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卫国文化史考》第十五章 孔子及其弟子们在卫国(第二节)

浏览: 次 日期:2014-09-06

    2.孔子在卫国的弟子
  由于长期在卫国居住,孔子的弟子们与卫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不少成为诸侯国的有用之才。如卞之“野人”子路等人就在卫国史上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著名弟子,公元前542年出生在鲁国汴(今山东泗水东南)。子路自幼性格善良,勇武豪杰,孝敬父母,为古二十四孝之一。成为孔子的学生后,他勤奋学习,进步很快。他曾积极协助孔子在鲁国堕三都。在卫国当邑宰时,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斌,不知其仁。”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子路在邑宰任内实现了“恭敬以信”、“忠信以宽”、“洞察以断”的执政方针,孔子赞子路“可备大臣之数。”子路性格急躁,说话率直粗鲁,时常受到孔子的批评,但孔子还十分赞许他“当仁不让于师”的治学态度。认为子路的品德和学问已经登上“正大光明”的境界。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十年居卫,子路常追随左右。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漫长旅途中,人马劳顿,险象环生,发生了“子厄于匡”、“蒲人止孔子”、“恒魁加害”、“陈蔡绝粮”等恶性事件。如果没有子路勇武果断地匡扶和捍卫,孔子周游列国的计划很难完成。因此,孔子说:“自我得仲由,恶言不闻于耳。”
  公元前480年,在外避难多年的卫太子蒯聩回国,欲废其子卫出公辄而自立,便勾结其姊(孔悝母)将出公的权臣孔悝软禁,强逼其背叛出公。当时,子路为孔悝的平阳邑宰,在救援孔悝的搏斗中受伤,帽缨带被敌方砍断落地。此时,忠于孔子的子路,临危不忘老师的教导:“君不死,冠不免。”于是在结缨带时被蒯聩手下的甲士砍为肉酱。时年63岁。为缅怀子路的品德,卫人得其首在子路结缨带遇难处而葬,即今“子路冢”。该冢位于濮阳市京开道西侧,戚城遗址东北约一华里处。自南而北有山门,“正大光明”牌楼、两厢房、两碑亭、亭殿。卫国公石碑坊、石象生、墓碑、墓冢等。
  子路死后,其美德不但得到后人的敬仰,也受到后世帝王的追封和赞誉。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子路为卫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子路为河内公。度宗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追封子路为卫公。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称子路为先贤仲子。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题春秋祭享地方官主之。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钦赐子路“圣人之哲”匾额。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圣驾南巡,钦赐“贤诣升堂”匾额,并题“三德达身修勇故不息,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对联。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载:戚城东有子路冢。说明这里作为子路的葬所,最晚在1400年前的北魏时期已经得到确认,以后屡有兴废。1989年12月,子路冢被濮阳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年卫国(今濮阳渠村乡闵城村)人。出身贫寒,生母过早去世,从小就从事体力劳动,经常随父驾车外出谋生,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后来拜师孔子,成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实推行者和积极宣传者,以孝行名闻天下,终身不愿出任官职,曾长期在今范县一带活动,直到50岁时去世。
  在孔子的众弟子们,闵子骞的孝行最为突出。他家境贫寒,幼年时生母因病早逝,从小失去母爱。生活艰辛。他的父亲后来续娶,其后母狭隘自私,对亲生的孩子百般照顾,而对闵子骞则另眼相看,甚是刻薄。严寒的冬天,后母为家人做冬衣,给亲生儿子絮以丝棉,而给闵子骞絮以芦花。对此,闵子骞毫无怨言,对待继母更加恭顺。闵父常年在外经商,对此一概不知。有一次,同父亲赶车外出谋生,他因为天寒浑身冻得瑟瑟发抖,手僵而拿不稳缰绳。父亲不明原因,挥鞭责打,袄破,一团团芦花飞出。父亲大惊,抚摸子骞后背,才知道儿子冬衣太单薄。父亲深感内疚,决定休掉续娶的妻子。闵子骞知道了父亲的想法,立即跪倒在地阻止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人寒。”父亲为子骞真诚的孝心所感动,打消了休妻的念头。但对后妻的做法予以训斥,使她觉悟过来。闵子骞对父母恪尽孝道,对兄弟也竭尽友爱之情,后来受到父母兄弟的交口称赞。也为当时远近人士所称道。孔子曾深有感慨地赞叹道:“孝哉闵子骞!人不闲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
  闵子骞以“德行”见长,与颜回并列七十二贤之首,后被列为“十哲”之一。历代统治者也极力标榜“以孝行治天下”,闵子骞的孝行自然受到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自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祭祀仲尼及七十二弟子起,历代对闵子骞祭封不断。唐太宗把他的地位提到曾参之前,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赠他为“费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追封他为“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又改封为“费公”。元人郭守敬所编《二十四孝》,将闵子骞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子贡,即端木赐(字子贡),(公元前520-前456年),政治家,儒商之祖,官至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末期卫国(今河南浚县)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具有济世之才,办事通达。他善于经商之道,曾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敌千金。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三年、共六年。《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端木赐书》是其言行、事迹之辑录。刊于清冯云鹓辑校《圣门十六子书》(道光本)、共七卷。包括端木赐生年、族谱、婚姻、孝顺之品性、仕宦之政绩。次据《孔子家传》、《荀子》、《说苑》、《孔丛子》、《淮南子》、《新居》、《新序》、《吕氏春秋》、《庄子》、《韩诗外传》、《韩非子》、《尚书大传》、《论衡》、《荀子》、《列子》、《博物志》、《尸子》、《越绝书》等典籍,综录端木赐之仁政观、法制观、天道观、生死观、贤达观等,兼及孔子对其评价与教诲。体现了他在孔门诸弟子中典型的世俗化倾向与政治外交才能。以及其思想中与孔子相左之处。又收入《山东通志》、《江南通志》、《河南通志》等方志中。方志中有关端木子祠墓古迹之记载与考证。另依家谱列端木子七十四代子孙之名及官职,并录《通志·氏族略》中端木子后代以“贡”为氏之说。
