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追溯历史,必须先尊重历史
追溯历史,考查族谱,就像海底捞针,难上加难。对于考谱者,则必须态度严谨、实事求是,不能牵强附会、勉强凑合、盲目联宗,这样,将会给后人修谱和读谱,造成误导。而这样的族谱又有什么意义呢。
笔者从福建的许多家谱看到,在追溯他们的入闽始祖时,大都记载着:“先祖来自光州固始”,而且还是“随王审知入闽的”。对此明代的金门人洪受就《光州固始辩》一文中发表看法说:“夫闽祖光州,相传之缪也!盖亦有之,而未必尽其然也。”然而,闽祖光州固始说、确实给后人修谱产生了误导作用。
2000年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文史编写组、在对同安各姓氏族谱的收集和研究中,发现一个普遍问题:由于受清及民国时期因同姓异地的联谱之风影响,各个宗族为了扩大功利影响,提高其社会地位,而牵强附会,盲目联宗。造成了宋代以前祖先世绪的合流与不实。给后代子孙和研究史者造成相当大的困惑。此风之下,各姓的入闽始祖都集中在几个同性的皇裔贵胄,名臣良将或鸿儒硕学身
上,硬接其世系。往往使原谱的世系板块上移或者下移,造成了年代上的矛盾和混乱。同时,对先祖的业绩也给于夸张、虚构、和随意包装。
比如:闽王王审知在位时,因厚待部下将士与河南老乡,结果使同安许多姓氏的入闽或开同始祖都不约而同地写为五代随王审知入闽的光州固始人;而在朱明灭元后,为标榜民族气节,许多姓氏在修谱时,都说先祖是宋朝遗臣,因拒不仕元而隐居在同安的某山或某岛等。其实,历代的北方移民南下入闽,其大多数都是因北方战乱而南下避难的平民百姓,每批都有多姓或者多住地的人南下,而且每人都有其各自的来历。所以,从现存的族谱观之,联谱多虚,分谱较实;唐宋谱系、业绩较虚,而明代以后的分支世系业绩较实。对此,我们应慎重考辩,不能一见是古谱就信其为真。
跋
闽南“康厝林 五山”溯考,到此告一段落。从康厝林五山的溯考,可以大体了解福建闽东南沿海一带的康姓,几乎都出自入闽始祖康子元之后和龙海康厝林始祖<佚名>之后的两大支派。
康子元公:约于安史之乱前<公元750年>之后,由山东东昌入闽,居于建阳,是入闽之最。溯其本源,若依《山东省平邑县康家寨世系录》考之,子元公很有可能是其第52世祖康绚的元孙。若此,其本源系属月氏部落的康居国康姓;今子元公的后裔多分布于莆田和泉州一带,以及江西、浙江和广东、台湾一带。
龙海康厝林始祖<佚名>:从其后裔的衍派时间记载推知,其约于唐末光启二年<886年>间,有可能是跟随王家三龙南下入闽的河南光州固始农民起义军。若此,其本源系属康叔后裔。今其子孙多分布在漳州、厦门、同安、翔安和泉州的永春、惠安一带,以及广东汕头和台湾、南洋一带。
无论是子元公支派,还是康厝林始祖支派,都已在福建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康氏族人同为福建的建设,世世代代,奋斗不息。做出了许许多多卓越的贡献,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康氏族人分衍到了各地,到处都留有康氏族人的宗祠、堂号、昭穆和牒谱。它们深深地记载着我们康氏族人的木本水源、绵衍播迁、宗族衍变、历代名人和轶闻趣事等家族史和文化史。我们今天对闽南康厝林五山的溯考,也是对五山家族发展史和文化史的再一次考载与总结。
考溯康厝林五山渊源和族史,难上加难。因其历史远久,世态沧桑,又无谱籍可考,编写难度较大,加上笔者才学所限,各地族史误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所不足之处,竭诚希望各地宗人给予批评、雅正和见谅。
编 者
2012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