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卫国文化史考》第十三章 澶渊、戚城及其它古地名(第三节)

浏览: 次 日期:2014-08-11

    3、会盟台遗址
  会盟台位于戚城春秋古遗址东城门南侧城墙外80m处。该台长20m,高4.6m,宽16m,系人工夯筑而成。从该台的制作方法、夯层、土色、包含物看,与城墙下部的情况相同,可以断定该台的夯筑时间与戚城春秋古遗址的早期城墙为同时期所筑,是卫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濮州志·会台别业记》载,濮州故城(今旧城)南五里有高大土台一个占地二百余亩,上可容纳万人。此台前面略尖,后呈方形,因春秋时期诸侯多次在此台上会盟而称为会盟台。
  会盟起源于原始宗教的盟誓。西周时成为《周礼》的重要内容,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国之间、诸侯国内部、诸侯国与卿大夫乃至家庭成员之间协商大事都要举行会盟仪式,除签订共同遵守的协议即盟约外,为了制约参盟各方共同遵守诺言,还要举行一定仪式对天表明心迹,请上天给予见证。举行这种仪式一般是先设香案,杀牲取血,然后跪地饮血盟誓,对神灵做出信守诺言的保证,取得参议各方的信任。主持会盟者称盟主,盟主为了使拟定协议顺利实施,有对加盟各方发号施令的权利。当时,由晋、齐等大国主持会盟,往往是先会后盟,盟主常常打着“以德服人,抑强扶弱,扶佐周室”的旗号,对其他诸侯国发号施令,要求参盟各方共同遵守达成的协议,若不执行,则要进行讨伐等。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诸侯会盟于葵丘(即戚城会盟台),以中原霸主地位号令四方,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使会盟台名扬天下。
  据《春秋》、《左传》等史籍记载,从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鲁国大夫公孙敖在戚城和晋侯会盟,到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1年)周景王派单成公在戚城和晋国大夫韩宣子会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各诸侯国在卫会盟14次,其中在戚城就达7次之多。参加会盟的最多一次有14个国家,涉及戚地归属、卫国内政、背盟与续盟、援救被侵国家等事宜,会盟次数之多,范围之广,在春秋史上尚不多见。李文颖、田聚常先生编著的《戚城》一书介绍了会盟等情况。
  公孙敖会晋侯于戚:据《春秋》记载,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秋,公孙敖会晋侯于戚。”
  晋文公晚年,晋国十分强大,成为各诸侯国的霸主。各国诸侯惧怕晋国,纷纷前去朝见。惟有卫国的卫成公,不但不去晋国朝见,反而派孔达率兵进攻晋国的盟国郑国,攻打绵、訾和匡这些地方。对此,晋国异常恼火,但由于晋文公体弱多病,晋国无法对卫国兴师问罪。
  晋文公死后,晋襄公即位。公元前626年,晋国攻打卫国。5月,晋国包围了卫国重地戚城。6月初,晋军攻克了戚城,并俘虏了卫国在戚城的守臣孙昭子,戚城变成晋国的城邑。
  到了这年的秋天,因戚城与鲁国相邻,鲁国的大夫公孙敖在戚城会见了晋侯,双方签订了盟约,盟约中划定戚地与鲁国的彊界。
  鲁、晋、卫、郑等七国在戚城结盟:据《春秋》记载,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鲁成公“会晋侯、卫伯、郑伯、曹伯、宋世子成、齐国佐、邾人同盟于戚。”
  公元前576年曹宣公去世,他的庶子负刍杀了太子而自立为国君,即曹成公。对此,曹国人对曹成公非常不满。安葬了曹宣公以后,曹宣公另一庶子公子欣时打算出奔。公子欣时在曹国威信很高,国人都要跟随他,这样曹成公非常害怕,他不仅向公子欣时承认了自己的罪过,而且请求公子欣时留下来。
  对曹成公杀太子自立一事,各国诸侯都非常气愤,决心处罚曹成公。公元前576年春,鲁成公就如何处理曹成公杀太子自立一事在戚城和晋厉公、卫献公、郑昭公、曹成公、宋世子成、齐国佐人及邾人结盟决定:逮住曹成公,由晋厉公负责送往京师请周王处置,让公子欣时觐见周王。拥立公子欣时为曹国国君。公子欣时辞谢说:古书上说圣人通达节操,其次保守节操,最下推动节操。做国君这件事不合于我的节操,我虽不能与圣人相比,但岂敢失节呢?”于是逃亡到宋国,各国诸侯见公子欣时不愿做国君,曹国又没有更好的国君人选,只好作罢。曹成公仍做曹国国君。这次会盟对曹成公的处罚也不了了之。
  诸国大夫盟于戚:据《春秋》记载,襄公二年(公元前571年)“秋,7月仲孙蔑,会晋荀罃、宋华元、卫孙林父、曹人、邾人于戚。”
