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务礼仪

兴县衙门前康氏往事

浏览: 次 日期:2021-03-12

   族兄康增寿回忆,多年前,魏家滩村康仁(康明玉之祖父),曾和增禄、增寿兄弟共同研究整理过兴县衙门前康氏家族史,虽未完成,但还保存了资料,后因多种原因而散失。近年来,应成都族人康明玉之请,他于故纸堆中翻出了一些文字资料,说明康氏远祖系陕西省米脂县。
    据传,明成祖永乐年间,陕北屡遭荒旱,人民无以维生。有康氏兄弟三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带领全家十几口人,由陕西米脂县出外逃荒。辗转流离,东渡黄河来到山西兴县谋生,这便是康氏家族在兴县最早的祖先。他们擅长石工,替人佣工度日,维持全家生活。以后定居在县城西门内,县衙门对面。年长日久子孙繁衍,人们习惯上即称之为“衙门前康家”。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来兴定居,历经明仁宗洪熙、宣宗宣德、英宗正统、代宗景泰、英宗天顺、宪宗成化、孝宗弘治各朝,到武宗正德五年(1510),已有近百年的时间。人丁兴旺,子孙繁衍,城内西门至南门一带皆有康氏族人居住,并逐渐向村镇散居。后以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选定人口较密集八个点为中心,将全县康氏宗族划分为衙门前、西滩坪、水门街、康家沟、魏家滩、李家塔、固贤、庙坡等八支,我家属衙门前支。

 

    明万历年间,康氏家族中曾出了一个举人。万历戊戌年(即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在城内下街口建起一座木结构牌楼,上书“黄甲先声”四个大字,旁书“万历戊戌仲夏”。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县衙门下令合并了一些都甲。将全县户籍,按地亩田粮的征收办法,划编为坊、怀、临、岢四都四十甲,俗称四十大户。衙门前康氏宗族划为坊都一甲,以区别于岢都七甲的栅廊门康氏(亦称清化康家)和后坊都二甲康家。
    目前衙门前康氏家族分布于全县的许多村镇,人口较多的地方,有城关、奥家湾、交楼申、固贤、东会、魏家滩、木崖头、蔡家会等乡镇。因年代久远,其家族谱系已不可考,人们只笼统地知道自己是衙门前康家,仅此而巳。唯有衙门前本支曾有过一支的小家谱,保存在县城康增寿家,战前已经散失。根据他回忆的谱系,从19代开始,到我们这一代,已是康氏家族的25世子孙了。

   清道光年间,我的曾祖父康鸿年,因极端贫困,难以维持生活,遂与其胞弟两人离乡背井出外谋生。他们素以打铁为业,兄弟两人,一人掌钳,一人拉风箱。当时人民生活艰难,打铁行业很不景气,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走村串户,到乡间帮人打造日用铁器,换取些钱粮勉强度日。那时我的祖父辈相继出世,正是孩提之年,他们都是在曾祖父的担挑下,在长期流动不定的生活中成长的。据父亲讲,我的曾祖父兄弟二人担挑着铁匠工具,在县东南山区走乡串村流动谋生。一头担着铁匠家具,一头担着那些正在幼年的祖父们,还带着一口度荒的牛头小铁锅,他们的生活是异常艰难的。

