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寻根联谊

亲情的力量:康祥华携子寻亲记

浏览: 次 日期:2011-09-19

 

人血浓于水,亲情重于山。我在帮助云南族人康祥华和康世雄父子四川寻亲认祖的经历中,又一次感受了“天下康姓一家亲”的深情厚谊,切身体会了亲情的力量! 康祥华是云南省威信县人,今年已61岁。2011年4月22日,在参加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时,我与他父子相识于河南省南阳市。一得知我是四川安岳人,他就激动地对我说:“我们祖籍也是四川安岳的。父亲叫康玉和,他十六岁时为躲避抓壮丁而逃离家乡,至今已八十多年了。父亲临终还嘱托我们:‘一定要回安岳寻根问祖!’听他生前讲,父亲兄弟二人,哥哥叫玉廷,我祖父叫康福兴,祖母刘氏,六十多年前,父亲在贵州与母亲结婚后曾回过安岳。老家在安岳康家坝石盘铺,距天宝(乡)十五里,村边有座新桥,有棵双柏树,有一个平面大石包,上面可晒一担二斗谷子。”同是康姓本就亲,一说他们的前辈是从安岳迁出的,亲情交融,大家的心就更加贴近了。我也为亲情所动,关切地问他:“你保存有家谱吗?”“没家谱,只记得父亲说过的字辈有‘福玉祥世木远’六个字。我和儿子世雄都是依此取的名。”他不无遗憾地拍着儿子的肩膀说。我当即掏出笔记本记下这些信息,痛快地答应他们:“放心吧!我回去后一定帮你找到那里的亲人。”没想到,康祥华竟动情地说:“不,不。我是想让你散会后带我们父子俩一道去寻亲,我不怕绕路,不怕吃苦,更不怕花钱。我是年过六十的人了,想尽早了却寻根认祖的心愿,也好告慰黄泉下的父亲。”我一听,赶紧连声应道:“好,好!我一定带你们找到安岳的根。” 4月23 日下午会议结束,我们就一起乘火车从南阳南行。24日下午七时许来到我家,亲人相聚,那份热情自不待言。当晚,我查遍最新的安岳《康氏七修谱书》,没有找到祥华熟悉的名字,也没有与他所说六字辈分相同的记载。六十多年的变迁,天宝周边三十里山峦连绵,沟壑纵横,多少地名已无人知晓,到哪里寻到康家坝石盘铺呢?“再难,我们也要想办法找,一定让祥华父子圆了寻亲梦!明天开车去县城找年长的康有元问一问。”安岳康氏文化研究会筹委会会长康忠华果断地指派我雇车同行。 次日一大早,一辆长安面包车载着我和祥华父子,也载着浓浓的亲情出发了。到了县城,见到坐在轮椅上的83岁老人康有元。我们说明来意,老人沉思一会儿,不无遗憾地摇着头说:“老了,没用了,我说不出康家坝石盘铺在哪儿。”然后,他转身对老伴儿说:“不然,你带他们回兴隆老家问一问?不能让族人大老远空跑一趟啊!”他老伴儿王明珍也已七十多岁,爽快地说:“走,没多远路。”我们三人一起向康有元老人致谢告别。 兴隆镇(天宝归兴隆管辖)离县城不远,在王明珍老人的热心引导下,不长时间车子就开到这里,停在一家族人门口。一听说是远道的族人来寻亲,很快就围来一群康家人。大家七嘴八舌,嘘寒问暖,但没有一个人知道康家坝、石盘铺、双柏树、新桥和平面大石包这些刻在祥华父子心中的村名、地名。一位长者觉得我们有点儿失望,他以宽慰的语气说:“六十多年了,兴修水利,扩路改田,很多小村庄搬迁、合并,不少村名、地名也消失了。你们还是到天宝去打听一下,也许能在那里找到。”按照他指引的方向,我们与兴隆的族人告别,车子又沿着蜿蜒的山村公路慢慢前行。 车子过一村,停一村,王明珍老人和我赶忙下车打听。就这样,一直到天宝也没问到康家坝在哪儿,甚至连个康姓人也没遇到。但让人欣慰的是,沿途询问中,几位长者都认为康家坝、石盘铺有可能在天林(乡)方向,这倒是一个及时的提醒:对呀,时间久远,也许是前辈口传或记忆有误呢!再去天林寻找吧!看看天已正午,我们在天宝镇简单用过午饭,就朝天林方向赶去。 寻亲之路真是曲折艰难呀,车行才十几分钟,一条小河横在前面,旧桥已毁,正建新桥,车辆无法通行。这儿离天林还有十多里远,我们三人决定步行,让司机送王明珍老人先返回。就在司机调转车头即将离去那一刻,康祥华父子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激和疑虑,热泪满面地司机和王明珍老人哽咽道:“谢谢……谢谢你们……真不知这一次能不能找到老家亲人?” 