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从湖南梅山地域考析读梅山康氏族谱中的误区

浏览: 次 日期:2011-12-16

 梅山康氏族谱中的始迁祖南八公所生年代,历届谱序中有二种说法:一是“唐开元丁卯年间(公元727年)人”。(1)二是“唐同光二年(924年)人”。(2)二者相距197年,又因是一千多年的事,确无资料查考,无法论释此“谜”,暂且不提。另载:“因避五季之乱,其后裔于同光二年徙湘乡万家园,仅居三载,旋徙安化龙坳……大兴38年后,分徙新安等地。”(3)本文选析其后者,从历史与地理位置及人事的角度,试图解读梅山康氏迁徙的历史渊源,辨析其误区。
何为“五季之乱”呢?
公元907年,军阀朱温篡夺皇位,建立后梁,为中国带来黄金时代的大唐王朝,终于走下了历史的舞台。从朱温建梁到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宋朝之间约有五十年的时间,故曰“五十年中”。在这“五十年中”,中原地区先后有朱温建立的后梁(907-923年)。李存勖建立的后唐(923—936年);石敬瑭建立的后晋(936—946年;刘知远建立的后汉(946—979年);郭威建立的后周(951—960年)。这五个短命王朝,故曰“五代”。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昔人称“五季”。季、末日也。在五代时期唐代名城长安、洛阳、扬州,尽于五代化为灰烬。所以又称“五代之乱”或“五季之乱”。
人类迁徙无常,尽可评谈。俗话讲:人挪活,树挪死。何况都有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的正常选择性。从梅山土著人——主户的研究中,(4)因避五季之乱从江西吉安府的确有迁往梅山的人群,其中有莫瑶、花瑶,苗人,土家族人。(5)
宋代以前的新化县,县境居民多为瑶族,汉称“长沙蛮”,隋称“莫瑶”,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先祖云“梅”,原本汉裔)(6)。至唐宋始称“梅山蛮”(异化或裂变)。其酋长有扶、苏二姓,均为“十二姓王瑶子孙”中的巨姓。(7)
而梅山康氏也在此时徙湘乡(时属长沙地),能是巧合吗?考查“湘乡万家园”,正好是当时梅山地域的边缘。“仅居三载”即927年旋徙安化龙坳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我们先看看安化县的概述:“安化县域在晚唐以前属益阳地,晚唐至北宋中期为梅山瑶人所据。是时,封建王朝禁止与其交往,并屡次派兵征伐。原有瑶人一小部分被杀戮,大部分被迫离境,其余则逐渐与汉民族融合。宋熙宁五年(1072年)置安化县后,汉人从江西等地大量迁入……(8)
宋置县后,县境划为四乡五都,习惯上分前乡、后乡两大片。俗称前四乡,后五都。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屡有变更。现今前乡包括梅城、清塘、仙溪、大福4个区。(9)”而龙坳即现清塘镇鱼水乡属地,梅山康氏为何能在927年到龙坳呢?从“封建王朝禁止与其交往”一句可以推测,汉人在置县前,是难以进入龙坳的。
细看置县后的大事记:
“熙宁五年(1072年)11月,章惇开梅山,置安化县。隶潭州长沙郡,全县分为四乡,五都。四乡即归化乡、常丰乡、丰乐乡、常安乡。五都即11都、12都、13都、14都、15都,后改称一、二、三、四、五都。”(10)其龙坳在前乡之常安乡正北端。龙坳之名至今940年间无变更。
安化县沿革称:“晚唐时,藩镇割据,梅山土著民族起而攻州县,反统治。光启年间(885—888年间),梅山“为蛮所据”,不听朝命,不服州统,不为县辖,不与中国通。今安化县境史称“梅山蛮地”,经五代至北宋中期(1073年)无变。”(11)从上可以看出,就算江西汉人能不顾朝庭禁令,能进入梅山,其蛮民也不能容存。而梅山康氏先祖能够在927年期间进入梅山,并且能大兴大旺三十八年,这真能说明或能印证什么呢?
也许可质疑“龙坳”是否属梅山蛮地?
