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卫国文化史考》第十三章 澶渊、戚城及其它古地名(第一节)

浏览: 次 日期:2014-08-01

  在考证春秋时期卫国诸君的历史时,我们发现了不少古地名,而且这些地名多和会盟、战争和姓氏文化有关,把它整理出来,对人们研究卫国及先秦历史有一定的作用。
  1、澶渊本是一大湖
  在《春秋左传》中,数篇文章提到了澶渊这一地名,如《襄公二十年经》曰:“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于澶渊”。
  澶渊,按《辞海》的解释是:古湖泊名,也叫繁渊,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县西,春秋卫地。《春秋·襄公二十年》晋、齐等诸侯“盟于澶渊”,即此。
  《濮阳县志》也写道:澶渊,也叫繁渊,是濮阳古代的一个大湖,因澶水穿越而得名。它上有源下有流,加之雨水汇聚,水深而阔,波澜壮观。后被黄水淹没,成为当地著名的澶州坡(《读史方舆纪要》)。
  雷泽,在濮阳县西南城关与新习接界处澶州坡一带。
  北宋与辽(契丹)订立澶渊之盟的地方,也在此处。
  在濮阳县,现有廻銮碑和御井。廻銮碑又称“契丹出境碑”,位于县城新华街(原御井街)路西。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初冬,契丹(辽)大军在萧太后与辽圣宗的率领下犯南,兵临澶州城下,宋廷大惊。宋真宗赵恒在知枢密院事寇准的苦谏下,御驾亲征,北进至澶州并登上北城门楼,当时军民士气大振,击败契丹大军。但宋真宗并非自愿亲征,因此,最后竟同意与败军契丹议和,并订立屈辱的“澶渊之盟”,每年贡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契丹出境碑”就是这一历史事件的唯一实物。碑体高2.6米,宽1.3米,厚0.36米。碑文是宋真宗班师回汴之前赋诗以志其亲征胜辽,订立盟约之事。诗文由寇准书写,《清光绪·开州志》所记的碑文如下:
  我为忧民切,戎军暂省方。
  征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
  锐利怀忠节,群凶窜北荒。
  坚冰消臣浪,轻吹集嘉祥。
  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
  御井,位于廻銮碑的南边,宋真宗御驾亲征幸澶州时,曾饮此井水并夸其甘冽,于是倾城竟用,以沾皇恩。后称此井为御井,南街为御井街。
  《濮阳县志》还记载了以下史料:
  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前636年)秋,鲁人公孙敖(孟穆伯),会晋文公于戚(今城北孔悝城)。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四月,晋楚爆发城濮(今濮阳东)之战,楚强晋弱,但晋在外交上争取了齐秦两国参战,且在军事上采取“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的战略,打败了楚国。
  周襄王二十三年,卫成公从楚丘迁都帝丘,卫在濮阳建都凡388年。
  周敬王(姬箓)二十八年(前492年)八月,郑罕达与晋赵鞅战于铁(今濮阳县城西铁丘村东),郑师败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