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卫国文化史考》第五章 从康伯到釐侯的政要考略(第二节)

浏览: 次 日期:2014-03-28

    2、六代卫侯称伯

  从康叔封开始,卫国就是侯,这个已从康侯刀、康侯斤、康侯矛、康侯觯、康侯垒等文物中得到了验证。因后面将在“浚县辛村卫国贵族墓地”一章中对文物做详细介绍,在这里不做赘述。

  自康伯起,卫国又经历了考伯、嗣伯、伯、靖伯、贞伯,六代均为伯。这六代人,正值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时代。西周王朝也从“成康盛世”逐渐衰弱,到懿王时,乃至“诸侯不再朝。”但此期间卫国的几代君主均称伯,这个伯,仍为方伯之伯,而非侯伯之伯,没有降爵。《礼记·王制》载:“千里之外设方伯”。周初,“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天子在所分封的诸侯国中,委任王室功臣、懿亲为诸侯之长,代表王室镇抚一方,称为方伯。

  卫国几个君侯承袭了康叔、康伯髦的爵位,均为侯爵,但比一般的诸侯国国君地位高,因为他们掌握着国家的精锐之师“殷八师”,代王镇抚东土,说明了周初卫国地位之高。

     周成王亲政后,对周公的教诫一直不敢忘记。他时常以周公所做的《无逸》、《多士》等文书提醒自己,用商代一些著名的国王如祖乙、武丁、祖甲等人“不敢荒宁”、“保施小民”的事迹为榜样,不敢骄奢淫逸,小心谨慎地治理国家。再加上周王朝经过周公数年的苦心经营,敌对势力多被消灭,被分封的各国诸侯也已成为周王朝的“藩屏”,所以成王时天下很是安定。

  成王时,周朝有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享年仅35岁。

  成王薨,康王钊即位,他按照成王的遗嘱,在召公和毕公等顾命大臣的帮助下,勤奋治国,生活较为节俭,处理政事也专心。据说当时晋侯修了座漂亮高大的宫殿,受到了康王严厉的指责。《史记·周本纪》里,记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年不用。”错就是措字,在这里就是放置起来不用的意思。这段话说的是周王朝到了成王和康王时,曾经出现了国家安定,近40多年的时间没有使用过刑罚的“太平”景象。虽然这些话不免有些夸张,但周王朝在成康之际国力比以前强大,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确是事实,因此有人把西周初期的一段繁荣时期称为“成康之治”。

  在成、康之朝,国内社会矛盾与外族的矛盾相对缓和,战事极少,此间只发生过成王攻淮夷和康王伐鬼方两次较大的战争。

  成王攻淮夷之战发生在成王十一年,此时周公已死,成王亲政,东方的奄国和淮夷再次起兵反叛,成王率兵亲征,按惯例卫君也派兵随征,以毛公为统帅,总领王师,并以成周八师为主力中军,命吴伯率所属为左军,命吕伯率所属为右军,成王子领本族甲士为成王卫队,经三年断断续续的征伐,终将叛乱平息。

  周康王伐鬼方发生在康王元年,鬼方是周西面的一个翟(狄)族大部落,以游牧、狩猎为生。据《小盂铭铭文》,周师往伐鬼方,鬼方战败,周军三年俘二十翟王,割耳四千八百余人,俘其首领以下一万三千八十一人,获车三十辆,马、牛、羊数百头,取得巨大胜利。

  由于战争少,殷族遗民又多被迁往他处,他们同化成大周朝的臣民,未做叛逆活动,环境稳定,卫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上人们不仅懂得深耕、熟耘、壅本等深耕细作,而且已能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知道应用人工灌溉,把田间耨锄的荼蓼和杂草沤烂作为绿肥,使黍稷等作物长得更为茂盛。扫除污秽的杂物,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堆肥,也是当时常用的肥料。另外,卫人在耕作、选地、休耕、疆理、施肥、除虫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农作物的种类也增多了,如粮食稻、粱、粟、麦、稷等,经济作物桑、麻、菽、苴、苎、瓜、果之属,品种和产量等有了增加。

  如《诗经·邶风·绿衣》一诗中,可能是一首写玉蜀黍(即成熟收获)的诗,“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写出了农夫的喜悦之情。

  西周王朝经文、武时期的创建,到成、康时期(前1020~前995年)趋于稳定,这前后近百年,是奴隶制发展的强盛时期,从昭(前995年—前997年)、穆(前976年—前922年)两代开始,各种矛盾尤其是与国内各族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不但削弱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力量,而且使奴隶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制国家从此走向衰落。

  首先是与周边各族的矛盾和冲突。与周王室较早发生军事冲突的,是祝融氏的后裔,属蛮族的南方楚。周初,楚国慑于周王朝强大的统治力量,也表示臣服,定期向王室进贡“包茅”等物,但周王朝“以蛮夷视之”,使之不得参与中原诸侯的会盟,只是在“守燎以祭王”活动中担任了“守燎”的角色。

