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就是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拜并乞求保佑的一种礼仪形式。
“祭”字在造字法“六艺”中属于“会意”字,即见其字形,便知其字义。“祭”字的字形是一张摆放着礼品的供桌,字的上部“”是供品,下部是供桌的形状。供品有“月”(rū),即肉(古文月通肉),左边是果品类的祭品,摆放在“示”形的供桌上,祭祀神灵或先祖。
祭祖是祭祀内容之一,是敬宗睦族的重要仪典,其作用在于强化感恩意识,激发同“根”自豪感,和谐相处,精诚团结,为民族兴旺奋斗。数千年来,炎黄子孙均保留和继承了这种传统美德,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间祭祖主要有春祭和冬祭。春祭一般在清明前(寒食节至清明节),冬祭在农历十月的上旬(朔日);或农历的冬至。各地因风俗不同,日期也不尽相同。
祭祖的地点有的在宗祠祖庙举行;有的在祖坟处进行,现代的祭祖仪式一般在祖茔地举行。
现代的祭祖议程主要有以下几项
十一、祭祖结束。
祭文
祭文,祭祀或祭奠时对死者朗读的文章。祭文的内容大都为故人歌功颂德,追念故人创业之艰辛,守业之艰难,育儿女之辛苦,人生之坎坷,乞求故人为后代佑福之类的内容。祭文一般都是以骈文或诗的表现手法成文,语言简洁,旨意明确,韵脚基本一韵到底(但也可转韵),使祭文通畅顺达,读起来朗朗上口,没有艰涩绕口之感。
修辞上,大都运用排比、对偶等手法,增强祭文的气势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