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务礼仪

古之父母、兄弟之别称

浏览: 次 日期:2010-09-17

                                                                         古之父之别称

    据清陆以湉《冷庐杂识》记载,古代对父亲的别称很多,有此称呼很怪:如《尔雅》称考,《战国策》称公,《列子》称家公,《史记》称翁,《韩诗外传》称先生,《晋书》称大人,魏晋六朝时称尊,隋《回纥传》称多,《北史》称郎,《北齐书》称兄兄,《旧唐书》称哥,古诗称耶,闽俗称郎罷,关东称罷罷。民俗称老相,又称爷爷,称阿伯,北方称老子,江州民称大老,韩昌黎祭女挐文自称阿爹,《周易》称父母为严君,今则专以称父。

                                            古之母之别称 古代对母亲的别称很多,据清人陆以湉《冷庐杂识》记载:《尔雅》称妣,《诗经》称母氏,《广雅》称蝗、毑、嬭、媪、姐,《金史》称阿,《汉书》称嫡母为民母,《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妹妹,《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陆放翁《家世旧闻》称庶母为支婆。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一般官员之母则称“太君”,一般人之母则称“妈妈”等。 古代还称母为阿姨。有名的叙事诗《琵琶行》通俗易懂。然而“弟走从军阿姨死”一句中的“阿姨”注释却多与原意不符。如有的释为“姐妹”,有的释母“姨母”。古今汉语都有“阿姨”这个词,但词义不相同,古代作为亲属称谓词的“阿姨”指三种人:一指称妻子的姐妹;二指称姨母;三是称母亲。《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载:“(萧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花)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云:“阮淑媛生晋安王子懋”。“阿姨”确定无疑地是指萧子懋的母亲阮淑媛。 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仔倾诉自己的遭遇时,必然会想到最连心的亲人——弟弟从军走了,母亲又去世。“阿姨”释作“姐姐”不符古义,释作“姨母”不切情理,只有释作“母亲”,才符合古义而显现出“琵琶女”身世的凄凉。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 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伟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故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因此,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父之弟统称为“叔父”。《史记·项羽本纪》:“其(项羽)季父项梁。”这里的“季父”泛指叔父,而季父通常专指最小的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