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60年,是非常不寻常的一年,是卫国人永世难忘的一年。曾历十四世十七君、383年的卫国亡国了。第一都—朝歌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遭到了大屠杀,强大的诸侯国——卫国不复存在,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只是惨痛的记忆。
狄卫交战,懿公被杀,狄人把卫国的两个史官华龙和礼孔抓住,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两人的身份,没有严加看管,被二人设计逃走。他俩回到国都报告了前线失败的消息,大家无比悲痛。但卫国的主力部队已丧失,守城的军队甚少。华龙、礼孔让大家赶快逃命。卫国人连夜弃城而逃,狄人进入国都后乘胜追击,又追至黄河岸边,对正准备渡河的卫人大肆杀戮,逃难的都城人最后只有730人幸免于难。
1、卫戴公姬申
《史记·卫康叔世家》曰:》:“戴公申元年卒①,齐桓公以卫数乱,乃率诸侯伐翟②,为卫筑楚丘,立戴公弟燬为卫君,是为文公。文公以乱故奔齐,齐人入之。初,翟杀懿公也,卫人怜之③,思复立宣公前死太子伋之后,伋子又死,而代伋死者子寿又无子。太子伋同母弟二人:其一曰黔牟,黔牟尝代惠公为君,八年复去;其二曰昭伯。昭伯、黔牟皆已前死,故立昭伯子申为戴公④。”
译文:戴公申元年就去世了。齐桓公因为卫国数次国乱,就率诸侯伐翟。为卫修筑楚丘城,立戴公的弟弟燬为卫君,这就是文公。文公因为国内动乱而逃到齐国,齐人送他回卫国为君。当初,翟杀了懿公,卫人可怜他,想再立宣公前太子伋的后代为君,伋的儿子又死了,代替伋死的子寿没有儿子。太子伋有同母兄弟二人,一个叫黔牟,黔牟曾取代惠公卫君,做了八年逃走了。第二个叫昭伯。昭伯、黔牟都已经死了,所以立昭伯的儿子申为戴公。
《春秋会要》曰:“鲁闵公二年,狄入卫,宋立戴公申于漕,旋卒。”
磊石先生曰:“在齐侯的帮助下,于公元前659年,卫国在漕邑重建都城,立公子申为君,即戴公。”
还有一说:“大夫石祁子携之遗民七百三十人逃往漕邑(今滑县东南)”(见《左传·闵公二年》)。从此,卫国都城徙出朝歌。
《淇县志》载:“卫懿公兵败被杀,卫公子申东逃,结庐于漕邑,被立为戴公。”
“公子申逃至黄河边,被前来迎接的宋桓公救至漕邑(滑县旧城东)。当时,随公子申出逃的城中男女约700余人,及共、滕之民(共、滕属卫地两个小国)约5000人。公子申在漕被拥为卫君,是为戴公。戴公在漕地荒郊野外,搭草棚暂时栖身,史称‘庐于漕’。”
“戴公之妹许穆公夫人闻卫危,由许国(许昌东南,时许穆夫人已嫁许国)来到漕邑,向周围强国奔走呼吁,要求相助。”
《滑县志》载:“公子申率遗民730人,东徙黄河。齐、宋援卫,立戴公申(宣公孙)于漕(卫邑,今滑县旧城东三十余里白马墙)。”新君仓惶即位,史称“戴公庐于漕”。戴公本就有病,又惊又吓,即位当年便死去。这是卫国第一次迁都,从朝歌迁到漕邑。
① 磊石先生注卫国亡国之年为前659年。而韩兆琦的注释为:元年,前660年。刘操南曰:“《年表》是年为卫戴公元年,次年为卫文公元年,盖懿公卒,戴公立,戴公又卒,皆在此一年耳。”
② 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名小白,齐襄公之弟,春秋第一个霸主,前685-前643年在位。
③ 翟,也作狄,古族名,时居河北与山西交界处的太行山内,在卫国之西,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翟杀懿公也,卫人怜之,思复立卫宣公前死太子伋之后,按《左传·闵公二年》:“懿公与石祁子子玦,与宁庄子矢,使守,曰:‘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曰:‘听于二子!’”然后与狄战。则懿公似有愧改之意,且“不去其旗,是以甚败”,故其战死后,卫人怜之。前文曰:“卒灭惠公之后”,则懿公死后无子,卫无君,故欲立伋之后。伋死,寿无后,故立昭伯之子申为君,是为戴公。
④ 故立昭伯子申为戴公:戴公,公子硕,昭伯之子,懿公之庶兄,名申,系卫国十四世第十八位君。在位一年即逝,由其弟继位,是为文公。关于卫戴公、文公,前文已讲,属于宣姜所生。宣公死,太子伋之弟黔牟为卫君,齐哀公遣人将公子昭伯送回卫国,并强行与宣姜成婚。共生男女五人。长子齐子早卒,次子即即位的姬申,还有文公,二女分别嫁于宋桓公、许穆公,黔牟和昭伯为夷姜所生。《左传·闵公二年传》曰:“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恒夫人、许穆夫人。文公为卫之多患也,先适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