,楚人也。然投奔吴国为宰,带兵伐楚,败其兵者再三,平王被鞭尸,惨也。衅粉黄,楚人也,然弃楚奔晋,治晋七十二县,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今公子晳,亦不世人才也,又将离楚而去,不知将奔往何国耶?”楚灵王恍然大悟,拉着蘧瑗的手说道:“幸闻先生之言,不然,楚将失人也。”他急忙派使一驷,副使二乘,追公子晳于濮水之上,子晳重返于楚,被拜为相,他不负众望,为楚国立下大功,此亦蘧瑗之力也。
    颜阖是太子蒯聩的师傅,上任前他曾向蘧瑗请教说:“有人若此,其德残暴,若顺其性情则害于国,若以法责之,又将有杀身之祸。其智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自己之过,若然者,吾将奈何?”蘧瑗便对他说道:“戒之慎之,正汝身哉!汝不知螳螂乎?怒以其臂而挡车辙,不知其不胜也,结果死于车下,是视其才过高之故也,戒之慎之!”蘧瑗淳淳教导颜阖凡事量力而为,可行则行,不能逆天而动,勉强干那些自己没能力办到的事。
    一天,卫灵公与南子在院子里赏月,忽然听到大街上传来车驾的声音,快到宫门时,声音突然消失了,车子好像停了下来。又过了一会儿,马蹄的踢踏声,车轮的转动声又重新响起,其实马车已过宫门而去。卫灵公感到很奇怪,就问:“怪哉!这是谁的车呀?”南子肯定地回答:“此必蘧伯玉也。”卫灵公越发奇怪,就问南子:“何以知之?”南子回答说:“臣子过宫门停车下马,步行而过,礼也。忠臣,不会只在光天化日之下才持节守信,也不会因为独处暗室而放纵堕落。蘧伯玉,卫之贤者,卫人仁爱而智慧,对朝廷无尚尊崇。他不会是因为在夜里而不尊以礼节,驾车从宫门奔驰而过。这个人一定是他。”卫灵公不相信,次日就派人暗中查访,发现头天夜里驾车的人果然是蘧瑗。卫灵公故意骗南子说:“寡人派人查过,夫人谬矣,向晚之人并非蘧伯玉。”南子听了这话,赶忙取杯斟满美酒,朝卫灵公拜了两拜,跪下来向灵公敬酒,灵公急忙上前搀扶起问道:“夫人此为何意?”南子回答说:“妾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一位君子,既然那人不是蘧伯玉,卫国又多了一位贤臣,此社稷之福也。”卫灵公听罢大笑,就把实情告诉了南子。
    蘧伯玉与孔子的交情十分亲厚。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数次投奔蘧瑗,居住在他家里。孔子曾称赞蘧瑗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政治国。君王无道,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蘧瑗笃行不倦,慎德深思,是一位求进甚急又善于改过的人。孔子居卫国时,蘧瑗曾派人到孔子那里请安问好,孔子向使者问道:“夫子何为!”使者回答孔子说:“夫子欲寡其过而未之能也。”孔子说:“使乎!使乎!”既夸赞蘧瑗的高尚品德,也是在赞扬蘧瑗的使者。时人称其为“君子”、“卫国柱石之臣。”
    史鰌,春秋时卫国大夫,也称史鳅,字子鱼,名佗。卫灵公时任祝史,故也称祝佗,负责对卫国社稷神的祭祀。他生性秉直,深得卫灵公重用。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称赞他:“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也就是说,无论是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还是政治昏暗,社会动乱,他都会秉持自己的人格操守,正道直行,像射出去的箭一样。吴公子季札至卫,见史鰌而乐之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曾经一度,卫灵公被卫国嬖人弥子瑕所迷,对其甚是宠爱。常常任其为所欲为,闹得朝廷上下怨声载道。如有一天,弥子瑕在果园里游玩,正值蜜桃成熟的季节,就顺手摘了一个又大又熟色泽诱人的蜜桃,不擦不洗就吃了起来,吃后觉得甜爽可口,吃到一半时他忽然想起了灵公,于是把吃剩的一半留给灵公吃。他这样目无君威的举动引起朝臣众怒,但卫灵公仁厚,非但不治其罪还赞弥子瑕说:“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还有其它的过失,史鰌数次冒死劝谏卫灵公,请求对弥子瑕严加管教,以免乱国败政。卫灵公认为弥子瑕并非大奸之人,也没有动摇国本的能力,故不肯采纳史鰌的劝解。
    在卫灵公的庇护下,弥子瑕更加放肆。有一次,他母亲生病,为看望其母竟然假传命驾着国君的车子趁夜色出城。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之车要处以刖刑。但灵公知道后,非但没有治他的罪,还称赞弥子瑕真是位孝子,为了尽孝竟然连断足之刑也无所畏惧了。
    如此目无君威,扰乱国法的人怎么能长久跟在国君身边?举贤臣,清君侧,史鰌身为卫国臣子义不容辞,于是他力荐贤士蘧伯玉,希望卫灵公能近贤远佞,灵公仍不肯采纳史鰌的劝解。
    史鰌临终前交待他的儿子说:“我辅佐国君,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之失也。生不能正君,则死无以成礼。吾死,设置尸牖下,于死毕矣。”史鰌死后,灵公前去吊丧,见史鰌停尸户牖之下而不“停丧正室”,这一违礼的举措让前去吊丧的卫灵公非常吃惊,责问史鰌的儿子怎么回事?其子如实相告,家父遗命说自己生前未能进荐贤德之士蘧伯玉而劝退弥子瑕,是他身为臣子没有尽到弥补国君过失的责任;生前无以正君,死后也不能成礼。故陈尸户牖之下,也算对自己一生的一个交待。
    卫灵公听后甚是惊愕,面色遽变,十分痛惜地说:“是我的过错。”于是命令史鰌之子将其父尸体按礼仪安放妥当,并予以重葬,尔后便重用了蘧伯玉,接着罢黜了持宠乱法的弥子瑕,用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赞叹道:“古之列谏之者,死则已矣,未有若史鰌死而尸谏,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谓直乎?”孔子赞叹史鰌死了之后还要用自己的尸体劝谏君主,用赤诚之心感化国君,让他重用贤人蘧伯玉,真可谓死而后已,流传为千古佳话。
    在本章最后,把孔子的言论转载如下,便于读者对卫国史的研究。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因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子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按照《文物出版社》所排的《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春秋时期的卫国世系应以前758年的卫武公逝世算起到卫出公复辟的前476年止 ,共282年经历了21位君主。他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