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卫国文化史考》第六章 被谥为“睿圣”的卫武公(第三节)

浏览: 次 日期:2014-04-11

     3、被谥为睿圣的卫武公

  卫武公(约前853年—前758年),姬姓,康氏,名和,完整谥法为卫睿圣武公。卫国第11代国君,前812年—前758年在位。按照《史记》记载,他是卫釐侯之子,卫共伯之弟,卫都朝歌人。公元前812年,釐侯卒,太子姬馀被立为君,是为卫共伯。共伯的弟弟姬和得到了釐侯的宠爱,多予之赂;和以其赂赂士,以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釐侯墓自杀。卫人因葬之釐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卫武公。他在执政期间,能修康叔之政,增修城垣,兴办牧业,政通人和,百姓和集。

  《淇县志》介绍说:周宣王十六年(约公元前812年),卫釐侯去世,姬和利用上坟之际,发动武士袭击共伯于墓园上,共伯跑进釐侯坟墓的墓道自杀而死。卫人将他安葬在釐侯的墓旁,给他加个谥号,叫做“共伯”。而改立和为卫侯,这就是卫武公。

  从《史记》和有关史料中得知,卫武公是共伯和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并没有被封为共伯,而是继承了祖先的爵位,仍然是卫侯。公爵是以后周平王所封的。他当卫侯时已41岁。至于“国人暴动”时12岁的共伯和是不是他,可能性极小。因为他当时并没有封为共伯。共和行政14年,周厉王死于彘地,周公、召公等推荐周宣王即位,共伯和隐居共山头休养去了。王朝国君的位置尚且不恋,怎么会恋一个共伯之位呢?看来,共伯和、卫武公不应是一个人。至于弑兄而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尧、舜、禹的“禅让”背后,充满着激烈的争斗和暗藏杀机。和卫武公同时期的楚武王熊通,若不是弑兄子自立,何谈始楚的扩疆启土,乃至以后的春秋霸业?唐太宗李世民弑兄而立,促成了“贞观之治”、大唐盛世,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并未留下篡位的阴影,关键是看他以后有无作为。姬和也属于这一类的人。他弑兄得立,被司马迁秉笔直录了下来。但太史公对卫武公这个人,并不是持全面否定的态度,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继续写道:

  “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五十五年卒,子庄公扬立。”

  在此,应先把周朝宣王、幽王、平王时期的有关情况弄清楚。

  宣王继位以后,吸取前王教训,刷新政治,励精图治,“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在周公、召公等贤臣的辅佐下,周王朝的国力得到一定恢复,“诸侯复宗周”,这便是所谓的“宣王中兴”。宣王利用国势暂时振兴的机会,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他先是北伐玁狁,将直接威胁王畿安全的玁狁打败,迫使其北遁。接着又南征荆楚,恢复了周王朝对南方的影响。但好景不长,多年的征战一方面巩固了边庭,但在另一方面也严重损耗了国力。宣王三十九年,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将由南国调来的军队都丧失掉了。为了补充军队,不得不“料民于太原”。加之他晚年在政治上许多举措失当,如干涉鲁国立太子事,使得鲁国发生内乱,从而引起许多诸侯不满,结果是“诸侯多畔王命”,埋下了王朝破败的种子。可见,宣王中兴并未彻底扭转西周中期以来赫赫宗周江河日下的颓势,只是暂时延缓了西周王朝灭亡的速度。

  卫武公即位后,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他首先是能自责,可能也包括对袭杀共伯馀内疚,以求得卫国臣民们的理解和支持。他能修康叔之政,自儆励志,博采众谏,察纳雅言。这为他在卫国执政奠定了基础。

  他增修城垣,现保留的卫国城墙遗址、共城遗址,看起来仍然规模宏大,当初当洒有卫武公的心血和汗水,也在防御外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大量发展畜牧业,使卫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卫国地处太行山东麓平原地带,境内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为发展养殖业提供了基础条件。首先是养牛,卫国境内原有黄牛、水牛和犀牛,由于养牛风盛,为国人提供了役用牛和肉食品。马为食草家畜之一,卫国境内的山区、丘陵、平原、河泽地区均有饲养。既为人们乘车、驮运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被用于军事斗争中。另外,猪、羊、犬、鸡、鸭、鹅也大量饲养,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卫国畜牧经济的发展。