  公元前571年春,郑国的军队在楚国的授意下侵犯宋国,因宋国顺服于晋国,晋国为了保住中原霸主地位,于是出兵攻打郑国。
  为制服郑国,公元前571年7月,鲁国仲孙蔑、晋国荀罃、宋国华元、卫国孙林父和曹国、邾人于戚。盟约决定,说服齐国,决定共同派兵在郑国和卫国的交界处虎牢筑城,抵御郑国,防止郑国向中原扩张。
  十国大夫会戚城:据《春秋》记载,襄公二年(公元前571年)冬,“仲孙蔑会晋荀罃、齐崔杼、宋华元、卫孙林父、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戚,遂城虎牢。”
  为了救援宋国,打击郑国,迫使郑国就范,公元前571年冬,鲁、晋、宋、卫、曹等诸国大夫再次戚城会盟。这次会盟,齐国的崔杼和滕、薛、小邾等国的大夫都参加了,盟约决定:各诸侯国派人到虎牢筑城。戚城结盟后,各国都派军队去虎牢筑城。结果,郑国看到中原各国联军势力强大,只好向中原各诸侯国要求讲和。
  十四国诸侯戚城结盟:据《春秋》记载,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鲁襄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吴人、鄫人于戚。”
  陈国原是楚国的盟国,后来背叛了楚国,楚国为此于公元前576年派司马、公子何忌进攻陈国,并让顿国乘陈国的空子进攻陈国,被陈国人包围。顿国是楚国的盟国,陈国为了对付楚国的进攻,只好向中原霸主晋国求援。
  公元前568年,鲁襄公、晋悼公、宋平公、陈哀公、卫献公、郑釐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吴人和鄫人在戚城结盟,盟约决定:各诸侯出兵戍守陈国。
  七国大夫戚城会盟:据《春秋》记载,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冬,“季孙宿会晋士匄、宋华阅、卫孙林父、郑公孙虿、莒人、邾人于戚。”
  公元前559年夏,卫国权臣孙林父和宁殖发动宫廷政变,卫国国君卫献公出逃齐国。孙林父和宁殖立卫成公之孙公子剽为国君,即为殇公。对于孙林父和宁殖的行为,诸侯之间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惩罚孙林父和宁殖,拥卫献公回国。有的认为,卫献公热衷于田猎,荒废国事,不得民心,将卫献公赶出卫国是民心所向,因此主张支持卫国的新国君。对此,晋侯向师旷和荀偃征求意见,二人的意见一致,即支持卫国的新国君。
  公元前559年冬天,鲁国公孙宿和晋国士匄、宋国华阅、卫国孙林父、郑国公孙虿、莒国、邾国大夫在戚地会盟。盟约决定支持新国君即位、安定卫国人心。
  《左传》:“襄公十四年冬会于戚,谋定卫也。”
  单成公戚地传王命:
  据《左传》记载,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单子会宣子于戚。”
  公元前531年3月,楚灵王在申地会见蔡灵侯,并将其抓了起来。到了同年4月,楚灵王又把蔡灵侯及随从70多人杀死并派公子弃疾领兵包围了蔡国。秋天,鲁国季平子和晋国韩宣子、齐国国弱、宋国华亥、卫国北宫佗、郑国罕虎等人在厥楚共同商讨如何救援蔡国。晋国派狐父前去为蔡国求情,但楚国不答应。
  公元前531年,周景王派单成公在戚城会见了鲁国韩起等各国大夫,在盟会上单成公宣读了周景王关于救援蔡国的命令。
  另外,介绍戚城、戚地的有关史料如下:
  晋卫两国对戚的争夺,在晋国争霸期间,由于戚城地理位置重要,晋总是通过控制戚来控制卫国,并通过控制卫国来驾驭东方、南方诸侯,分别在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先后四次夺取戚地。
  公元前626年,晋国为了巩固霸主地位,控制卫国,以卫国没有朝见晋侯为由,于五月一日派军队包围了卫国重地戚城,六月八日,晋军攻占了戚城,并抓获了卫国大夫孙昭子。这年秋天,晋国与鲁国在戚城结盟,划定了戚城与鲁国的疆界,卫国由于受到了晋国的军事打击,卫成公请求陈共公出面与晋国讲和,并表示顺服晋国。
  公元前620年,晋国的郤缺对掌管晋国军国大事的权臣赵盾建议说:“过去卫国不服,所以我们派兵夺去了卫国的土地。现在卫国已经顺服我们了,我们可以把占领卫国的土地还给他们。如果对背叛我们的不加讨伐,用什么显示声威?对顺服我们的不加笼络,用什么显示德行?没有德行,有谁来归服你呢?”赵盾采纳了郤缺的建议,于公元前619年春天,晋灵公派晋大夫解扬,把原来占领的卫国土地匡、戚这两个地方交给了卫国,并且重新肯定公壻池划定的疆界,把申地到虎牢的边境地区也还给了卫国。
  后来,孙林父在戚城宣布叛卫归晋,蒯聩入戚争国等,为后人研究卫国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