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卫国文化史考》第二章 开创大周基业的姬昌、姬发(第三节)

浏览: 次 日期:2013-11-25

 

    3、周文王嫡生庶出之子考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攻克商都后,处理了有关事宜,同年4月,胜利返回周都丰京。据载还带上殷纣王及二女(妲己和另一嬖妾)的头。并定都镐京。镐京位于丰河东,史谓宗周。   据《凤雏甲骨文》记载:“祠,自镐京于周。”即从镐京前来岐邑周之宗庙祭祀先祖,先献上纣王的头,并献上“俘二女”。周武王向祖先们表示:我们周人伐商胜利了,毁坏商朝,残害天下人民的罪魁祸首已被处决了,周王朝从此正式建立了。   在丰京时,周武王追封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姬昌为文王,即历代称周三王或周三圣。   而太姜(周太王之妻)、太任(周王季之妻)、太姒(周文王之妻)合称“三太”,后世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称,代表贤德直追“三太”。   《史记·周本纪》曰:“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   《列女传·母仪传》曰:“太姜者,王季之母,有邰氏之女。太王娶以为妃。生泰伯、仲雍、王季。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太王谋事迁徙,必与。太姜,君子谓太姜广于德教。”   太姜的生卒时间不可考,姜姓,出自有邰氏。后被谥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正妃,泰伯、仲雍、季历之母,周文王昌之祖母。   太任亦称大任;周室三母之一,季历之妻,《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   太姒(生卒时间不可考),姒姓,出生在夏朝国王之后代有莘氏家。一说在今陕西渭南市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另一说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北,古代的缯国,为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这一带自古就为夏部落的所在地。太姒系周文王姬昌之正妃,周朝建立者周武王姬发之母。   姬昌遇到太姒后,惊为天人,后知道太姒仁爱而明理,生活俭朴,姬昌决定迎娶太姒。因渭水无桥,姬昌决定在水上造舟为梁,舟舟相连,搭成浮桥,使新娘顺利地过了渭水,遂成为造桥史上一段佳话。他亲迎太姒,场面空前盛大。即所谓的“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   成亲以后,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太姒仰慕长者之德、效法太姜、太任,旦夕勤劳,以尽妇道。太姒尊号为“文母”,文王理外,“文母”理内,国事、家事均处理得井井有条。太姒与姬昌生下十名男丁,自少严谨教育,使他们从未做过坏事,有的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太姒因此被称为“周十贤臣”之一。   文王与太姒所生的十子是:长子伯邑考(姬考)、次子武王发(姬发)、三子管叔鲜(姬鲜)、四子周公旦(姬旦)、五子蔡叔度(姬度)、六子曹叔振铎(姬振铎)、七子成叔武(姬武)、八子霍叔处(姬处)、九子康叔封(姬封,后成为卫国的始封君)、十子季载(姬载)。   太姒的儿子中,“唯姬发、姬旦最贤,因伯邑考早卒,故立次子姬发为太子,及文王崩,姬发继位,是为武王。”   民间流传着“文王有百子”之说,史料上说“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其实,他并没有百子,但恐有二十余人。   据《临沂康氏族谱》记载:周文王之后还有滕叔、成叔、毛叔、叔绛、召公、荀侯、告子、毕公等人。   查阅有关资料得知:   周文王第十一子告封于郜(今山东成武县东南),郜君之后称郜氏。又因郜字有人简写成告,亦作告氏。   第十二子待考。   但《亢和姓纂》曰:“雍,文王十二子雍伯,受封于雍。在河内山阳。子孙以国为姓。”   周文王第十三子封于雍,建立雍国,为伯爵,称雍伯。雍国后裔子孙以封国为姓,成为雍姓一支。《中华百家姓秘典》也记载“周文王第十三子周初被封于雍(在今河南省沁阳市东北)。”   第十四子叔绣受封于滕(今山东滕州市西南)。据《万姓统谱》、《广韵》等记载,西周初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亦即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于滕地,建立了滕国(今山东滕州市西南)。战国初期,滕国被越国所灭,但后来又恢复起来,不久又灭于宋国,原滕国王族遂以国名姓,成为滕姓。在滕姓家族中,有一支为避免仇人加害,改为腾姓。    第十五子名姬高,周初时,他被封于毕方故地(今陕西咸阳西北),伯爵。《史记·魏世家》曰:“武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毕姓。”《集解》“杜预曰:毕在长安西北。”《正义》引《括地志》:“毕原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即今陕西省咸阳市北毕原。成王时,姬高为天子三公之一(而非爵位),故称毕公。   第十六子原在周武王时受封于河内原邑(今河南省原阳县,一说在今济源市西北,古称轵邑),建立原国,世为伯爵,史称原伯贯。春秋时原国被晋国所灭,原伯之后转封于先轸,号为原轸,官为晋国上卿,其采邑在原邑。先轸曾追随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为晋五贤之一。后世子孙以国(邑)名“原”为姓,称为原氏,遂形成原姓。   第十七子名子于,据《姓纂》、《通志·氏族略》等载,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弟弟子于封于酆邑,在今陕西户县一带,那里的农作物和桑叶都盛产,是个好地方,受封后就称为酆侯,其后代以酆为姓。因酆侯喜欢醉酒,周朝朝廷觉得由他治理酆邑不合适,成王执政时就改变了武王之命,不让他当酆邑首领。但子孙们约定,今后不管到哪里都姓酆,遂成酆氏。   郇侯姬葡,据《姓纂》载为文王第十七子,封于郇(今山西临城),伯爵,史称郇伯、郇侯,建立郇国。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裔遂以国名郇为姓,称为郇氏。   毛叔郑,《通志·氏族略》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聃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广韵》也说:“毛亦姓,本自周武王母弟毛公,后以为氏。”当年姬郑所建的毛国,有说在今河南宜阳一带,也有说在原阳。始封君伯聃,亦叫伯明。武王封姬郑,应在灭子姓髦国的基础上再封的,伯明曾在周王室任司空,负责土木工程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氏。也有说毛叔郑和伯明并不是一个人。   姬伯廖,为周文王之子,以封邑名为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周文王之子还有一个显赫人物,那就是召公姬奭。因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他曾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北燕,建立燕国,但他因忙于朝事派大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镐井附近)任职。周成王时,召公任太保,是周朝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他常巡行乡邑,曾在甘棠树下决狱治事,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诗经·召南》有《甘棠》篇记其事,后因以“召棠”为颂扬官吏政绩的典故。   文王其他的儿子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