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时代推正和康侯簋等珍贵文物
在鹤壁市郊区辛村的村头,现立有一块碑,正面是: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村墓地
河南省人民政府一九八七年二月公布
鹤壁市人民政府立
碑阴介绍说:辛村为西周贵族卫康叔后裔的墓地。
1932至1933年,前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与河南古迹研究会曾在此做过四次挖掘,墓葬形式为:公侯或君夫人之墓、公侯或侍从人之墓、陪葬墓或车马坑。
墓葬时代大体从西周初经历春秋时期,根据墓葬形制的大小、顺序的排列、殉葬物的多少,不仅对研究奴隶制社会西周卫国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资料,而且对西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也有其重要价值。
据有关资料介绍说:辛村墓地发掘出西周时期墓葬82座,分为大、中、小型墓和车马坑四种。其中大型墓8座,大抵为公侯或君夫人墓;中型墓6座,大抵为公侯或侍从墓;小型陪葬墓54座;车马坑14座(其中有车有马的2座,有马而无车的12座)。辛村大型墓多在村舍之下,中小型墓大部分分布在村东一带,均为从北向南依次排列,车马坑在大墓附近,墓葬分布:早期墓在右,晚期墓在左,主人墓在右,陪从墓在左;男子墓在右,女子墓在左;人葬坑在右,车马坑在左。
墓室结构: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南北略长,东西微窄,上口较墓底略大,形成微斜的墓壁,墓室长度一般在3—4米,宽度以2米为多,个别大墓达10.6米之长,9米之宽。墓葬深度一般在5—7米,有的深达12米。墓葬之壁面有的涂抹秸泥,并铺有碎石。大型墓的南北两端分别有斜坡或阶梯式墓道,少数墓内有生土挖造的两层台,个别墓底部中央有腰坑,坑内殉葬有狗。在墓室底部,沿四壁筑有一个小型长方大框,大的为室,小的为棺穴,四柜(而二层台)置放明器。中小型墓葬只有棺室或棺穴。大型墓既大且深,在墓室的南北两边,各有一条较长的斜坡墓道,通常是南边长北方短,或缩为极短的台阶形。墓向是头北足南,方向约10度左右。车马坑亦作长方竖穴式,但东西长、南北短,与人葬坑形同异向。出土文物上已细述。
那么,怎样认定辛村贵族墓地是西周至东周初卫国贵族的埋葬地呢?
首先是辛村墓地在淇水之滨,南临淇水,面对浮山。《河南通志》有:“青岩表仙境之胜,浮山夹幽涧之奇”,淇水又是卫国境内的风景区,地理位置优越,岸畔正好选作卫先人的长眠地。第二,自康叔定都朝歌之后,邶、鄘、卫皆属卫人,淇滨的辛村也属卫国的封域,其他国家诸侯不可能埋葬在这里。再者,辛村出土文物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辛村的八座大墓中,可以看出墓室的宏阔。墓道的长大,随葬物的丰富,珍品的繁多,而且还附有车辆乘马的专坑,御车饲犬的殉者,这些异于寻常的铺张,尚不是贵族阶级,那得有此奢侈?况在2号墓中有“侯”字铭文的戟出土;8号墓中有“白(伯)矢”戟出土,还有铭“卫自易”的甲泡点名是卫地,42号墓有“成周”铭文戈出土,60号侍从墓出土的尊上铭文说他曾随从卫公到过宗周。这些“公”、“侯”、“伯”官的称谓,只有卫国的贵族才能使用。
列入早期的大型(墓21)墓及墓60、29两座中型墓及7、9、18等四十五座小型墓,这些墓位于辛村房舍和村边东面麦场中,是卫国贵族的主墓所在。而村东略远些的E区,则是早期陪葬的所在。陪葬墓既小而密,埋葬又薄,且有墓60的尊铭述从公朝周,正代表着侍从们的身份。主墓是卫国的贵族,权势大,财富多,墓室占地深且广,且皆有墓道,村东村中除已发掘的五座大墓外,已探得而未掘的还有三座,村人已探取过的也有五、六座,至少压在村舍下和接近村舍左右的约有十余座大墓。等把这些大墓的情况搞清楚,卫国西周各君主的情况才能大白于世。
另外,辛村的全部墓葬除墓10——小墓为东西向外,其他各墓都是头北足南,按我国埋葬习俗,一贯是父蹬子肩,断无子孙墓葬,埋在祖若父墓葬头上之理。先埋者为祖,后埋者为嗣,故居北者较早,居南者较晚。
