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卫国文化史考》引言

浏览: 次 日期:2013-10-12

 

引   言     卫国,是西周初年所建的一个诸侯国,属于周文王后裔的姬姓大国,地位与当时的齐鲁比肩。它雄踞中原数百年,由大变小,由强变弱,终被秦二世所灭,演绎了一段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方国文化史。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代成王治,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地。”(见《史记·卫康叔世家》)   从此,卫国拉开了长达近九个世纪的历史帷幕。   康叔建卫后,历经了康伯、考伯、嗣伯、疌伯(挚伯、谱伯)、靖伯、贞伯、顷侯、釐侯、共伯、武公、庄公、桓公、宣公、惠公、君黔牟、惠公、懿公、戴公、文公、成公、穆公、定公、献公、殇公、献公、襄公、灵公、出公、庄公(后)、君斑师、君起、悼公、敬公、昭公、怀公、慎公、声公、成侯、平侯、嗣君、怀君、元君、君角。秦二世废君角为庶人,卫在野王灭国,绝祀。历29代44位国君834年。   作为西周的一个重要封国,卫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但执政者没有象齐、晋、楚、秦等国那样,抓住机遇,趁势而起,改革图新,扩疆启土,发展为强大的国家。而是地盘越来越小,人口越来越少,受人欺凌,被迫不断迁徙,终被灭国,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启示,成为我们研究卫国史的重要课题。综上所述,研究应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研究卫国29代国君及其兴衰原因,探讨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   卫国的始封君姬封,是周文王第九子,周武王姬发的胞弟。周灭商后被封在康国,建都康城(今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并以邑为姓称康叔。   平定“三监”之乱后,为了加强对殷商旧地的管理,康叔被封在殷商故地朝歌建卫国,称“孟侯”,意为诸侯之长。卫国是当时最大的一个诸侯国,地处中原腹心,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康叔代王镇守东土,按照周公作的《康诰》、《酒诰》、《梓材》三篇诫文来治理殷商遗民。管理好方国事务,“和集其民,民大悦。”被后人比作功业显赫的烈祖,位比成汤。康叔在当国家司寇时“明德慎罚”,努力实行德政,为周初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定做出了贡献。   康叔之子康伯髦,既是卫国的一位有为君主,又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曾率领殷八师征东夷,征戎狄,为巩固西周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卫武公时,卫国达到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武公能修康叔之政,自儆励志,博采众谏,察纳雅言,勤奋治国,国力强盛。他抵御犬戎保卫周天子,使周平王得以东迁洛邑,周王朝又延续了数百年。         卫文公被称为卫国的中兴之君。他抚大厦以将倾之时,对内发展生产,励精图治,对外抵御入侵,灭掉邢国。初有兵车三十乘,晚年至五百乘,从中可看出卫国的国力恢复情况。   进入春秋后,卫国的大国地位逐渐消失,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均落后于称霸的齐、晋、楚等国,究其原因,国君昏庸淫乱,父子争权夺位,流血事件不断,君位更迭频繁。前庄公的外退贤者,内惑嬖庶,导致了州吁弑君,战乱不息;卫宣公的淫乱,上烝夷姜,下取急妇,伏杀贤子,史册罕闻;卫懿公的荒唐,玩鹤失政,暴虐无道,使卫师败绩,自己身亡。卫被迫离开建都379年的故都朝歌。另在滑邑建了第二都、第三都,在帝丘建了第四都。城濮之战后卫国的国土面积大为缩小,君权旁落导致了国政更加混乱。卫定公时,政权被孙氏、宁氏两大集团所把持,国君已形同傀儡。后庄公暴虐无道,引起了匠人起义。到了卫昭公时,卫国已沦落为小诸侯国,苟延残喘于乱世当中。到嗣君时,领土面积只剩下东郡一城。元君时被迁野王,角君时亡国绝祀。   综观卫834年的历史,有明君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家兴盛强大。而昏君执政,政治混乱,政局动荡,经济滞后,百姓涂炭。另外,对外发动战争,多以失败告终;对内缺乏改革意识,大权旁落,不思进取,是卫国衰弱的直接原因。外交政策的屡屡失误,大国的侵伐、掠夺,导致了卫国的直接灭亡。   二是卫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先秦文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历史上长期被尊奉为经典,其内容十分丰富多彩。有人说“《诗经》305篇,每篇都是一座迷宫”,折射出先秦文化的灿烂。《诗经》中收录了39首卫国诗歌,像《泉水》、《竹竿》等系许穆夫人所作,《桑中》、《淇奥》、《氓》、《有狐》等及卫女所做的《思归引》,至今读来,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邶风、鄘风、卫风合称卫风,直接歌咏了淇河及淇河流域的风土人情,颂扬了淇河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显赫地位。如“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篑”。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所写的思念淇河和家乡的美丽诗篇。“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以诗抒发了思父母、念故园之情,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诗经》中的卫国诗歌,具有题材的多样性和独创性。多样性体现在有爱国诗、孝道诗、恋爱诗、弃妇诗、讽刺诗、悼亡诗、送别诗、相思诗等。独创性表现在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善于描绘人体容貌及服饰之美,在诗歌的结构布局上,可谓合严谨与妙思成一体。因此,邶、鄘、卫三风在《诗经》的十五国风中占有较为特殊的地位。   卫国诗歌是熠熠生辉的艺术珍品,是卫国先人留下的一笔价值连城的精神财富,是镶嵌在中国浩瀚的历史典籍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卫国文化颇为发达的另一个标志是,它以“桑间濮上”、“郑卫新声”而流传于世。