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卫国文化史考》第三章 封国康城及周朝平定“三监”之乱

浏览: 次 日期:2013-11-30

   第一节

    卫国的始封君姬封出生在周朝的王室之家,其父是开创周王朝基业的文王姬昌,其母是教子有方的太姒,其二兄是克商建立大周朝的武王姬发,从血统上讲,是非常高贵的王室成员,而且系文王和太姒所生之子,他不仅和武王姬发的关系很密切,而且也深受以后摄政的四兄周公旦的器重,委以重任,这为他以后的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提供了先决条件。   根据史料记载,周文王在渭水请出姜子牙,让其任太师之职,组织了扩军备战、强国富民、翦除商翼、阴谋倾商等活动,为了让王室成员得到实践锻炼,有的被安排到军队任职,有的被任命为新开发地的长官,使他们学到了治国治军的本领。姬封也在其列。武王克商后,举行祭祀活动,姬封担任铺草席于地的任务,周公、召公举大小钺,姜子牙牵牲,毛叔郑捧玄酒等,这说明,不是近臣不允许参加此类神圣活动,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姬封地位的崇高。   1、康城建国称康叔   姬封就是康叔。康叔之称“康”有二说,一说康为其初封之地,在今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的康城村,以封地称康;“康叔”与“周公“、“召公”一样,因食邑在“康”,故称“康叔”。另一说是以谥号为康,这一说被多数学者和中华康氏研究会所否定,大量史料证明,康氏是以邑为康。   汉代的经学大师马融、王肃均认为“康”是国名。《尚书·康诰》唐孔颍达正义:“命之康诰,故以为命,康叔之诰。知畿内国名者,以管、蔡、郕、霍皆国名,则康亦国名,在圻内,马、王亦然,惟郑玄以康为谥号。”汉孔安国《传》曰:“命康叔之诰。康,圻内国名。叔,字也,封,叔名。”唐司马贞《索引》云:“康,畿内国名。宋忠曰:‘康叔从康徙卫,卫即殷墟定昌之地。畿内之康,不知所在’”。   查姓氏起源,先有姓,后有氏。姓是主干,氏是分枝,到战国秦汉时姓氏合二为一。那么,姬封出于姬姓,他得姓康氏,绝不是逝后的以谥为氏,而是按照当时以国、以邑为氏的惯例,到达康国、康城后,姬封即以封地为氏成为康氏了。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指出:“康乃始封。”   《史记·卫康叔世家》曰:“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其次尚有冉季,冉季最少。”至于《史记·官蔡世家》记载的“叔封、季载年少,未得封。”骈宇骞为《史记》作注,曰:“有误。”因康叔封卫后称卫康叔,在此之前已有康侯簋、康侯丰方鼎、康侯刀、斤、矛等器物为证,这样看来,康叔在封卫之前就已经姓康。   中井积德曰:“封于卫,仍称‘康叔’者,盖周、召之北云,不得言徙封。”   据有关史料载,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州),故称康叔。从周初到现在,康氏得姓已3000多年。   康,安康、健康之意。甲骨文中的康字,中间部分是一个簸箕之类的工具,上面有一筛谷支架的符号,下面为四点,表示筛出的米糠。   金文康字有小的变化。小篆变化大,将中间部分变成了两只上举的手,下面的四点变成了米字,楷书变成目前的康字。康字引申为安乐、和静、广大、和谐、安抚、富裕、健康之义。商周帝王多用康作为字号,后人也多用作康字。   康人是后稷、公刘的后代,是历代以农为本的群体,是善于种植粮食的群体,是长期生活在产粮丰富地区的群体。在周原,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技术。在康叔初封的康国,今禹州一带也是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五谷丰登之地,康人在此也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乃至以后在卫国,卫国国君如武公、文公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把此做为立国、兴国之本,使卫国成为强国和中兴之国。    关于康氏图腾,它萌发于遥远的上古时代,比文字的形成更早。图腾的实体是某种动物、植物、非生物或其它自然现象,是人类崇拜的氏族标志。古皇伏羲氏下有木正共工氏康回,他是因为主管天表而被称为康回的。在上古时期,“回”是灵台方坛,相当于北京的天坛,康氏图腾由此演化而来。上部丫字的部分称作丫璋,相当于今天的圆规,是测量用的一种工具,古人有“天圆地方”的说法,执掌圆规就是任职地理、天文研究官员的象征。这与说共工氏主管天表是相呼应的。天表即今华表,是推演历法与时间用的。往往建造在与灵台方坛相应的地方。康氏图腾中间的边框,是辨别方位与星辰的仪器璇玑盘。再就是表示的八卦历法,两边的四点代表的是圭度。   也有学者指出木正勾芒是重而不是共工。康回应为重回,重代表木正使用的观天仪器,灵台是观天处所。康氏图腾表达的是康姓人对灵台和各种神秘奇异的天象的敬畏。它属于一种宗族文化现象,是崇拜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神,是一个被人格化了的崇拜对象。   那么,康叔所封的康城还有哪些记载和遗迹呢?   马融《尚书》注曰:“康国名,在畿内。”王肃注略同。郑玄注曰:“康为谥号是错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在今河南开封府禹州。”      《禹州市志》载:“顺店镇夏朝为少康居之纶邑,西周为康叔封地。”   《中国城镇·河南卷》曰:“夏少康曾在所辖康城(顺店)建都,西周为康叔封地。”      “少康遗址,位于镇北3公里处的康城村,夏中兴之君少康帝在此即位(约公元前20世纪),称此地为少康城。