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务礼仪

文化艺术——土家族习俗(八)

浏览: 次 日期:2014-12-15

    土家姓氏

    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但这几个姓在当今土家族中是小姓,巴姓、瞫姓、相姓几乎完全没有。
    张家界土司多为向姓家族,向姓为土家族大姓,据传由相姓演变而来,因“向”与“相”原是同音异译,故土家人讹“相”为“向”。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在《近代湖南人之蛮族血统》一文中说:“向氏为湖南蛮姓中之最早见于记载者。后汉建武二十三年,武陵蛮精夫相单程作乱。相氏疑即向氏,相、向同音而异译也”。实际上这种说法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因为19世纪以前的西南官话尚区分尖团音,彼时“相”音siɑ,而“向”音xiɑ(或iɑ),不可能同音,而附近的湘语区则是一直区分尖团到20世纪初(今天的地方戏曲音尚分尖团),也不可能同音;而向氏的族谱记载都追溯超过了19世纪(如北宋时就已有向氏土酋),因此说向氏是相之同音另写基本没有可能。 北宋时期,澧水流域车溪洞土酋向克武率领土人归附宋朝。宋代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朝廷下旨改车溪洞为柿溪州,授土酋向克武为柿溪州宣抚使,允其子孙世代承袭。向克武遂设柿溪州宣抚司衙署(在今桑植县上洞街乡政府)。
    桑植县《向氏族谱》记载了这一史实:“肇自祖公,向姓讳克武,于唐末宋初客游南楚,因入溪峒。是时大乱,土宇瓜分。流寇马殷占据湖南,称为楚王。公遂隐居山峒。公本盛德长者,乃为土众推(戴)为部落(酋)长。越十余载,天下宗宋,四海一家,万姓一体,公率各峒酋首倡向化,调征苗叛,得蒙嘉奖‘忠顺’,以为各峒酋长,仍住车溪峒,改为湖南柿溪州,(钦授向克武)为(柿溪州)军民宣抚使。”向克武死后,其子向万民袭职,忠心辅国,仁德爱民。后因无嗣,传弟向万才。


民族服饰

    如今的土家族服饰,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或裙;男装为对襟短衫。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土家族服饰一般以朴素见长,不如苗族的银饰这么丰富,一般占不了太显眼的部分。改土归流后,受汉族影响,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
“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不过由于受现代经济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土家族服饰已经不多见,很多地区在苗族服饰和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苗族土家族风格的服饰。使一般人很难分清土家族服饰和苗族服饰的区别。

    语言文字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有主张彝语支。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关于土家语的系属问题,罗常培、傅懋绩二位合写的《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概况》一文中提到:“……土家语言中有些特点跟彝语近似,也应暂时列入彝语支”,此外尚无定论。
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也有毕兹卡精英人士结合汉字、日语和藏元音创制的“毕兹文字方案”)。
    土家语是毕兹卡语和孟兹语两种语言的统称。但由于孟兹语一直以来就是小众语言,使用人数极少,故一般提及土家语指的是武陵山区一千多年的通用语言毕基语。土家语言属藏缅语族,语支未定,一说属彝语支(语音相对接近),一说属羌语支(黏着程度高),但毕基语和绝大多数藏缅语的差异都是十分明显的,当然与完全没有词形变化的汉语、苗瑶语、壮侗语差别更大,因此现一般单独成立土家语支。毕基语为黏着语,孟兹语为分析语。毕基语又分龙山土语和保靖土语两个方言区(注:以往将保靖土语分为沙沙语和虾语,但两者相对龙山土语十分接近,故2006年以后藏缅语学界倾向于两者合并为同一土语)。龙山土语还存在有无颚化和舌尖元音的差异。
    土家语的另一支系语言——胡玛语,仅存于永顺县郎溪乡王木村打洞溪。打洞溪因为与世隔绝,山外土家族人受汉文化影响而不断汉化,这里却保存了原生态的土家文化,胡玛语得以保存完好。
    毕基语与孟兹语差异过大,无法交流。毕基语两土语间通话基本无碍。即使毕基语更为传统,语音上从改土归流开始也受到了汉语西南官话影响,浊辅音b、d、g、dz、dʑ有所清化,但此转变并不彻底,只有自然停顿后的第一个音节为浊音时清化成了不送气清音,而其余时间仍为浊音。而原清音节,停顿之后的第一个音节为清音时送气较强,其余时间送气较弱偶尔不送气。因此,应加强注意这一点,去掉改土归流以来西南官话对毕基语语音的影响,维持清浊二元对立模式,以消除同一个词两种拼写的不便。而孟兹语受周边语言(主要是湘语和苗语)的影响十分深刻,语音与毕基语相去较远不提,语法上也与毕基语的高度黏着背道而驰,完全放弃了黏着手段,变成了分析语。

    1983年春,为发展土家聚居区的文化、教育,开展土家、汉双语教学和承传民族优秀文化,吉首大学民族研究室土家族学者彭秀模、叶德书,接受人代会期间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及州直一些代表的意见,按照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创制少数民族文字的原则和土家语北部方言的语音系统,以龙山县苗儿滩镇为标准音点,创制《土家语拼音方案(草案)》,邮寄国内130多位语言学专家、教授,并征求意见。这年秋,彭秀模、叶德书综合各专家教授的意见,对《土家语拼音方案(草案)》进行修订,1984年1月在《吉首大学学报》公开发表,得到国内语言学家的肯定。


天文历法

    土家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农学、生物学、医药学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指导一代又一代土家人的生产与生活。
土家人还根据山里草木枯荣、候鸟来去、日月星辰的变化、云风雨雷电的交替来安排农时,预测气候,估算年成的丰歉。又如:“清明要明,谷雨要淋”“三伏不热,五谷不结;三九不冷,百果不很”。这是根据特定节气的气象情况来推测农业的收成好坏。
其农学知识也靠这类谚语、歌谣相传,如:“耕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讲的是农田要深耕细耙,这样收成才好。“深栽洋芋浅栽秧,红苕栽到皮皮上”、“宁栽秋苕,不种秋荞”,又是在传授稻秧、红苕、洋芋,荞麦的种植技巧。
 

围猎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