  而卫武公在西周末期的主要功绩是佐周抵戎,立有战功,在平王东迁、结束“二周并存”时做出了重大贡献。

  周宣王在位46年,死后由其子宫涅继承王位,是为周幽王。幽王继位后,天灾人祸交相袭来,社会动荡不安。史载幽王二年,周王朝京都所在的关中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河水断流,山峰崩塌,造成了严重危害,这使得危机日重的周王朝更是雪上加霜。面对严峻的形势,周幽王不仅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而是沉湎于声色犬马中不能自拔。据说他嬖爱褒姒,为博得褒姒一笑,竟将军国大事视为儿戏,《史记·周本纪》如是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火遂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悦)之,乃数举烽火,其后无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如此作为,加剧了各侯国与宗主周王朝的离心离德倾向,在用人上,幽王重用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之类的人物,使“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朝政在这些人的把持下更加黑暗,引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幽王不顾朝臣诸侯的反对,立自己宠爱的褒姒为王后,立褒姒所生之子伯服为太子,而将原来的申后和太子宜臼废掉,并欲置于死地。在这种情况下,申后的父亲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举兵进攻宗周。幽王急忙燃烽火召集诸侯救援。但各路诸侯以前屡受戏弄,这次竟然无人应召。幽王得不到援兵,只得带着褒姒、伯服诸人和财宝向东逃亡,逃到骊山脚下(今陕西临潼),幽王和伯服被追兵杀死,褒姒和财宝则被掳掠而去。

  犬戎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即猃狁,也称西戎。活动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在甘肃静宁县威戎(今静宁威戎镇)立都。

  西周中期以来,随着周王朝实力的削弱,共、懿、孝、夷四王仅能守成,而西北地区的戎狄逐渐兴盛。特别是猃狁,进一步加强同周王朝的对抗,不时入侵,使周朝穷于应付。宣王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力量,宣王命尹吉甫、南仲等出军征伐猃狁,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是,到了周宣王晚年,周王朝又重新出现了衰落现象。周幽王即位后,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失去诸侯的信任。西北的犬戎趁机崛起,大肆入侵,“日蹙地百里”,周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危险境地。为废申后和太子宜臼事,申侯(周宣王封其父申伯在今南阳)联系缯国(今河南方城)、许国及犬戎等,大举进攻西周都城镐京(今西安西),周王室卫队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周幽王和太子伯服被犬戎军队追上,杀死于骊山脚下,西周亡。随后,晋、郑、卫、秦等诸侯联军又将犬戎军队打败,卫武公在此战立有大功。随后,周王朝出现了宜臼与携王“二王并立”的局面。

  关于周幽王死后的政治局面,《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王子朝诰辞曰:“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由此可见,在周幽王与平王之间还有一个携王,后来被诸侯所废替后,才结束“二周并存”的局面,平王方成一统。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杜预注及《世族谱》、《国语·晋语》韦昭注、《史记·周本纪》、司马贞《索隐》均将伯服认为携王。而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和孔颖达《正义》中所引用《竹书纪年》的记载,则说以“王子余臣”为携王。并引束皙“伯服古文作伯盘,非携王”语。

  周平王是废太子,他不是周幽王所立,而是由申侯等诸侯僭立,开始在合法性上受到质疑。而王子余臣则为父死子继,应有周幽王之遗命。可见,周幽王是在大厦将倾、众叛亲离的情况之下,立王子余臣为王,他希望余臣能平息叛乱,将申侯、犬戎乃至太子宜臼等一党全部剿灭。

  可见,在周幽王死后王子余臣被虢公翰立为携王。虢国是西周初年的重要的姬姓封国,其开国君主是周文王之弟。西周初,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东、西二虢国君,虢君多在周王朝中作卿士,辅佐周王征伐,参与大事决策,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其国都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区。由于东西虢国一直是军事强国,为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立下了赫赫战功,故而使后代虢国某些国君居功自傲,以“骄而贪”著称于世。这大概就是虢公翰和其父虢石父既有恃无恐地废申后而立褒姒,废太子宜臼而立伯服,伯服死后又立王子余臣为携王,公然与周平王相对抗的真正原因。