我们三人提着沉重的行李,头顶烈日,匆匆赶路,步行十余里,大汗淋漓地赶到天林镇。我向一位长者问路,他叹然回道:“唉,石盘铺早不存在了。康家坝离这儿有三十里路,你们走着问着吧!”终于有了明确目标,我们一阵激动,一身的疲惫荡然消失。为了快点赶到康家坝,我们高价雇了两辆摩托,驮上行李和人立即出发。摩托车在崎岖的山间机耕道上颠簸急驰,就像乘风破浪的两叶扁舟,时而被浪头高高抛起,时而又随之跌入谷底,时而左突,时而右冲,时而被蔽日林荫遮盖,时而又烈日当头高照。我们的心已被亲情涌满,一路的颠、险、热、累,全都抛到了脑后,只盼着快点赶到康家坝! 跋山涉水,峰回路转,下午三点半钟,前面一块巨形平面大石包映入眼帘,绿树掩映中依稀可见一座村庄。“到了,到了!康家坝到了!”我们三个不禁一同叫喊起来。两辆摩托驶进村子,立即引来好奇的村民,一问果然就是康家坝。康祥华带儿子回到了朝思暮想的老家,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他语无伦次地向一位长者说:“我……儿子……从云南回来寻根……”一听说是远方族人回来寻根,消息马上传遍小山村,一群族人很快簇拥着我们来到长者的家门口,大家兴高采烈,七嘴八舌,康家坝顿时热闹起来。“你们是哪房的后人?何时迁走的?”长者亲切地问。“我们是么门的,我是康福兴的孙子,我父亲叫康玉和。”“那你的辈分可高了。”长者一听,一脸恭敬地对祥华讲。祥华顺手取出自己刚五岁半的小儿子康家宝的照片,对着族人风趣地说:“他还是你们的老辈子呢!”引起大家一阵笑声。问及石盘铺、双柏树和新桥时,老者如数家珍地说:“石盘铺只是个小过路店,离这儿十二里,早在五六十年代修路改道时就拆掉了,年轻人都不知道。双柏树就在对面(他手指着)那座坡顶上,大跃进年代砍掉做了水车。新桥在下面的河沟上,是我们先祖来此后为过河耕种方便修建的,至今还陪伴着我们康家人。”又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插话:“恍惚记得几十年前,有叫康★廷和康★和的来这里祭过祖。”祥华赶紧答道:“那就是我父亲和我伯父回老家寻根祭拜的,那时候我还没出生呢!”众族人又是一片笑声。 看着大家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的场景,我有点不解地问这些长者:“我从家谱里怎么找不到祥华们的记载呢?”两位长者你言我语,给我讲清了他们的根系。这一支族人现居住地是安岳县周礼镇南勋乡康家坝,始迁祖康时海于1697年从湖南零陵县迁居此地,迄今三百余年,繁衍约七百来人,成为当地的一个旺族。其原用的字辈是“时成福元儒,光宗喜祯祥,世代守纪纲,德厚贤豪育,朝廷永显扬”,祥华听父亲口传的字辈,也许因时间久远而记忆有误。村里修谱时,因康福兴两个儿子都在外地,他们及其后人都没有上谱。老人们还讲,相传始迁祖康时海的母亲因思念远迁的儿子,历尽千辛,辗转奔波来此看望,不幸病逝于此,就安葬在康家坝的垭口那边。随后,当地族人带我们来到先祖墓地,简单祭拜之后,大家在康福兴的墓前合影。热情的老族人还特意陪祥华和我,站在那座古老的“新桥”上留下难忘的寻根记忆:青山永在,绿水长流,康氏子孙走到哪里也忘不了自己的根! 望望太阳就要贴在西山顶上,我们决定起身返回。康家坝的族人抢过祥华父子的行李,毋庸质疑地嗔怪道:“哪有回到老家不过夜的理呀?咋说也得住一宿。”无奈,我只好与众族人告别,独自上路返回。临别,祥华父子紧握我的双手,热泪盈眶地说:“谢谢你们的无私帮助!谢谢康氏文化研究会搭建的寻亲联谊平台!我们真不知道怎样报答大家。”我坐上车,回头向各位挥手作别,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数日后,康世雄从云南打来电话,父子俩再次表达谢意,并讲述了那个和老家人欢聚、畅叙,令其终身不忘的不眠夜晚。他还特别告诉我,失散已久的大爷爷康玉廷一家也找到了,他们现居住四川内江市。祖宗找到了,亲人相聚了,多年来寻根问祖的愿望实现了。而这一切,都得助于亲情的力量!亲情是原动力,亲情有召唤力。亲情有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