    从我记事时起,家里还保存那口小铁锅,口径不过一市尺左右,外面有两个小铁环,锅的里里外外布满了多年修补留下的累累疤痕。父兄们常常提起,这是康家的“起家锅”,教育子孙不忘祖先艰苦之意。这口小铁锅,直至抗日战争前不久,被一个远房亲戚借走,未还。
    据传,道光年间,白龙山区森林茂密,山村附近之密林中常有虎豹出没。每当夜晚,老虎入村捕捉家犬牛羊而去,人畜受虎害,不敢单身行路,需多人结伴同行,方可出门。我的曾祖父为生活所迫,只得辗转流动于县境东南之山村,后逐渐择地而居。姚家沟、段家湾、大、小坪头、张家圪台、奥家滩、井子村、任家坡等地,都有他们谋生的足迹。
    曾祖康鸿年生祖父辈弟兄五人。在我童年时,只见过五祖一面,那时他已八十多岁,不久即去世。
    至道光末年,他们弟兄中的大者约有十多岁,可以帮助家里做一些轻微劳动,小者只有四、五岁。成人以后逐渐自立,散居于井子村、姚家沟、张家圪台、奥家滩各地,往后子孙们也都另立门户,繁衍于各地。
    祖父辈兄弟五人中,二祖康永治较出名,因他曾率领十八村的农民进行过反霸抗暴斗争,取得胜利而出名,成为当时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三祖康永彰,即我的直系祖父,是我在童年时期,听父亲说过,才知他的名讳,其余大祖、四祖、五祖,均不知其名。
    约在清道光末叶,有一伙武装强人盘踞在县东南境内。首领是任林、任库、八成、八库。其家族近四十人,加上部卒徒众不下三百人。他们都有坐骑,老百姓习惯上称之为“马马上”。
    任林家族成员中,不少人都会使刀弄棒。任林本人有三妻四妾,据说他有一个小老婆,双手能使袖箭,一扬手就可置人于死地。他的人马乱闯乱冲,到处骚扰百姓,奸淫抢掠,人民不得安宁。他们霸占良田辟为马道和跑马场,强拉农民为他们放牧、服劳役。随意把马匹赶入农民的青苗地里放牧,谁敢有不满意的表示,就会遭到毒打甚至杀害。他们欺男霸女,抢劫民财,一时兽性发作,就会纵火烧掉农民的房屋。还派人四处抢劫。他们中的大部分盘踞附近山头村,而任林家族的成员及指挥部则长驻白龙山下之安沟村,驻扎在七所院子里。由于他们称霸一方,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人民恨之人骨,虽多次报请官府,也无济于事。山西巡抚曾派兵镇压,由于清政府的宫兵腐败,不是他们的对手。而地方官则慑于贼势,暗中与之勾搭。百姓陷人水深火热之中,无人救援。
    从清道光到咸丰之十多年中,白龙山区之人民受尽了任林家族及其徒众之蹂躏,呼天不灵,叫地不应。在求援已经无望的时候,他们只有奋起自救,走结伙抗暴斗争的一条路了!
    人们深知,手无寸铁的一家一户的善良农民,想要对付武装到牙齿的凶恶团伙,发起抗暴斗争,并能取得胜利,谈何容易。
    于是,同病相怜的农民群众便在暗中三三两两秘密酝酿,借走亲访友的方式,小心谨慎地进行了串联。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准备,十八个村庄的农民秘密举行了发誓结盟,当时人们称之为“吃格伙”,即古之所谓歃血为盟。研究了起事的组织计划,并公推康永治为这次反霸抗暴斗争的总指挥。当时,康永治是一个年仅二十刚出头的穷苦青年农民,只不过为时势所逼,大家又认为他胆识过人,所以一致推举了他。这次结盟商定了组织计划,推选出总指挥,挑选出农民中的有武功者和身强力壮者为骨干,组成与任林直接作战的队伍。并且选拔了各村的分队指挥,预定沿路各村的农民队伍,届时都要在指定地点埋伏,以堵击战败后逃窜的敌人。确定了起事时统一行动的暗号,布置了侦察敌情的人员。诸事分拨已定,都去分头准备,单等时机成熟,暗号一发,立即行动。
    当时安沟村有一王姓农民老太太(即安沟村老农王二娃子的祖母。王二娃子于抗日战争前已去世,卒年七十余岁)和任林是近邻,她以老年农妇不引人注目,又与任林近邻之便,随时打探和侦察任林的行动计划,及时传出消息,打发人报告反霸抗暴指挥部。因此任林的一举一动,便都在抗暴指挥中心的监测与掌握之中。反霸抗暴斗争最终能够取得胜利是和王老太太的通风报讯、传递信息分不开的,故其功不可没!
    约在清咸丰年间的一个岁月里,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有一天,任林的徒众有一部分外出抢劫未归,根据敌情判断,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利用井子村(现在固贤乡的一个山村)庙会的时机给与会者每入散发火香一注,接到火香的人都知道,这是当天夜晚统一行动的号令。
