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寻根联谊

山西阳泉市杨家庄、寨马岭、城西村康氏宗亲寻根问祖的历程简述

浏览: 次 日期:2017-08-01

     山西有句耳熟能详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我们阳泉市杨家庄、寨马岭、城西三个村康姓族人的族源地在哪里,迁徙情况又如何,始祖源于什么年代,哪些康姓族人和我们同宗、同血脉,这些事一直困惑着我们三个村康姓的几代人。现将我们近年来寻根问祖的历程简述如下。

寻根觅祖

寻根问祖,乃炎黄盛传之良风。杨家庄康氏族人早在30多年前,就开始寻根。先后到河北、内蒙实地走访或通讯联络,走访了山西忻州、定襄、五台及阳泉平定,河北保定地区和行唐、灵寿、井陉所属的十几个凡是有康氏族人居住的村庄。所到之处,查残碑断碣,寻根溯源,看神祖主始祖,盘根究底,躬询年长者,了解始祖的迁徙。并多次参加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组织的活动,在《康氏文化》上刊登寻根信息,直至2015年,在平定娘子关城西“观音阁”的石碑上找到了始祖的名讳,至此寻根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15年12月16日,杨家庄康氏从寨马岭康氏的神主上发现他们的五位始祖中,其中第一位讳“雲”是寨马岭的始祖。因年深岁远,世远年湮,开始有些族人感到疑惑。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杨家庄族人两年间曾六次到城西祥察碑文,寨马岭族人也有三次到城西祥察碑文,寻找依据。从立碑时间、始祖名讳、传业,同族人的传说等方面反复考察验证后,又在城西村十世族人益年家以外发现“文革”中幸存的神主上有始祖讳“雲”兄弟四人,即“雲”“雨”“雷”“電”,以及前三世,这样联系碑文、传说、推算时间,形成了一目了然的证据链。以此为突破口,杨家庄、寨马岭两地的族人又两次去始祖居住过的地方,河北井陉大梁江查看碑文,寻找地契。在杨家庄族人虔诚寻祖的感召下,寨马岭族人积极配合,寻根觅祖得出以下结论。

1、从城西村“观音阁”四块石碑上都记载着寨马岭、杨家庄始祖的名讳,说明我们两地康氏的“根”就在城西。

2、从立碑的时间上推测,杨家庄、寨马岭的始祖约在清康熙年间迁走(一个迁杨家庄,一个迁往井陉大梁江),从两地康氏都传承到十二世来推算约三百多年,时间上吻合,这是信而有征的。

3、另从城西先祖名讳“電”支系的神主上可知,始祖兄弟四人,留在城西讳“電”“雷”石碑上显示乾隆岁次年修庙捐银并监工,而后就无踪迹了,这可能是旧社会两地都有传闻;身着官服,骑马回来认亲的族系。

根系对接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我康姓族人历经了三百多年的朝代更迭,先祖们生活在兵荒战乱,自然灾害频发的动荡年代,常抛家舍业,分支迁居,因此子孙繁衍分布广远。我们三地康姓找到祖居的根后,又通过碑文了解迁徙情况;对比神主,分析名讳;衔接时间,按世排辈;辨别亲疏,对接谱系。初步得到一个较完整,合理,明显的世系图。

    首先杨家庄传下来的五人及名讳“雲”“雨”“成”“泰”“良”又得知讳“泰”“良”已迁内蒙古鄂尔多斯,那么余下讳“雲”“雨”“成”三位始祖中,讳“雲”是寨马岭的始祖。那么就留下讳“雨”和“成”两位,通过2016年5月14日三地族人在城西益年家神主上根系对接,初拟讳“雲” 是寨马岭的始祖,讳“雹”是城西支系的始祖,余下讳“雨”和讳“雷”。只因杨家庄的始祖中有讳“雨”,若讳“雨”是杨家庄的始祖,那么讳“雷”就可能是杨家庄、寨马岭两地都传说迁往张家口至今未找到的支系了。这样反复推敲、验证、对接初步虚拟的世系为:

高祖:    讳 甫                 恩(梁氏)