桑间在濮水之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春秋时,濮水之畔气候温和,土地平阔,桑树遍野,风景优美。当时卫国音乐不仅优美动听,而且相当普及。在濮水岸边,桑树林中,青年男女边劳动边歌舞,谈情说爱,自由自在。“桑间濮上”则正是当时这里繁荣景象的写照。“郑卫新声”,指的是春秋后期郑、卫两国追求自由和新境界的精神。表现在音乐上,便是带着殷商传统特征而又融合时代风貌的“新声”的兴起。“新声”用新的音阶以引领时尚,节奏明快,音声繁促,忧思深重,缠绵悱恻,高亢激越,有《激楚》之风。舞姿烂漫,士女错杂,反映了青年男女的正常爱情和民俗风情,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但并没有低级淫秽之作。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而成语也是一种文化,出自卫国的成语就达数十条,为我们研究卫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如“众叛亲离”,出自《左传》。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了哥哥卫桓公,自己做了卫国的国君。鲁隐公听到州吁篡权的消息后,便问大夫众仲,州吁这次夺权能否成功?众仲说:“州吁依仗武力,兴兵作乱,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不会支持他;他残忍凶暴,没有什么亲近的人愿意跟随他。老百姓反对他,亲近的人也离开他。”果然不到一年,卫国就在陈国的帮助下,杀了州吁。后来人们用“众叛亲离”来形容不得人心,处境极端孤立。再如大惊小怪一词,源于春秋时期卫国发生的一个故事。晋国为报以前的借道之仇,准备毒死卫成公。卫成公则买通了下药的人衍张,衍张给卫成公灌药酒时突然大叫倒地,不省人事,毒酒洒一地。侍奉卫成公的大夫宁俞故意大惊小怪(成语源于此),命左右将衍张扶走。编造了一套糊弄晋国国君的故事,让其深信不疑,卫成公则侥幸躲过一死。   三是了解卫国贤臣志士的事迹,探讨他们在先秦历史中的影响和作用。   卫国由于是一个诸侯大国,交通的便利、经济的发达,一度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特别是西周时期,政治的稳定与强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活跃又为其政治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期间除了涌现出康叔、康伯髦、卫武公、卫文公等有为君主外,殷民七族中的手工业工匠、庶民等为卫国的青铜制造业、纺织业、漆木业、制骨业、制陶业、象牙业、玉石业、农业、商业活动做出了贡献,而朝中出现的贤臣志士,在卫国史的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康叔六世孙靖伯之孙公孙碏,字石,也称石碏,时任卫国上卿,就是著名的贤臣。卫国传到卫庄公时,其宠妾生子名州吁,州吁与石碏之子厚密谋杀害了卫桓公,自立为君。由于其统治残暴,失去了民心,石碏设计杀其子石厚,最终除掉州吁,立公子晋为卫国国君,是为卫宣公。石碏为卫国除奸,大义灭亲,受到卫国臣民的高度称赞。   再如卫灵公的大夫史鰌,也称史鳅,字子鱼,名佗,负责卫国对社稷神的祭祀。他生性秉直,数次冒死劝谏卫灵公,对佞臣弥子瑕严加管教,以免乱国败政。卫灵公认为弥子瑕并非大奸之人,也没有动摇国本的能力,故不肯采纳史鰌的劝谏。但史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算,力荐贤士蘧伯玉,再劝灵公远离佞臣弥子瑕,仍未被采纳。临终前,他交待儿子置尸牗下,不停丧正室,以示自己生而不能正君,则无以成礼。这一违礼的举措让前去吊丧的卫灵公很吃惊,得知原因后,痛惜地说道:“是我的过错。”于是厚葬其尸,重用蘧伯玉,罢黜了侍宠乱法的弥子瑕,用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蘧瑗,字伯玉,谥成子。仕三公(献公、襄公、灵公),灵公称贤大夫,因贤德闻名诸侯,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一位,约生于公元前585年左右,卒于公元前484年以后,是位年逾百岁的寿星。他自幼聪明过人,饱读经书,能言善辨,外宽内直,生性忠恕,虔诚坦荡。他侍奉卫国献公、襄公、灵公三代国君,主张以德治国,体恤民生,实施弗治之治。所以卫国几经战乱、内讧,早已沦为大国的与国,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但由于蘧伯玉等大臣的努力,卫国仍能稳立中原,民众安居乐业,致使孔子周游列国进入卫国时,竟然发出“庶矣哉”的惊叹。蘧伯玉与孔子一生为挚友,二人分别仕于鲁和卫时,就曾互相派使者致问。在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中,有10年在卫国,其中两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后达9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从外地回到卫国,蘧伯玉已年高隐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设帐授徒,二人更是无事不谈,充分交流思想。蘧伯玉的政治主张言行、情操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言行合乎儒家学说的基本观点,为以后儒家学派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如此,蘧伯玉“弗治之治”的政治主张,也开创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先声。   史家评论,东周时期卫国渐成衰弱之势,国君大都昏庸,若不是一批贤臣执政,卫国恐怕灭亡的更早。   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连年征战不息的年代。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强者发展。而卫国已由过去的诸侯大国变成了中等国家、弱小国家,最后甚至剩下一座孤城。加之国君昏庸,内乱不止,这样的国家是很难留住贤达人才的。一些有志之士在卫国不能施展其才,投奔他国,寻找名君效力,而吴起和商鞅则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上述几条权作为本书的引言。也算是本书的纲。要了解详细的内容,本书将分章节逐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