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卫国文化史考》第六章 被谥为“睿圣”的卫武公(第四节)

浏览: 次 日期:2014-04-15

    4、创建第一座诸侯国园林——淇园

  由于卫国的国力强盛,卫武公在执政期间亲自规划筹建了我国第一座诸侯国君园林——淇园。

  淇园,《述异记》曰:“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明《淇县志》云:“淇园在县西北礼河社淇水之奥,卫人美武公之德赋绿竹为兴即此。至今民怀其惠不能忘也。”清代《淇县志》也有类似记载,其地域范围约在今黄洞乡、庙口乡、高村乡一带。这片地方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古时又多竹林。故卫武公在此建我国第一座诸侯国园林。汉章帝七年幸淇园即此。

  淇园内有武公祠,建于春秋初,原在县西北30里山内耿家湾(今夺丰水库山腰处),相传为卫民感卫武公治卫有方而建,称武公祠。明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载:“武公庙,在县西北三十里,弘治七年知县颜顾寿重修。正德十六年知县刘金命义士李深鼎新面貌,创建石门绿竹亭。嘉靖二十三年知县张宜重修。”清代《淇县志》曰:“明嘉靖四十五年知县徐永年重修,隆庆三年知县李尚实移其祠于县城东北隅,天仙庙内。万历三十二年,知县蒋行义移其祠于太和泉南,崇祯五年,崔庆复移于耿家湾故地,重修庙貌。”清康熙二十八年知县赵之屏重修,名宦高遐昌等21人募置庄基,建亭、堂、房、舍,有香火地66亩,另有堂屋三间,供赵公等二十神位。民国年间,武公祠仍有大殿、拜殿,泉水两股分东西流淌,祠东北山坡有“有斐亭”,祠前有大白檀树两株,树胸径三尺许。祠东有翠竹,四季常青,今被夺丰水库之水所淹。

  另有邑励坛,相传卫康叔建,在今县城北一里许。至明嘉靖时,有祭文碑一通,祭器库一所,宰牲房一所,坛门三个,外门一个,祭器俱全,清代遗址尚存。另有武公祠瓷窑,又称前嘴瓷窑,在县城北20公里山区前嘴村东武公祠西。

  当时的淇园,地处黄洞、庙口一带,依峡谷、河流而建,有山有水,绿竹连片,绿树蓊然。三面环水,一水东流,山色清翠,碧水潋滟,杂花开放,姹紫嫣红,处处给人以美感。山坡建有有斐亭,绿竹莲藕,绿意盎然。年年有祀。山上凿有“仙人梯”,上有“安乐窝”等景点,使景区充满了一种神秘感。武公祠前的小石河(石美沟)更名为思德,意思是永思武公之美德。河下一村原名槐荫后称为思德,也是卫人思念卫武公的恩德之意。

  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淇人在山区耿家湾重修武公祠,其祠的对联是:淇水绿竹一幅画图天赐巧,康叔武公千年遗泽地呈祥。祠四周崖壁现留诗多首。

    荣主主爵骨骄逸,常把箴儆分付诗。

    九十五年犹不老,忆千万载系深思。

    高风直共筼筜在,盛德还同天地期。

    漠漠荒祠成古迹,至今淇水尚依依。

    明末崇祯年间,御史孙徵兰摩崖题记之:

    “圣从川湄千秋睿,德就山磨万古明。”

  淇园多竹,竹蔚景观。南朝《述异记》曰:“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

  《史记·河渠书》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封禅巡祭山川,决定“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堵塞黄河二十多年前决溃的瓠子口,并“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寘河决”,但因薪柴不足而难以功成,最终“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武帝作歌祈祷,才“卒塞瓠子”。

  《后汉书·寇恂列传》载,光武帝北征时,特选“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的寇恂为河内太守,“恂移书属县,讲兵肄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养马二千匹,收租400万斛,转以给军。”淇园竹为汉室对外战争做出了贡献,当然,经过寇恂两次大规模的伐竹,淇园遭到了很大破坏。但到东汉章帝时,仍带领朝中文物大臣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淇园,并为那里幽美绚丽的景色所感叹,说明到汉代淇园仍然是光彩夺人。

  至于现在的耿家湾一带,依然是山清水秀,自然风光诱人,但已经很少能看到当年的遗存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