一世:    讳 宵(李氏)         念

二世 :   讳粮财(杨氏)        粮富

三世:    讳雲(李、孙、侯氏){寨马岭始祖} 讳雨(白氏){杨家庄始祖}讳電(李、段氏){城西始祖} 讳雷{传说迁张家口}

    我们三地康氏族人,千方百计加强支系探源,形成有案可稽的三地康氏世系图,是先祖幽灵显灵,是根的凝聚,向心力使我们得到一个寻根问祖的完整答案。以此来彰显先祖们的智慧。圣灵让每支的传播史能正常传承下来。这样族谱脉络井然有序,长幼分明,慈善忠孝,诗书礼仪,上可承先,下能启后,为我们三地的康氏文化平添浓墨重彩。

一个不懂得家族历史的家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家族,一个不清楚家族发展的家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家族,对接谱系寻聚族亲,是我们三地族人共同的心愿。我们深知,时隔久远,宗亲散居,要还原康姓族人真实的生活轨迹,确非易事。因此,我们心中还有缺憾,如:杨家庄先祖讳“雨”还是讳“成”,还有先祖讳“雲”的女先祖姓氏有李、孙、侯等不能确定,肯定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我们还没有记述,只能等若干年后,感兴趣的子孙有新的更确实的依据再加以斧正。

归根团聚

2016年12月15日,正值杨家庄、寨马岭正式寻根问祖一年之际,相逢在祖先故居娘子关镇城西村,偕同城西村康氏先祖讳“雪”的支系,失散三百多年的康氏大家族归根回家得以团聚。

有先祖的庇荫,天公也做美。这天晴和如春,约上午十点多,三地康氏族人聚在“古镇承天”的“观音阁”上,用清水拭净碑文。石碑上篆刻了始祖兄弟四人,分别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为修庙捐银两、出力当泥匠的事迹,字字清晰,历历在目,扣人心弦,彰显了始祖们心灵手巧,乐善好施的嘉行。而后,在“观音阁”庙上悬挂由杨家庄族人制作的会标,两面挂“康”字的大旗,中间悬挂着康姓腾图和始祖康叔的画像,远眺庙上的布置,宗亲归根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似乎看见了三百多年前的先祖们在这里,艰苦创业,刚强坚毅的身影。约十一点左右,三地族人在庙前合影,留下这珍贵的记忆。

归根回家,族人团聚,2016年底,在康氏的农家饭店,联谊会餐,更有一种“回家”的氛围:血缘、亲情、温馨。联谊会先有第九世寨马岭族人康义红讲这次联谊会的组建过程及意义,后由第十世杨家庄族人康有莲详细介绍几年来认祖归宗的历程,最后由八世寨马岭族人康鸿补充说明城西、井陉大梁江、割髭岭碑文上记载的先祖们的行踪。原本三处“康”姓人未曾相识,一个“康”字,一个高祖名讳“甫”“恩”把三地族人的心系到一处,这条寻根的路,我们几代人走了三百多年,虽相识、相知、相处,短暂的一年,却如同手足骨肉般地亲切、温暖。下午一时多,族人们在大餐桌旁相拥而坐,和乐融融,继续畅谈各自族人的发展历程和寻根历程。菜肴丰盛,酒酣耳热,大家举杯,相互排资论辈,依辈称呼敬酒,共祝康氏团聚,家族繁荣昌盛,寒冬时节,室外气温虽低,室内却洋溢着亲情温馨热烈的气氛。族人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拍照记录了这亲情团聚的弥足珍贵的瞬间。

这次联谊活动,上依国家昇平之福,下靠先祖幽灵之佑。酒酣餐足,大家惜惜相约,有的提议建“康家人”微信群常沟通联系,心同族,秉同宗,血同源,康氏族人再也不能失去联系了。这就是根的力量,这就是血缘情怀的感动。不容易啊,三百多年的分离,多少代人的期盼,梦想,此时、此刻,得以团聚;此情此景,没齿难忘;此地此人,牵肠挂肚,刻骨铭心。

夕阳西下,依依惜别,在城西村口的牌楼下,三地康氏族人再次留影,愿康氏大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

附:杨家庄寨马岭城西村三地康氏族人联谊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