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已知的康氏族人各支系情况略记 |
发布日期:[2010-2-1] |
山东的金乡、莘县、巨野、费县、平邑、汶上、陵县、惠民、鄄城、泰安、成武、莱芜、烟台、枣庄等县市的康氏族人,他们从不同时期开始在齐鲁大地繁衍生息,不断迁入或者迁出,有的世祖子孙字辈至今派到98代。目前,最具代表支系有平邑、汶上、陵县、莘县和金乡康氏族人。 平邑县仲村镇康家寨村1313年 (元朝皇庆二年),邑人70代族人康辅之创建义学于狄家村(今康家寨),尔后,其子71代孙若泰扩建,易名“东山书院”。历元、明,至清初,计400余年而倒塌。康家寨村现在在康德明家中保存有6本族谱。康家寨村康家墓是明朝户部侍郎康若泰之墓,也是山东省重点保护文物。费县族人康军,传字辈,供职于费县商务局,是从现在的平邑县仲村镇康家寨村迁至平邑县地方镇康太庄的。按明朝71代孙康若泰推算,始祖应在东汉初年。这是我们目前发现较早的康氏族人繁衍变化记录之一。山东汶上县的康广海,家有完整的家谱, 该县已经有第98代康氏族人。 汶上县康驿镇康庄、大堂阳,郭楼镇康村,白石乡金村等有康姓族人近2000人,目前最小字辈为98代,完全可以申请吉尼斯记录。这得益于第62代大理寺少卿康澄,他于天成4年(925年)奏请后唐明宗下诏钦赐所续字辈,第一代祖先辈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卫侯康叔。 康驿镇康庄康氏家谱共三簿,代代有记载,世世有考证,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意义(康澄父亲曾任山东澄洲刺史,后来因石敬塘之乱,避难到闽。)
莘县康氏一脉源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始祖讳成公,于明洪武年间奉旨迁到山东东昌府莘县城,莘县位于山东省西部,黄河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始祖定居此地后,栉风沐雨,垦壤开田,流泽至今,已经600多年。至2006年已有二十三代,2000多人。据嘉庆16年(1811)编修的族谱记载:“至关东者有人,居口外者有人,居御州者有人,居冠县城里者有人,居邹家巷者有人。”时至今日,东北、河北、河南、湖南等省都有莘县迁出去的族人。 济宁金乡县康氏为山西故族,始祖仲礼,自明初由晋迁鲁至今,已历600余年。族谱自仲礼公起编,所持家谱历经修编。始祖兄弟四人:伯公佰万、仲公佰生、叔公佰平、季公佰安,安居于晋。佰生公生四子,长支仲华,二支仲礼,三支子山,四支仲信,明永乐2年(公元1404年),来鲁后暂居衮州府白家店,至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又转迁鲁西南。兄弟四人本想同居共处,奈何当时王法不允,兄弟四人在郓城八里河分手,长支仲华公分居曹州(今菏泽)东北七十里,自建村落康家集;二支仲礼公分居郓南四十五里许白状元集(今郓城县赵楼乡白集);三支子山公分居郓北十八里金线岭,自成村落康家庄;四支仲信公分居嘉祥城北自建村落康家庄,后又分居济水西土山庄。 与佰生公四子同来鲁者,尚有仲华公之叔伯兄弟二人,长字端号仲达,居郓城西南康刘庄,次字方号仲方,居濮阳东康屯(即今鄄城县西南康屯),后代子孙繁多,今散居于菏泽鄄城县、河南濮阳等地。周口川汇康氏族人便来自鄄城。 另巨野城西康庄分支七世祖汝公生四子,长子瑞甫留居康庄,次子瑞玉、三子瑞现情况不明,四子玉柚自康庄迁居到巨野城南十八里华岗村,其后裔10世相明公自华岗迁居嘉祥县焦城,15世明魁公1860年自华岗迁居江苏沛县孟店,16世振江公1900年自华岗迁居巨野独山高海,18世思祥、思文、思存1995年自华岗迁居姚楼后,华岗村即不复存在。其他散居各地的尚有:志贵公后裔10世祖君生公自白集迁出居于姚庄,志贵公后裔八世祖命中(行一)自白集迁出居于倪楼;八世祖命环(行一)自白集迁出居于陈坡康庄;八世祖自成自康亥迁出居于巨野城西南南观杨,立村康庄;十四世祖(名讳无考)自康亥迁出居于江苏沛县义和村。目前江苏赣榆县康氏族人很可能与金乡族人有关。 山东省惠民县有很多康氏族人。其中皂户李乡康家堡村康氏族人,明朝初期由河北枣强县迁移而来,始迁祖康星、康旺,后来又一部分又迁至今天的山东省惠民县石庙镇康家园村。康家堡村现有居民800余口,其中以康氏最多。山东惠民县名人有元代剧作家康进之,代表作品《李逵负荆》,是现存元杂剧中最优秀的水浒戏。目前,和惠民县比邻的河北省黄骅、南皮、青县的康氏族人,就是明朝永乐2年(1405年)从惠民县省屯迁到沧邑(沧州)。沧州康姓始迁祖有三支,其一康文晋居住黄骅市。其二康文明居住南皮县,后迁大港区马棚口。其三康文治居住青县。
山东是康氏族人的集中地。有的已经在齐鲁大地生活近两千年,有的从不同时代因各种因素迁入,不断繁衍发展,历经了繁荣和无数社会动荡,但他们顽强的生存发展,积极为社会发展和家族繁荣贡献他们的力量和智慧,也涌现了诸多社会历史名人。这些是我们今后深入发掘探讨的重要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