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语言通称汉族,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主要分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现代汉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族的语音特点,一是每字单音,二是声调语言。汉族发音是把一个字(音节)中音素分明的声母所包含的多个音素浓缩为一个声音如“电”字这个音节由声母〔d〕和复韵母〔ian〕共4个音素构成,发音时,把4个音素融为一体,读“电”〔dian〕。
汉语有4个声调:55(阴平声)、35(阳平声)、214(上声)、51(去声)。语音的声调差别可以表达不同意义。如“电”和“点”都读〔dian〕,但声调不同,意义也就不同。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是“汉语音韵学”,建立于公元5世纪,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汉语的词汇
汉语的词汇特点,一是单音成义,即一字一音表达一个意思,构成了一个语素(词素),独立使用。二是语素的构词能力极强,有包含原意的合成词构成,有不包含原意的联绵词构成。三是注重词中的字序,字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汉语的语法
汉族的语法特点,第一是词序固定,一般按“主语——谓语——宾语”的词序构成句子。在现代汉语典型句型中,定语一般置于它所修饰的名词前面,状语一般置于它所修饰的动词前面。第二是虚词的应用,在汉语语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是汉语在习惯上的表达与理解,常常不受近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语法理论中形态成份的约束,而受“意合法”原则制约。
所谓“意合法”,就是语意合乎逻辑的法则。意合法的特点,强调语义因素的内在联系,利用“意义支点”的支撑作用组合句子,并常用对仗、对举等平行结构来辅助意合。意合法组句简洁精炼,具有逻辑表达的一大优点。
汉字
汉字是独立发明、逐步演进、由笔划结构而成的方块字。目前所知原始的汉字是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图形文字,以及河南龙山文化陶器上的刻划文字,称为陶文。以后,商周时代有甲骨文、金文、战国时秦有大彖(又称籀文),六国有简帛文字,秦汉时有小彖、隶书,汉以后有揩书(又称真书)、草书和行书。
汉字创制方法,有象形(图画物形成字,如陶文)、指事(字形指出事物本质特征,视而可识,如木之下为本)、会意(察而见意,如日月为明)、形声(物形归类,配以声旁,如“梅”为木类,每为声旁,有的声旁表义,如“髅”为骨类,娄声旁,亦表义——娄有堆起之义)等,又有转注与假借。以上共称为“六书”。
汉字的优点,一是汉字为表意文字。其读音古今不同、各地方音不同,但意义一样,因而用汉字写文章可以通古今,通四方,这是拼音文字所不能代替的。二是汉字形象表意的特点,特别适用表达现代科技新概念,如电线、激光、电子、电场等。三是建立在标识原理之上的汉字,一字一音、无变化的方块图形,接近于现代逻辑的符号语言,便于贮存信息,适合用电脑进行信息输入与检索。
汉字书写已经发展为书法艺术。历代著名的书法家如:秦李斯写小彖《苍颉篇》;魏晋钟繇工楷书,有《宣示表》碑传世,王羲之有“书圣”之称,所工楷书《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兰亭集序》皆有碑传世,其子王献之以行书著称。唐代虞世南楷书《夫子庙堂碑》、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颜真卿楷书《多宝塔》、柳公权楷书《玄秘塔》等碑帖,为后世楷模,以欧体、颜体、柳体最著名;李邕工行书,作《云麾将军碑》传世,张旭善作“大草”(亦称“狂草”),有《千字文》传世;怀素大草《自叙帖》,其书纵横奔放,气势浩磅礴,影响当代(毛体);李阳冰工小彖,有《三坟记》传世。北宋行书独步,有苏轼、黄庭坚、米蒂、蔡襄四大书法家,其风格或超逸,或雄劲,或豪爽,或冲和,皆有碑帖传世。元代赵孟頫,独创赵体书法,其风格圆润绮丽,后为清乾隆帝推崇。明代书家以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享名最盛,其行书风格透逸。清代有王铎、傅山,擅为行草,如鹤舞龙游,有豪荡之气,以后有郑燮、邓石如、何绍基、吴昌硕、赵之谦等书法名家,其楷书以发扬魏碑而开清代碑学,为清代书法之异彩,清代书家多兼长汉隶与篆,其隶书矫健浑厚,其篆书古茂伟丽,均开一代新风。西安有碑林,始建于北宋,今存汉字碑石墓志上千块,荟萃自汉至清各代名家手笔,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