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福建《箱山康氏族谱》,对这支康氏分支的分衍颇感兴趣。根据该谱的相关记载,我们将其分衍情况和历史渊源稍作介绍。
发源于我国北方的京兆康氏,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逐渐南迁,并繁衍壮大于南方各地,特别是福建箱山便是这支京兆康氏的繁衍之所。望出“京兆”入闽后子孙繁衍于各地,各有创分灯号。支分“箱山”洪前开基,洪前号为“箱山”。始祖来此定居,传衍至今(1998年),计有二十多世,约七百八十多年。现分居洪前本村,有大中、东头、山尾、东山、前边、浦南、南边散居他乡及南洋等地。
箱山族谱遗失,传接关系失纪,据世代传说,及同安区康姓探源记载,本族源出京兆堂支分。原居址“康厝林”因反秦桧,避宋廷官兵追杀,兄弟五人分散避难,居住各地,后来灯号各有“山”字,是谓兄弟分五山。
箱山始祖传兄弟两人(名字皆失纪)在宋元征战之时,元兵陷福州,始祖妣赵氏激以民族气节,率两个儿子护驾宋帝经同安、厦门南逃广东,以此因功诰封“兄弟学士”,至今祖庙还留有柱联。上联:“贤母率英儿,诰授御前学士家声远”;下联:“四代官一品,恩蒙祖上大夫世泽长。”其上联就是在铭记这一史实的。故此两个儿子两学士,大儿子为一学士,二儿子为二学士(墓牌刻诰封二学士暨一品夫人李氏墓)。至今仍有一学士支派和二学士支派之称。一学士传四男,以“元、亨、利、贞”为名,凡“福”字为辈,即长房福元公,二房福亨公,三房福利公,四房福贞公。二学士也传四男,以“山、海、寿、庆”为名,乃长房福山公,二房福海公,三房福寿公,四房福庆公。当时一学士居祖厝边、中厝边,因地势较高又在后边,所以俗称一学士派为顶份。二学士居在田乾、大厝内,地势较低,又在前面,故俗称二学士派为下份,先祖参差居住大厝内和中厝合称为大中。顶下两份,共有八房繁衍。
在这两份支系的繁衍中,二学士派三房福寿公的衍传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福寿公幼年居住前边村,村外有通刘五店、沃头之道路,路旁有一苞赤竹。时有上司官员路过于此,不想轿杆折断,随从便在村头路边砍竹替换。福寿公当时还是个十来岁的孩童,不识时务,看到有人砍自家竹子,便出面向官兵夺要,并出口谩骂。于是激怒了护轿官兵,要追捕捉拿他。后经亲人掩护上山逃避,官兵没有得手,声言还要再来捉拿抵罪。福寿公于是不敢回家,竟避往浦尾村边甘蔗园内,被浦尾村陈家一对老夫妇发现带回家养大成人,后以其女配之,就赘入陈家。直到福寿公四十多岁时,是年除夕之夜,在围炉中,突然流泪,其妻问曰:“今年是大年大喜,全家团圆欢聚之时,眼泪何也?”答:“今天在此,虽贤妻侍侧,子女满堂,然我离祖离宗,一时思亲苦闷,是以流泪。”其妻甚贤淑,近前慰曰:“何必如此,这好解决,你年还壮,回家再娶次室,两家兼顾。岂不两全其美。”就此禀告双方父老亲人,承蒙答应成全再娶一室,建家在前边村,再传“二学士派”三支。前边二支,另一支分居大厝内。前边、大厝内都属福寿公派衍。在解放前,福寿公六月十五日忌辰,轮流做食席一桌。轮到的人应办筵席风景祭祀。轮流出席时,一桌安排十二个人,浦尾占出席六人,前边四人,大厝内二人,如此轮流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才停办。故此,浦尾部分陈氏也被识为康氏宗亲。
箱山“二学士”康氏分支现在的分居情况大致如下:一学士派,长房居大中和山尾。二房居山尾。三房居大中和东山。四房居东头和南边。二学士派,长房居大中内头角。二房原居后房村,今徙居大中,仍称后房份,是出廷良公支派。三房居大中和前边。四房居浦南。
箱山世衍昭穆字辈编排:自三世祖用“福”字起(其中有献文等字,可惜失纪不详),至“光”字共一十二字。“光”字是十四世,下用历朝名号,以“光”字接下:“光、唐、舜、夏、商、周、秦、汉、晋、宋、齐、梁、陈、魏、隋、李、赵、元、明、清”共二十字。扣去“光”字,实是一十九字,加上前面一十二字,计三十一字。以现在(1998年戊寅年)传衍至“陈”字辈,已传二十六世。
福建箱山京兆康氏在宋元争战时期,始祖传兄弟两人,即“兄弟学士”,自此开始分衍,成为箱山一带人才辈出、人文蔚起的康氏支系。箱山浦南宗祠有柱联曰:“上溯周叔封千年蕃衍振南浦,高居唐京兆百世传家兴箱山。”足见这支京兆康氏在箱山的历史渊源流长。
(作者:康悦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