  成、康以后,楚国的势力日趋壮大,与周王室的冲突不断加剧。昭王十六年(前980年),昭王亲自领兵伐楚,所领部队是王室之禁军西六师,第一次伐楚取得了胜利,振旅凯旋。十九年下半年,第二次出征,随行的有祭公、、过伯、返、等方伯和重臣,也许卫君也派有部队参加,“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周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也就是说,周军在途中遇到了变故,“梁败”,是说浮桥突然败坏,也可是天气突变,山洪暴发,周师猝不及防,顿时大乱,精锐的西六师随之溃败,连昭王也被淹死于汉水之中。经过这次严重的挫败,周王室控制南方的力量被削弱,楚国便在江汉地区不断发展起来。

  到穆王时,西北地区的犬戎诸部逐渐强大起来,有时还侵扰到宗周附近,穆王亲自领兵,只取得了四白狼、四白鹿而归(可能是犬戎的八个部落的名称)。“自是荒服者不至”,即“荒服”诸部从此与西周王朝断绝了来往,西周王朝与犬戎诸部的矛盾不断加剧。

  周穆王西征犬戎的时候,东南地区淮泗之间的徐奄诸部又乘机发动叛乱。他们以徐偃王为首,趁周穆王赴瑶池会西王母之际,西伐宗周,至于河上,深入中原。

  当时卫国应是嗣伯或伯执政,他们派兵应战,因不敌徐奄诸部,导致徐部迫近黄河。周穆王得此消息,一面派造父骑快马赴各诸侯国调兵遣将,一面乘车东回。

  清代徐时栋《徐偃王志》中,有一场对话:楚王孙厉谓楚子曰:“汉东诸侯三十六国,胥服徐矣,不伐,楚必事徐。”楚子曰:“偃王有道,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石之击卵也,犹大鱼之吞小鱼也,犹虎之啖豚也,又何疑焉!且夫文不达德,武不任力,乱莫大焉。”楚子曰:“善。”造父到楚,说服楚起兵“伐徐,遂灭之。”偃王所占五百里地方,跟随他的三十六国,皆溃败。偃王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

  穆王去世后,由其子共王繄扈继位。穆王在位时虽然王道开始中落,但由于当时还有成康盛世聚拢的雄厚家底,因此尚能守成。到共王及其以后,西周社会开始出现许多变化。王室逐渐衰落,而一部分诸侯士大夫的势力则开始膨胀,社会矛盾也在逐步加剧,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史记·周本纪》说:“共王崩,子懿王囏立。懿王之时,王室衰微,诗人作刺。懿王死后,共王之弟辟方立为周王,是为孝王。孝王死后,“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弟继侄位,复还夷王,可知此时还发生了西周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王位继承上的例外。

  据说到夷王时,王室更加衰落,以前高高在上的周天子也不得不屈尊“下堂而见诸侯”。此时社会各个方面的矛盾层出不穷,而周前期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亦遭到破坏,王室与诸侯的矛盾加剧,“诸侯不朝”的记载不绝,王室内外大大小小的贵族已开始分化,其中有人集中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土地和奴隶,有些贵族则逐渐失去了其原有财富而破落下去。

  1975年在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出土的裘卫家族铜器铭文,记载了裘卫家族由低级奴隶主通过与大贵族买卖土地、聚敛大量财富,最后上升为大奴隶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袭贵族钜伯等将周王朝封给自己的土地拿来换取裘卫家族的宝玉、车马等,来装典门面,这种买卖交换土地的行为与周代土地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公有制显然不相符合,但此时已视为合法。西周官员甚至帮助解决划界、交换手续等问题。上述情形表明,到西周后期奴隶制的土地公有制已经开始瓦解,土地私有现象开始出现。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政治的改革。这也是诸侯地位加强,周王室地位呈西山落日之势的根本原因之一。

  从康伯之后的考伯、嗣伯、伯、靖伯、贞伯,继承了祖先留下的权势地位,历代为方伯。

  考伯,梁玉绳曰:“案《世表》、《人表》,作孝伯,《诗疏》引《史》亦作孝,则今本化为‘考’伯” 也。

  嗣伯,梁玉绳曰:“嗣伯及其子伯皆《谥法》所无,岂其名欤?然则前之考伯已有谥,不应二伯无谥,疑。”

   伯,梁玉绳曰:“‘’乃‘疌’之讹,《世表》作疌。《索隐》引《世本》作挚,恐非。《人表》及《卫诗谱疏》引《史》作建误。”

  贞伯:梁玉绳曰:“《索隐》引《世本》作‘箕伯’。《谥法》无‘箕’,或‘箕’是贞伯之名欤?”

  总之,六代方伯是卫国强盛时期的执政者,除康伯外,其他人没留什么资料,有待以后的考古发现去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