这需了解《安化开史略》(12)中所载的梅山地域的变化:
《宋史.梅山峒蛮传》“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熙宁五年冬十月,传檄入梅山。蛮瑶争避道路以迎,酋长苏氏,扶氏相继纳土,得其地:东起司徒岭,西抵邵阳白马沙寨,北界泗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分建二邑,曰新化,隶邵州,盖取“王化之新地”,曰安化,隶潭州,盖取“归安德化”之义。历元、明、清,县名县域均无变更。”(13)
千年名县县域均无变更,可梅山地域大有变化。要弄清梅山地域边界之所在,我们不妨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梅山边界逐一进行巡视,从变化中进行考证比较。请看熙宁五年前后的梅山境地:
“东接潭”(14)——潭即潭州,湘潭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中下游。西汉为长沙国湘南县地。三国初以湘江为界,分属吴、蜀,后归吴。隋为长沙郡衡山县地。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为长沙郡之湘潭、湘乡县地。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湘潭州降为县。自然环境地处衡山山脉的小丘陵地带,北、西、南三面地势较高,东部低平。湘乡市是其属。
湘乡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支流涟水中游。秦为长沙郡辖。西汉衷帝刘欣封长沙王之子刘昌为“湘乡侯”,因此得名。东汉初置湘乡县。隋并入衡山县。唐复设湘乡县,沿用至今。1986年撤县建市。自然环境地处湘中丘岗向湘江河谷平原的过渡带,为雪峰山东北余脉和越城岭北端余脉所夹峙。西部和南部较高竣。东部较平缓。境内最高处是“湘中第一山褒忠山”,主峰海拔802米。东邻湘潭,南邻双峰,西与娄底市接壤,北与宁乡交界。“东接潭”相接处应在现湘乡市棋梓桥,普安堂以东群峰丘陵边缘,可延伸到韶山一带。“东起司徒岭”(15)即宁乡县西部巷子口乡与安化县邻界边的高明乡和东山乡中,与普安堂东相距100公里之遥。而龙坳在司徒岭以西20公里,新化县城东北80公里,安化县梅城(旧县治)以南20公里的梅山腹地。请注意一个史实:在公元929年,即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己丑岁十一月,指挥使王仝率精兵近万人,与梅王扶汉阳激战高明乡及“九关十八锁”。而后者离龙坳更近,且梅山康氏安然无恙!

龙坳已确属梅山属地,而新化县史称“上梅山“。有必要详探南、西、北三方梅山边界的变化。
“南接邵”(16)——邵即邵阳市,位于湖南省湘中偏西南,资水中上游岽与衡阳相接,西与怀化毗连,南与永州和广西交界,北与娄底市为邻。春秋战国时属楚。西汉初置昭陵县,三国置昭陵郡。隋为潭州邵阳县和沅陵郡地。唐为邵州。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为邵州和武冈军地。南宋升格为宝庆府,元为宝庆路,明清仍为宝庆府。其山地主要分布在市境西、南、北三面边缘地区,丘陵多分布在岗地与山地过渡地带。1977年析湘乡一部为双峰县,从邵阳地区分出涟源县,冷水江市,新化县置娄底地区,其中又析涟源县部分设娄底市(现为娄星区)。又据道光年间罗玉田,金鉴先生纂成《地理支陇乘气论》一书,魏源参校并序中称作者家在新化城南七十里的罗家湾。现在新邵县、隆回县大部,均旧属新化地域。“南止湘乡佛子岭”仍即普安堂一带,是因地盘收缩,版图变更,“东”变成“南”了。
“其西则辰”(17)——辰即辰溪,古名辰阳。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2年)始置辰陵县,五年(205年)易名为辰阳县,属武陵郡。经王莽、东汉、梁天监、陈太建共580年间多次更复。至隋开皇九年(589年)更名为辰溪县,沿袭至今。位于湖南省西部,沅江中游。东连溆浦,南邻中方、怀化市,西与麻阳、泸溪接壤,北与沅陵交界,怀化市属地。比“邵阳白马沙寨”即现隆回县西部白马山林场一带还西去许多。
“其北则鼎澧”(18)——鼎即鼎州,即现在的常德。澧即澧县,位于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始置澧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置澧阳县。现在的临澧县也是其属地。水产资源丰富,这也符合梅山山民的“上峒梅山上山打猎”,“中峒梅山掮棚放鸭”,“下峒梅山下河摸虾”的习惯。这与“北界泗里河”即安化县东北部的长塘至桃江县马迹塘之间,相距三四百公里了。
如今,梅山地域通过考古发掘,有一个具体的概说法:南岭以北,洞庭湖以南,整个湘、资、沅、澧间流域,总面积超五万平方公里。
通过熙宁五年前后的梅山地域范围确考,梅山酋长苏氏、扶氏相继纳土的地域,比前者少了许多。具体地讲,后者仅为现今的新化县、冷水江市、隆回县、安化县全境,涟源市、新邵县、益阳县、宁乡县、桃江县的大、小部分属地不等。[另有一种梅山范围说法:益阳、邵阳、娄底、怀化、新化、安化、溆浦、涟源、桃江、冷水江、隆回、新邵。共十二县(市),有的是全境,有的是部分属地]。习惯上称新化、安化二县为梅山腹地。也称新化为上梅山,安化为中梅山,益阳为下梅山。而形成梅山地域越来越少的原因,是军阀乱伐与封建王朝多年征讨梅山的结果,在近二百年的历史变化过程中,梅山主户只好向梅山腹地渐渐收拢。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本文的开头,梅山康氏在“唐同光二年徙湘乡万家园,仅居三载,旋徙安化龙坳”,即927年从梅山边缘地带收拢,择吉龙坳居住。“大兴三十八年后,分徙新、安等地”,927年加38年为公元965年,即北宋乾德三年乙丑岁,仍在1072年置新化县、安化县的107年前,能在此时进入上梅山腹地,只有梅山主户!不是瑶?或是苗?或是土家族?