中期墓连续墓葬接近淇滨,地尽无法续葬,则依照淇水流向(自西而东),于远离主墓区(即今日之辛村地)东边之外100余米地方,重新选定主墓的续葬地,以此东延,直到福兴寺西壁,甚至达远刘庄而未已。
早期墓随葬物,以礼器遗存为多。中期各墓随葬物,礼器无收获,铭文只见于戈戟上。侯字戟、白矢戟的书体已两端无波磔,近于宣王时代的玉箸体。晚期礼器只存一个小方彝。
早期,早到成康昭穆时代。中期,比附在孝夷厉宣时代(中间尚有一段空白未发掘)。晚期到幽平时代,但并未跨入春秋期。
所以说:“辛村墓地大致是西周时代到东周初年卫国贵族的埋葬地。”
关于康侯,指的就是康叔,他原封于康国,在今河南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所以称康侯。“周公伐商践奄后,还没有回到周都,当时只是让康叔在卫地防守边境,还没有封为卫侯,所以沬邑的司徒迭是同时受到防守之命的。”(见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
而作为康侯的器有:
铜器中除此器外,尚有沬司徒迭簋和乍册鼎,此鼎康侯名封,即封字,簋铭“康叔啚于卫”,证明了封卫的历史,由于康叔在摄政四年时亦未封卫,所以《康诰》只称康而不称卫。
同一人所作诸器还有:
一、 康侯刀 二字 康侯(下同),在美国弗利尔博物馆
二、 康侯斤1 二字
三、 康侯斤2 二字
四、 康侯矛 二字
五、 康侯觯 二字(在英国)
六、 康侯罍 二字(未见)
王然主编的《中国文物大典》说:“刺与戈联为一体的联体戟,如河南浚县辛村2号墓出土的侯字戟”。
唐兰的说明是:康侯封鼎为过去出土,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不详。而所有祇有康侯二字诸器,则大约在一九三一年於浚县出土,因系盗掘,情况不明。传说与沬白迭诸器是同时同地出土的,但未必即是同墓,归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者有十四件兵器,有铭的两件,也就是说,在郭宝钧等人尚未挖掘之前,这些带康侯的器物就流失了。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特约编审骈宇骞先生认为这些出土器物系周公当政时器物,亦是康叔徙封卫时的器物,而这些器物中的“沬司徒簋”又称“康侯簋”。
簋是西周及春秋早期周文化最主要的铜制食器和礼器,与铜鼎一道构成周文化铜礼器的中心。中央电视台2007年1月6日晚8点53分《国宝档案·海外寻宝》,主持人介绍此簋为青铜制,高24厘米,口径41厘米,器底铸铭文四行24字。铭文称“王来伐商邑,诞令康侯啚于卫”,足以说明系康叔器无疑。主持人称“康侯簋”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弥足珍贵的青铜重器”。而且肯定它是从卫国姬封的墓地出土的,现藏于英国大英帝国博物馆。看来,康叔主墓是最早遭到破坏的大型墓之一。
康侯铜爵,传出自河南浚县辛村。铭文曾著录于《三代古金文存》,早年藏于姚华处,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该器通高21.5厘米,为双柱圜底型,卿型腹、兽首銴、扁尖足、柱顶饰圆涡纹,服饰兽面纹和棱,以云雷纹衬地。銴内有铭文“康侯”二字。这种铭文内容和格式与其他康侯器如康侯觯、康侯斧、康侯刀相同。《尚书·康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说明康叔在封卫前已为侯,故该爵铭文称其为康侯。结合器形、花纹特征来判断,它当作于周成王之世。
西周时期卫国世系
康叔:卫国始封君。
康伯:康叔之子,继康叔之位,系二世国君。
考伯:康伯之子,继康伯之位,为三世国君。
嗣伯:考伯之子,继考伯之位,为四世国君。
伯:嗣伯之子,继嗣伯之位,为五世国君。
靖伯:伯之子,继伯之位,为六世国君。
贞伯:靖伯之子,继靖伯之位,为七世国君。
顷侯:贞伯之子,继贞伯之位,为八世国君。
釐侯:顷侯之子,公元前855年继位,为九世国君。
共伯馀:系釐侯之子,继釐侯之位,但被其弟和所杀。
武公和:釐侯次子,弑兄自立,为卫国十世国君,自武公后进入了春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