    多年来,农民们对任林家族的残酷迫害只有逆来顺受,在任林眼里,也觉得这些驯服的奴隶,永远也不敢对他反叛。所以百姓们虽然早已在暗中酝酿着一场反霸抗暴斗争,但他们竟然丝毫也没有觉察出来。
    起事那天晚上,云交夜黑。农民们以白头巾为标记,反霸队伍中的武功高手,分头埋伏在任林部属中那些武艺高强者的住所周围,以便随时制服他们。任林四弟兄都酣然入睡,作着各自的美梦。他那个武艺高强的小老婆,正在她自己的卧室腾云驾雾,嘴里叼着咕噜作响的大烟枪,悠然自在。一个埋伏在天窗外面的反暴队员看着真切,顿时产生了邪念,想偷窃她的烟具,不小心弄出了声响,惊动了妇人,被她一扬手用袖箭射死跌落在地,发出了警报。任林家族的成员,从睡梦中爬起来,立即投人搏斗。但他们已经被愤怒的百姓严密包围起来。一场恶战尽管互有死伤,但任林家族成员于混战中也只逃走了两人。最后清理现场,却单单不见了罪魁祸首任林。人们寻找不见踪影,最后,人们在搜查任林住址附近的一所院子时找到了他。原来,一顶上锁的金漆大立柜两扇紧闭的门缝中露出一截丝线连子(满清时代男子留着长辫,丝线连子是富豪之家男子扎辫子的装饰品),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打开柜门一看,是慌乱中来不及穿衣服的任林又白又胖的肥大躯体,蜷缩在大立柜中。愤怒的人群,立即杀死了他。这场战斗中,有不少的武功高手出了大力,其中有一位姓武的壮士(据说是农民武花牛的叔祖),他的武功最强,战功最大,可惜没有传下他的名讳来。
    在与任林决战的前夕,康永治的大哥,被任林徒众杀死在通往岚县的山道,千树焉山上,死时年仅二十八岁。当有人把这个噩耗报给康永治时,他凛然慨叹道,大哥虽遭任林杀害,但我们已经铲除了这一方的祸根,也算为他报仇雪恨了。
    清同治年间,任林家族中有人告状到山西巡抚衙门,康永治代表十八村的农民出庭应诉,用铁的事实驳倒了任林家族恶人告状的诬陷之词。山西巡抚也在历史档案中查明任林以往的罪恶,驳回任林家族的诬告。当堂宣告:任林罪恶累累,百姓被迫起来举行反霸抗暴斗争,不仅无罪而且有功!至此,白龙山区善良农民的反霸抗暴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以后有人根据这一故事情节,编写了新编晋剧《康永治反山》一剧,在晋西北各县上演。据活了九十三岁的张立老先生说,民国十几年的时候,他还看过《康永治反山》这个戏。
    坐落在白龙山以西十华里,孟良寨山麓以南约二华里的张家圪台村,是一个环山带水、山清水秀、风光宜人的山村。这里就是我的故乡和出生地,从我记事时起,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星罗拱布的山庄,象宝石一样镶嵌在青翠欲滴的山峦和沟壑之间。不但景色秀丽,就是那些美妙的地名,也会使人陶醉。如核桃洼、丁山洼、独龙洼、艾叶沟、柳叶沟、野狐沟、神堂沟、青杨岔、红林盆、天圣庄、二合庄、三圣庄、万盛庄等等。这里和邻近的安沟村,曾经流传过任林残害百姓,百姓奋起和任林决战的故事。可惜那时我还年幼,因不懂事,没有留意。
    我的祖母是岚县府台村林家的女儿,祖父娶亲时,正当青春年少,怕任林家族报复,不敢动鼓乐,用毛驴将祖母娶回。他们生活贫困,住在上街的两间茅屋内。祖父一生勤劳,善于治家,以后买下樊姓的一所旧宅,才有了立足之地。
    祖父生父辈姐弟兄妹六人,按排行是大姑、二姑、大伯父、二伯父、父亲、三姑。我只见过二姑、父亲、三姑。父亲康士恩,母亲孟秀英是他的继室。大、二伯父,三位姑母,均不知其名讳,实为憾事。前些年,从同乡乔万摊处得知大伯父乳名裕庆、二伯父名有庆,但不知其官讳。据说,祖父、母过早下世,大伯父青年早逝,二伯父从小残废,父亲年幼,家境十分困苦。所以四祖从姚家沟调五祖来管家。年幼无依的父亲,被四祖收养在井子村他的身边,送到城内牛印斗先生的书馆里上过两年学。当时还有大表兄贾静(大姑之子,因大姑死得早,被收养在外祖家),与父亲甥舅同窗。牛印斗先生教学有方,远近闻名,他的学生大都可以考中秀才,所以人们给他送了一个雅号:“秀才模子”。牛先生对父亲的天资聪慧很赏识,可惜因家穷而中途退学,牛先生对此曾表示很惋惜。以后,因五祖管理不善,负债很多,难以维生。此时父亲已长大成人,四祖又将父亲调回理家,五祖又调回姚家沟。父亲回村后,整核家务,量入为出,杜绝浪费,教育家人勤俭持家,并亲自到红林岔开荒种地,家境才有了转机。他教育家人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取堂号亦为“永和堂”。
    (文章来源:爱家谱网 原文作者:小康康姓吕不姓铝,本刊转载时仅作少量文字改动,在此特向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