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古称梅山,自古以来不服天管,不服王教,直至宋仁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时期才归顺朝廷,取名以王化之新地,才归于邵州管辖, 梅山文化梅山文化源远流长。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梅山一说,秦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益阳属长沙郡,这时候梅山为益阳管辖。 到了楚汉争雄时期。刘邦攻南阳,乃遇芮之将梅娟。与偕攻析郦,降之,及项羽称王,以芮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故立芮为衡阳王,都邾(湖北黄冈)。其将梅娟功多。封十万户。列侯当时天下未定,项羽封梅娟为十万侯,只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梅娟并未拥有十万户的封地。后来楚汉相争,楚败,“项羽死,刘帮以梅娟有功,从入武关,故德芮徙为长沙王,都临湘(今长沙这时梅娟随吴芮到长沙,被封为在梅山。根据《楚志》记载了这件事“吴芮为长沙王其将梅娟从之,家益阳,姓其所居曰‘梅山’,即今安化县地。”清光绪《湖南通志》也有记载,可互相佐证:“梅山在新化县南五里,一名上梅山,汉时梅娟家此。”今安化新化俱无成片梅林,安化志上,明朝以前亦无梅林的记载。梅山命名的来源当以同治《安化县志》所记为可信。 古时候梅山人,从不交租纳贡,不服徭役。徭役制度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已婚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秦汉以后。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成为残酷压榨人民的制度。 西越人参与推翻秦朝有功。汉朝统治者免除他们的徭役,但汉以后的魏晋、南朝的宋齐就不会承认他们有功了。于是沉重的负担又落到在他们头上。为了摆脱重压,西越人一面称自己是祖上有功。不服徭役的“莫徭”,(古族名。莫徭是现代瑶族的先民。莫徭之名,最早见于《梁书·张缵传》,说湘州界零陵、衡阳等郡,住有“莫徭蛮”之人,长期以来依山为险,不归属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表明公元6世纪时,莫徭已出现于我国南部南岭山区一带。)一面在行动上与官府对抗。不服征发。形成了历代官司府与“莫徭”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梁书》所记“历政不宾服”正是这种情况。 到了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梅山蛮”归化后置县。取“王化之新地”之意。 新化县在周时为荆洲之域,春秋时属战国楚地,秦时属长沙郡,汉时屑长沙王国益阳县。宋神宗熙宁五年置新化县,隶属邵州。南宋宝庆元年改邵州为宝庆府,新化属宝庆府。元时属宝庆路,行政长官称县尹,明清时屑宝庆府,行政长官称知县。 辛亥革命后,民国3—10年(1914—1921)属湘江道,民国27—387(1938—1949)属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行政长官称县知事或县长。 1949年8月12日,国民党ZF县长伍光宗起义,人民解放军147师进城,新化县城解放。8月18日,147师奉命转移,国民党军队复进占县城。10月5日,解放军再次攻克县城,新化第二次解放。10月21日成立新化县人民ZF,属邵阳专区,行政长官称县长。1977年10月属涟源地区。1982年6月涟源地区更名为娄底地区,属娄底地区。从1999年7月后,娄底地区改为娄底市,新化属娄底市,县人民ZF驻上梅镇,2005年元月,县委、县人大、县人民ZF、县政协整体搬迁至梅苑经济开发区。 梅山教 梅山峒民信奉梅山教。……他们信奉的男神叫张五郎,是梅山祖师,相传他是狩猎能手….。他长着一双反脚,倒立行走,飞禽走兽是他的传令兵……他们信奉的女神叫白氏仙娘,他是家禽家畜的总管神灵。……在生产和分配方面,他们过的是一种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生活……。梅山文化没有文字。峒民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甚至宗教教义都用歌谣表现” 梅山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湘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湖南考古发现,约在九千年前,围绕洞庭湖之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生活的先民们,已经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形成了农耕文化的雏型。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归入楚国,中原文化融合当地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湘楚文化。至秦,湘楚文化同各地的文化进一步交流,使湘楚文化发展得更加辉煌灿烂。在漫长岁月中,聚居在这里的“梅山峒”人,凭借雪峰山和资水的险阻地势,自为生理,“旧不与中国通”。直到北宋开发梅山置县之后,汉文化不断注入,徭、苗、汉民族逐渐融合,梅山文化渗透外来的中原文化、湘楚文化,不断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为灿烂的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梅山宗教、梅山歌谣、梅山武术、梅山饮食、梅山服饰都各具特色。 蚩尤文化。 经过多方面专家学者的考证,梅山是苗瑶民族始祖蚩尤的故里,大熊山是蚩尤出生地。《史记》记载,删多年前蚩尤与黄帝交战,“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上”,黄帝杀蚩尤后,乘胜追击,围剿蚩尤的根据地大熊山。所以仿舆览脚中记载有“昔黄帝登熊山”,如今的大熊山林场扬部所在地99古地名就叫“蚩尤屋场”,大艄山至今仍留有蚩尤坪、蚩尤屋场、春姬坳(相传春姬是蚩尤之妻)等遗址。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蔡煜、章敦开梅山置新化、安化两县之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有意往这里移民,梅山地区逐渐成为汉、苗、瑶、土家等多民族杂居之地。由于生存空间的相对封闭和族群的相对独立,深厚悠远的土著文化和历代移民带进来的外地文化不断整和、交融、同化,形成了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以远古渔猎文化为基石,在古老巫术外衣的包裹下,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与民俗特色,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性烙印。它对于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领域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梅山文化虽发源、形成于古梅山地区,但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它的流传地却远远不止古梅山的范围。在我省,它的覆盖面积达四分之三的地域,同时还几乎涉及到中国南方的许多省份和诸多民族。目前在北美、西欧、南澳、印支半岛等地,也相继发现了梅山文化传播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