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齐桓公与卫国结盟及援卫
齐桓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君主,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他是齐僖公(前730—前698年在位)的庶子,名叫小白。即位后经过齐鲁乾时、长勺之战,整顿内政,同时征服周围弱小国家,先后灭掉了谭国、遂国,使齐的国土越过泰山而到汶水北岸。
齐桓公不计前嫌,采纳鲍叔牙的推荐,任命管仲为相,鲍叔牙甘居管仲之下,为齐国大夫。管仲很有才干,桓公也推诚相待,支持管仲在经济、政治、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济上实行“相地哀征”的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政治上实行“参国伍鄙”制;军事上实行“作内政以寄军令”的制度;为齐桓公的向外争霸打好了物质基础。另外,利用齐国沿海产盐的优势,煮盐的人“譬若市人”,象赶集一样热闹。齐国采取的措施一是吸收外国商人入齐贩运盐,二是由齐商运出去,“取鱼盐者不征税”,“修河济之流”把盐运出去,以高于成本10倍到40倍的价格卖出,使政府和国人都赚了很多钱。并大力发展纺织、冶铸业,“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旋。”
铸刀币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齐国一跃而成为我国东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在齐桓公执政的43年中,多次会合诸侯,主持盟会,史称“九合诸侯”。在此期间,卫国也参与了其中的一些军事和盟会活动。如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宋、卫、陈、郑、许、曹、鲁八国军队进攻楚的盟国蔡国,蔡军不战而溃,联军一直打到了楚的边境——方城。公元前655年(鲁僖公五年),齐桓公在首止(卫地,今河南睢县东南),召集鲁、宋、郑、卫、陈、曹、许等国诸侯开会,并把王子郑请来,表示对他的支持。有齐国的支持,周惠王不敢废王子郑的太子之位。惠王去世后,太子郑被齐等拥立为周襄王。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召集鲁、宋、郑、卫、许、曹等国开会,重申盟约,并自行下堂行跪拜礼,接受了王赐给的祭肉。除了“尊王”,他还“攘夷”。公元前664年,他为救燕而率领齐军北上,山戎遁逃,齐军追至荒漠中迷了路,管仲让“老马识途”,终于大败山戎,灭孤竹、令支,燕国的危急解除。桓公劝燕君恢复召公时的政治,向王室纳贡,尽臣子礼节。燕公很感激,一直把桓公亲送出国境。据说诸侯相送不出境,燕君送桓公来到齐地,桓公让其止步,并把这块走过的齐国地方割给燕国。在两君道别的地方建了一座亭子,称为“留燕亭”。
齐桓公伐山戎救燕归来不久,狄人对邢国(今河北邢台县境)发动大规模进犯,邢国向齐求助。公元前661年(鲁闵公元年),齐桓公起兵救邢,狄人闻之而退走。
过了两年,前659年,狄人再次向邢国大举进攻,攻破邢国国都,大肆抢掠烧杀。齐桓公邀集宋、曹、卫等国相救,才把狄人赶走。邢国国都残破,地又靠近狄人,桓公于是把邢国国都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县西),并会同诸侯帮助建筑城郭。
邢国人迁到新地,有新建的都城可居,像是怀着回家一样的心情乐意搬迁,故史学家称为“邢迁如归”。
狄人占领邢地后,下一个进攻目标就是卫国。卫国是一个大国,因宣姜的关系,与齐国是亲戚之国。多年来,卫国国君听从于齐国,进攻他国,进行会盟等,常常都离不开卫国。按卫国的军事力量,齐桓公也没想到卫国会灭亡得这么快,最要命的是懿公玩鹤失政,导致了迅速灭国。
齐桓公的政策是“尊王攘夷”,这么大的一个重要的同盟国被灭,齐桓公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他马上派公子无亏率领兵车300辆,甲士3000人帮助防卫。当然,这里面有许穆夫人奔走呼吁的功劳。齐桓公还给卫戴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各300只,又给门材(门板),使卫戴公修建居所。给许穆夫人鱼轩(华贵车)、重锦30匹。体现了一个强国对重建之国的大力支持。
卫国达到漕邑后,在这里建了第二都。由于人少,从所辖的共邑、滕邑又迁来5000人,才逐渐地在漕邑站住了脚跟。
共国、共邑,在前文已介绍过。而滕国、滕邑,离共国不远,是周文王十四子叔绣所建之国,其后国势衰弱,成为卫国的一部分。后迁到山东滕州一带,国力有所恢复,但终被赵国所灭。
战国初,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
不久,滕国被宋康王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