据实地调查新化县资江两岸,及相邻的安化县各丘陵地带,瑶族、苗族、土家族式的吊脚楼比比皆是,康人居住者多之。和隆回县小沙江瑶族的木楼房样式相同。至今,县境西南山区,仍保留有瑶氏居住遗址,有瑶湾村、瑶人屋场、瑶人冲、瑶人凼、瑶人村等。(19)1990年普查:全县共有18个氏族,其中有瑶族,苗族,土家族等。还有资江河东古桃茶村居住地也有瑶山冲,瑶湾里。出土大量的铜钱从南唐至南宋初期止。(20)这又能说明和验证什么呢?
也在这二县中,只要对文革前有点记忆的人,也会记忆犹新,对1970年以前的小孩子带的“口水褡”、“绣花帽”、女性外挂的围兜兜中的绣花方图,都是用多种彩色花布粘贴在一起,然后用彩线针织而成,均与瑶族风格炯似。
今年初,作者与广西恭城县的康忠执亲人联系上了,在聊天中,因他这支系170多年中未找到祖源,只知先祖由湖南宝庆府迁出的。又与当地瑶族同胞和谐居住在一起,瑶胞称之“宝庆瑶”。后经族友查明,此支迁自新化县温塘镇富家湾即原新化县陂头村富家湾的爵甫支明虎世系,与我们同宗同源,同根同祖。还有义军、庆国、申山族叔共访湖北恩施家们,回梅山后津津乐道:受到了当地最高级别的接待礼仪——喝毛血,(21)那是土家族的礼仪习俗。这又能表明和说明了什么呢?
综上所述,确定梅山康氏因避五季之乱于唐同光二年迁湘乡!确定927年到龙坳!确定965年分徙新安等地!梅山康氏就是梅山原土著民——主户!或瑶!或苗!或土家族!不仅风俗相似,而且传用至今!至于梅山康氏现在所填民族为汉族,正是汉化(回归)的过程!(22)这种现象同样为梅山胡氏,苏氏及其他姓氏所佐证。久而久之,由于年煙代远,所有的资料阙佚,连自己也无法确定其源流,也就渐渐谈化了自己。这正是和谐社会,文明社会中炎黄子孙各民族自由、平等、博爱的结果。
康纪文于桃茶村
2011年7月7日二稿
2011年8月5日三稿
2011年8月26日定稿

慎重声明 :    
拙文仅为探讨迁徙时间之误区,如有雷同或不妥之处,请各位老表同胞不要作为结论看,也不要上纲上线上法律。欢迎论辨,谢谢。
注释:共22条。    

(1)南八公乃唐开元丁卯年间(公元727年)人。“因避五季之乱,其后裔于同光二年徙湘乡万家园,仅居三载,旋徙安化龙坳。。。。。。大兴38年后,分徙新安等地。”清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岁刊藏的《康氏续修族谱.初修谱序》首称此语,梅山康氏称之为《康氏四修族谱》。
(2)惟南迁鼻祖南八公,生唐同光时,以宋初自吴迁楚”。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岁附生成,涤凡氏谨撰。《康氏六修族谱.一卷谱序》第一号。
(3)同注(1)。
(4)北宋置新化县,境内有主客户之分。主户即地方土著人;客户即外地迁入人民。——《新化县志》147页。另见《梅山客户.新化姓氏探源》:“1072年置新化县前的梅山人为主户,1072年后迁来的为客户”。胡能解先生著。
(5),“据瑶族《诏文》和《奉氏族谱》载:境内奉、沈等各姓瑶族,始居江西省吉安。”(录自《隆回县志》461页)
(6)“越王勾践的后代“梅”(姓名系逃亡后所改)因秦、楚入侵,国亡后逃出,顺长江而上。到了今江西一带,梅投奔了同是越人的鄱阳令吴芮,后被吴芮封为大将,参加亡秦的战争,屡立战功。战后,梅率家族来到安化、新化一带,繁衍生息。”----录自单仕平 陈文衡《蚩尤文化古樸神秘的梅山文化》