  子贡是“言语”方面的优异者,在说话技巧、演讲技能上有独到之处。当时在外交礼宾场合能顺手把《诗》拈来以达己意,没有相当的灵活性和敏锐性是难以做到的。而子贡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论语·学而》曾记载孔子、子贡师徒的对答。子贡灵活运用《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来。回答老师提问的情形,孔子认为子贡的回答十分贴切,“断章取义”恰到好处,故而称赞子贡“始可与言《诗》已矣,”认为他对该诗的理解已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具体而言就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高超的演讲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政绩方面,子贡“通达事理“,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在治国中表现了非凡的才能。当时鲁国的大夫孙武就公开在朝廷说:“子贡贤于仲尼。”
  更重要的是,子贡在理财经商上有卓越的天赋。《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却穷得叮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就是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以成巨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端木赐死于齐国,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卫国温人,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之一。子夏是继孔子之后,系统传授儒家经典的第一人,对儒家文献的流传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誉为传经之鼻祖。子夏还在儒学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两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他晚年时,到卫国西河一带教学,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才,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
  经过考证可知,子夏出生于公元前507年,15岁入孔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直至孔子逝世,期间曾任卫行人和莒父宰。在试图维系孔门集团统一的努力失败后,子夏离开鲁国,到卫国设帐收徒,继续传播儒家思想,直至去世。纵观子夏的一生,除短期从政,为父母守丧外,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儒学思想的学习和传授之上。《卜子书》为子夏之言行、事迹辑录。清人冯云鹏从史传中辑录卜有关生平事迹、思想言论的资料汇集,共六卷。首依《阙里志》、《史记考证》与宋赵安仁赞列本传于卷端;次据《孔子家语》、《尸子》、《中论》、《说苑》、《孔丛子》、《韩诗外传》、《韩非子》、《荀子》、《新亭》、《列子》、《北纬稽命征》、《吕氏春秋》、《冲波传》、《论语摘辅象》、《博物志》、《孝经说》、《春秋说》、《闵因叙》、《春秋繁露》、《史记》等史籍中的有关记载,综录卜商治学,为人之道,其中以论道之精微、文学之才情、温柔敦厚之品性而见长于孔门其他弟子。又收《山东通志》、《莒州志》、《河南通志》中有关卜商之墓祠庙、子夏书院等古迹名胜之记载,并补充《卜子宗谱》中有关事实的缺佚,另列卜氏二代至六十九代(嘉庆十七年,即1812年)宗子世表于卷末。收入《圣门十六子书》。
  子夏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减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卫国西河(济水、黄水间)讲学,“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史记·儒林列传》)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见郭沫若《十批判书》)。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以子夏一系传下来的。东汉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认为“六经”中的大部分来自子夏的传授。
  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直到病故。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卜子书》是记录子夏之言行事迹的辑录。清人冯云鹓从史传中记录卜商有关生平事迹、思想言论的资料汇集,共六卷。首依《阙里志》、《史记考证》与宋赵安仁赞列本传于卷端。次据《孔子家语》、《尸子》、《中论》、《说苑》、《孔丛子》、《韩诗外传》、《韩非子》、《荀子》、《新序》、《列子》、《礼纬稽命征》、《吕氏春秋》、《冲波传》、《论语摘辅象》、《博物志》、《孝经说》、《春秋说》、《闵因叙》、《春秋繁露》、《史记》等史籍中的有关记载,综录卜商治学、为人之道,其中以论道之精微、文学之才情、温柔敦厚之品性而见长于孔门其他弟子。又收《山东通志》、《莒州志》、《河南通志》中有关卜商之墓祠、庙、子夏书院等古迹名胜之记载,并补充《卜子宗谱》中有关事实的缺佚。另列卜氏二代至六十九代(清嘉庆十七年,即1812年)宗子世表于卷末。收入《圣门十六子书》(道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