  此时,携王与早已在申国称“天王”的宜臼成为针锋相对的两个政治利益集团。站在周平王一方的最早仍为申、吕、许等姜姓国及缯国、西夷犬戎,而站在携王一方的有虢、芮、虞、晋、鲁、卫为首的姬姓诸侯和嬴姓秦国。后来,由于周平王改变了对敌对势力的态度,封秦襄公为诸侯并赐以岐、丰之地,又与东方的姬姓诸侯实行和解,使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和郑武公转而支持周平王。周平王封姬和为卫武公。这样一来,使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周平王一方得实力增强,而携王一方的力量减弱,一直到周平王十一年(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携王被晋文侯所杀,这场长达12年之久的“二王并存”政治局面才宣告结束,周平王在诸侯的拥护下东迁洛邑,揭开了东周历史的一页。

  由于余臣是晋文侯杀掉的,周平王特作《文侯之命》以褒奖晋文侯对周王朝的再造之功。对晋侯仇又加封河内之地。

  此时的卫武公在政治上异常活跃,抵御外侵,击败周携王乃至周平王的东迁、登基等都得了他的支持。可以说,在东周之初,卫武公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时,周平王加封郑伯,赐给他桔田千顷。秦襄公列于诸侯之列。申后号为太后,褒姒与伯服虽然死去,还是被废为庶人。对虢石父、尹球、祭公等人,念起先世有功,又是死于国事,只是削去这些人本身的爵号,仍允许他们的子孙世袭职位。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继承王位后,迁都洛邑。到前256年周被秦所灭为止,这一历史阶段被称为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周元王六年(公元前475年)到东周灭亡(公元前256年)35年后的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12年)为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这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此时,封建生产关系正在孕育,周王室不断衰微,礼崩乐坏,日趋没落,天子控制的土地和人口所剩无几,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

  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多个,势力比较大的有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国。这些国家都在致力于攻打他国,兼并地盘,扩充自己的势力。而当时卫国由于卫武公的执政,国富民强,可以说是达到了巅峰时期。

  《史记》有关的注释是:关于卫武公杀兄篡国之事,前人皆以为卒,《索隐》引《国语》、《诗经》认为是太史公采自杀说,持此说者还有姚鼐;“《柏舟》诗,‘髡彼两髦’,髦者,于事父母之礼也。明共伯死于釐侯之前,安得有立为君之事。”凌雅隆引邵宝曰:“观《淇澳》之风,《抑》之雅,武公之德粹矣。”季札观乐又盛称其德;其没也,谓之睿圣武公。而《史记》乃有杀兄代立之说,何其不类也。梁玉绳综合前人考证,认为共伯为卫宣公太子伋:“余谓武公因无弑杀之事,而共伯并非釐侯之子、武公之兄,何以明之?”《柏舟》二章虽为《鄘诗》之首,然次于《新台》、《乘舟》之下,《墙茨》之上,则必卫宣公时事。若釐侯卒于周宣王十五年,在《春秋》前九十年,《诗》不应失次如是。意者共伯为宣公太子伋乎?伋不敢逃命见杀,故谥曰共,犹晋申生之为共世子也。宣公杀伋之妻为之别娶,而所娶者能守义自誓,可谓不负所天矣。亲没不髦,伋死于宣公见存之时,故曰:“髧彼两髦,未为君而见杀,不得其终,故曰早死。”唯孔仲达《淇奥诗疏》同意武公篡国之说,以为“诗美武公之德,武公杀兄篡国,得为美者,美其逆取顺守,德流于民。齐桓、晋文篡弑而立,终建大功,亦皆此类也。”泷川曰:“《诗疏》奉太宗敕以撰,太宗杀兄篡位,与《史记》所记武公事相似,仲殿以护之耳,其说不足据。”

  关于“百姓和集”,凌雅隆曰:“武庚之叛以不能和集其民,而康叔之国则能和集之。故太史公次武公修康叔之政,乃曰:‘百姓和集’,是针线处。”

  周平王命武公为公,梁玉绳曰:“案东迁以后,诸侯于其国皆称公,从未有天子命诸侯为公者。武公虽入为王卿士耳。”泷川案:“后世见于春秋,仍曰‘卫侯’,则其不为公可知。”

  卫武公是一代名君,他勇于自儆,百采众谏,发展生产,强大国力,英才荟萃,百姓和集,他95岁时,曾作《抑》诗以自勉。诗云:“辟尔为德,俾藏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意思是修德养性,使它高尚美好。举止要谨慎,行为要规范,仪容要端正,不犯过错不害人。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正如《国语·楚语》所记:“昔卫武公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于是作《懿戒》。更和《宾之初筵》,以戒嗜酒之风。

  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被谥为“武”。卫人感其德,赋《淇澳》歌颂其高风大德,诗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惆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