“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裔,夏禹为汉族。
(7)《新化县志》147页,第二章第一节,2少数民族。1996年4月一版一印。
(8)安化概述。《安化县志》1页,1993年8月第一版。
(9)安化大事记。《安化县志》7页。
(10)安化沿革。《安化县志》48页。
(11)安化地域,《安化县志》49页。
(12)《安化开史略》,原载民国37年9月29日《安化民报》副刊《安化文献》。
(13)《安化开史略》《安化县志》49页重录。
(14)摘自内部发行的《湖南省地图集》第71-77页
(15)“东起司徒岭”即宁乡县西部巷子口乡与安化县东邻界边的高明乡和东山乡中。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梅山石门峒峒酋向瑰,下诏梅山十峒瑶民,宣布与邵州道断绝关系,成为独立王国。
梅山独立之后,封建王朝下令梅山瑶民,“禁不得与汉民通”,“其他不得耕”。对梅山瑶民采取镇压、封锁政策。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岁(927年),马殷为楚国王,以潭州为长沙府,建国承制。四年(929年),梅山瑶民攻入邵州,获大批给养。马殷闻讯,急派指挥使王仝率兵进攻梅山。当年十一月,王仝率近万精兵,杀向梅山。梅王扶汉阳率瑶兵迎敌于司徒岭,司徒岭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双方激战了数日,扶汉阳佯装撤退;王仝不知是计,穷追不舍。瑶兵且战且退,诱敌来至一条峡谷,谷中有一条小溪,两旁高山峡谷,峭壁悬崖,林深路险,九曲十八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沿小溪而伸。峡谷因险峻而得名曰“九关十八锁”。
王仝率兵长驱直入。扶汉阳令伏兵将峡谷进出口堵住,滚木雷石,从两边山上滚下,敌兵躲闪不能;扶汉阳又放出三千蜂兵,三千蛇兵,敌军死伤不计其数。王仝率兵奋力突围,无济于事,成了瓮中之鳖。扶汉阳以逸待劳,只围不战。王仝被困月余,内无粮食,外无援兵,加上风雪交加,士气不振,冻的冻死,饿的饿死。王仝嚎啕痛哭,拔剑刺血,写诗于帐幕上,自刎于帐中。诗曰:“血刃交身奋勇前,君恩未报志犹坚。臣今愿作他乡鬼,留得孤忠照九天。”扶汉阳闻王仝自尽,于是便撤了守兵,将残敌遣散回乡;并将王仝厚葬于司徒岭上,步殉节诗原韵赋诗一首曰:雪拥梅山马不前,九关锁处更冰坚。孤忠纵已全臣节,难补当今楚国天。朝庭得知实况后,追赠王仝为司徒,此岭后名为司徒岭,今仍有其墓。---录自佚名文章。
(16)摘自内部发行的《湖南省地图集》第172-181页。
(17)摘自内部发行的《湖南省地图集》第248-249页。
(18)摘自内部发行的《湖南省地图集》第130-132页。
(19)“至今,县境西南山区,仍保留有瑶氏居住遗址,有瑶湾村、瑶人屋场、瑶人冲、瑶人凼、瑶人村等。”——录自《新化县志》147页。
(20)1998年下半年,本镇自来水厂技工康志明在铺设水管时挖掘发现一堆铜钱。出土铜钱地址为新化县田坪镇塘湾村,初步估量近三百市斤。考查统计,年代从南唐至南宋初期止。
(21)听义军等族叔口授传道而已。
(22)“小沙江奉氏与奉家山奉氏原同宗。民国时因分属瑶汉,不再通谱。”新化人口构成,《新化志》147页。这是汉化还是回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