周武王三年封其弟康叔于此,此地改称康城。康城遗址现仅存城墙数米和点将台一座,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纶邑,史籍的记载是,夏启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太康。太康终日不理政事,宴饮游乐,东邑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乘机把太康赶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中康即位,中康的儿子相,投靠同姓斟灌氏和斟寻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杀。相的妻子无以为计,只好逃到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儿子少康。少康成人后又被寒浞所打败,投奔有虞氏。有虞氏国君见少康年轻有为,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为他修建了纶邑让他居住。纶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临颍水,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圆10里),有众一旅(500人),少康从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散亡的夏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又纠集自己的亲信氏族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合力消灭了寒浞及其余党,“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天下诸侯纷纷拥戴。夏帝太康失国数十年后,少康终于“坐钧台而朝诸侯”,重登天子之位,历史上称之为“少康中兴”。   而纶邑,也就是今日之顺店康城。   《康城村志》记载:“西周武王三年,康城为当时地名,归属于周之封国——康国。武王姬发封九弟姬封于少康故城,称康叔。”   武王继位沿袭的是文王年号,如十年、十一年、十二年,武王三年应是克商的前1046年,根据《史记》所记康叔负责祭祀时铺席之情况,康叔所封之日应同管叔、蔡叔等人同时,是周初即分封的诸侯。   在克商前,“天下三分,周有其二”,周的势力既然达到江汉、巴蜀,在占领地封康国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但目前尚未查到这方面的史料,康国最迟是克商那年所封的。   少康城改为康城,是因为此地周初成了武王幼弟姬封的封地,姬封因地位显赫封在少康居住的纶邑,国号曰康,这样,康国的都城不再是少康城,而改称为康城。姬封也因康国之故而称为康叔。   历史需要解读,文化需要探秘。欲穷其之源,必追之其始。康姓的“康”字源于康国、康城、康叔,康城才是康姓人得姓的源地。   康叔在康国即位后,有哪些治国举措?又有何功绩呢?史书留下了“忠君惠民,素负贤名”的记载。忠君,就是忠于西周王朝,忠于武王及后来的成王。惠民,是指康叔坚定地推行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则己观德,德己处事,事以废功,功以食民。”在井田制的基础上,建成了里、邑等基层村社单位,抓好社会治安,德教与刑罚结合,“保惠于庶民”,使臣民们安居乐业,促进了康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康叔的长子康伯髦在康城生活成长,品行端正,敬贤爱民,学习文韬武略,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康城除夏和西周称少康城和康城外,南北朝属康城里,唐属康城县,元为神林都孙阳里,明属顺镇里,清分属镇峰里,民国分属顺店镇、康城镇。解放前后,发现了不同朝代的陶器、空心砖、石碑等出土文件,为研究康城的历史提供了依据。   古康城东西宽约一里有余,南北长约近三里。旧城址北侧有紫禁宫城(相传为古代黄帝居住的地方),村东侧有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德台遗址。西北角及东北角各有一耳城,东部为外城。   据《康城村志》介绍,清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当地人复建康城寨,东门曰“琅环”,同治二年十二月竣工。西门曰“云林”。修筑时间跨度两年有余。寨基宽35尺,高25尺,上宽5—8尺,寨壕宽10至20尺,深5—7尺。从1927年起,寨壕常年有水,天然鱼就有3斤以上,解放后由于挖寨土填沟坑,平整土地,康城遭到了人为的破坏。   古康城虽已不存,但高出地面的遗址却断续可见。在村部的上面就有遗址,放眼望去,村西约2公里范围内裸露出不少土城墙。有的地方耸立一孤丘,有的地方沟壑相连,上面荆棘丛生,黄土夯成的城墙斑痕累累。北、南、西三面的城基犹存,高低不一,似在诉说历史的苍凉。   如今的康城遗址,已看不到昔日“城壑沟池以为固,王公设险守其国。若斧刀裁如利剑,陡峻宽厚似金汤”的雄伟气象,看到的恰似清人罗光壁《少康旧城》一诗所叙:“指点古王宫,颓垣列棘中。呼风噪野雀,负日立蓑翁。代隔秦凌汉,人为沙与虫。仅留如掌地,麦秀暮云空。”   城西残留的城墙遗址,约有数十米长,高三丈有余,夯土层清晰可见,地里随处可见商周时期的纹绳碎陶片,更确信这里是古康城无疑。   城东有座点将台,高约数米,围约十几米,黄土夯成,洞痕累累,虽经三千多年的风雨侵袭,但依然屹立,仍可见其巍峨之状。它使人想起了少康和康叔在此调兵遣将的情景,想起了卫国文化当是以此为前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