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凤山康氏,源自河南省固始县京兆堂。入闽后,有一后裔迁徙安邑感化里(今安溪县湖上乡圆桥内)定居。据传,当时这里的康姓人十分兴旺发达。子孙以农为耕,丰衣足食。曾有“树白旗粜白米,树红旗粜红米”之说。诚可谓当地一大富族。
后因有一康家小孩惹怒了一大官,导致120户康氏族人受剿。众宗亲四处逃亡。有一年轻小伙名讳曰奋迁入邻县永春锦斗芦坵避难。这就是入永始祖孟聪公。
孟聪公居永春数年后,携妻儿欲迁莆田仙游县,行至锦斗村末,幸遇一好友卓氏劝阻,邀公一同返回玉斗乡凤山居住。公自拿不定主意,即以身带之物章三相公神像为卜:将相公神像放于溪流之中,若神像顺水而去,公则可往仙游。反之,则与卓返回。果然,即时风起水涌,相公祖像逆水而上。公孰知此乃是天命,非人之所为。遂由锦斗芦坵迁徙玉斗凤山定居。与卓为邻,并得益于卓家鼎力相帮,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自此,康氏家族日益昌荣。公莫忘恩,教诲后代子孙不宜忘本,敬尊卓氏为恩公,延传于今。
根深叶茂
永春古称桃源。曾被古代诗人赞为“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季春。”故后易名为永春。凤山,此山并非凤凰之状。何也?凤山早期称洪山。因汉人喜于红,即更名为红山。而“红”闽南语之白读音为“昂”,文读音为“鸿”,与“凤”之闽南语谐音,又有龙凤呈祥之意,故称为“凤山”,始称“桃源凤山康氏”也。
康公孟聪生于明永乐二年甲申(公元1404年),入永娶妻王氏,育子有三,长福成,次福瑞,三福清(迁居江西省铅山县湖坊乡安兰村)。公首建祖宇于凤山美垵。嗣后人丁兴旺,事业臻荣。后裔子孙鉴于美垵祖宇地处偏僻,且已破损为墟。众族人齐心协力,重择风水宝地,于公元1924甲子大吉之年,兴建玉斗康氏大宗祠。向定辰戌巽乾。面积1965.41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为宫廷式结构。有三进,前中后三厅,左右凤翼,书院、护厝,结构完整,雄伟壮观。宗祠内外饰以木雕石刻,花鸟人物,书法图画等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精致优雅。确为精雕细作,工艺高超之精品。该宗祠奉为永春凤山始祖孟聪公祖祠,每年正月初八日,全体族人汇聚于此,举行隆重的祭拜先祖活动。
然,永春玉斗大宗祠几经风霜,容颜憔悴。族人长辈,力集宗亲之力,于2004年精心修葺,得以焕然一新。
玉斗康氏大宗祠于2001年被泉州市历史研究会授予“泉州名祠”之誉。2005年被福建省通俗文艺研究会暨东南文化丛书编委会定为福建省地方文化古迹研究单位。2010年被泉州市文联编入《泉州芳物志》。于2009年和2013年两次被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编入《海峡祠堂大观》丛书。
2012年由永春康氏旅居台湾宗亲康自立教授书面呈报福建省人民政府,申请授予永春玉斗康氏大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永春玉斗康氏大宗祠是中华卫康家族现存祖祠中之佼佼者。名扬中外,即将载入《中华康氏大宗族谱》,流芳万世。
孟聪公入永五百八十多个春秋以来,家族繁荣昌盛,根深叶茂。历经八次修纂族谱。由于历史缘故,首次修谱于明万历(公元1595年),时离公降世191年。第八次修谱于2008年冬完成,载入本修谱牒总人口已达三万之多。本家族自第七世起字辈排行为:尔爵邦家重,鸿恩奕世新,明良为洽德,与国永咸春,秉踵毓英志,开发光垂统,文经武略备,玉树长流芳。截止八修圆谱时,最小的一代为23世“国”字辈。现主要分居在本县境内的玉斗、坑仔口、下洋等六个乡镇,十八个自然村,及早期迁居到湖南、江西、浙江、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区。且有厅、处、军、教等部门中高级干部,博士,硕士,层出不穷。追溯于明清时代,曾有文举康乔南,武举康龙光、康文麟、康蜚声、康燕梁及考取府县级文武生一百多人。有期任即用县正堂康正楷,泉州市代府尊康鸿书,高膺七品官带康光标等。诚可谓宗支日兴,兰芽叠出,蜚声海内外,不愧为永春望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