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谱系大观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楮河流域康氏族源探究

浏览: 次 日期:2020-11-30

秦岭把陕西分为南北两面,最南边毗邻四川的山城镇巴县,据史料记载,班超曾被封定远侯于此地,所以又名定远厅、班城。

泾洋河从城中穿过,两侧大山围绕,河西面黑虎梁形似猛虎下山饮水;河东侧山缓,建有革命英雄纪念碑,行人常年络绎不绝。

从县城往东走,穿越星子山,九曲回环,山下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名曰楮河。河两岸人户稀疏分布山间,时见炊烟袅袅,遇大雾天气农家若隐若现,仿佛世外桃源。

在楮河流域分居有一支很特别的康姓人,特别之处在于:族人众多、人才辈出、派行统一,成为镇巴东三区乃至全县的大族大姓。

水有源、树有根。学界认为,中华康姓大概有五个来源,“一、源于姬姓;二、源于阴康氏;三、源于康居;四、源于匡姓;五、源于少数民族”。“源于姬姓”的康氏比其他四支康氏繁衍迅速,可谓枝繁叶茂,逐步发展成康氏主脉,得到普遍认可。康氏汉代以前主要生活在河南北部,汉代后上至河北,南迁江浙一带。唐代太学博士康国安之远祖先过江居丹阳,后来迁至会稽。唐玄宗时期,有康氏族人康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其孙康日知德宗时封“会稽郡王”,康日知其子康志睦后封“会稽公”,其后子孙繁衍昌盛。唐代后期京兆(西安)是当时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康氏到京兆为官经商的人逐渐增多,形成望族。康氏我族《京兆宗谱》即来源于此。唐末宋初康氏逐步分布到山东、山西、四川等地。到了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载入史册。清代,福建、广东均有康氏移居台湾和海外,今康氏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康氏文化》经常登载来自海内外康氏族人的寻根问祖信息亦是明证。

据明史和《明英烈传》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将(即镇巴县楮河流域康氏流传的红袍都督元帅)康茂才,蕲县人,明洪武四年二月被封为“蕲春侯”,在率兵攻打瞿塘关时阵亡,葬于瞿塘附近大溪口山坡。根据清朝初期康佳云(字济美)所撰写的《康氏支谱》记载,镇巴楮河流域康氏源自姬姓康叔,原籍湖广麻城县高坎堰,明臣康茂才公之后裔。1966年文革时期所毁的田坝学堂垭族人康树棣所保存的《老人轴子》以及本县庙溪同期所毁的《康仲现真容图》,根据见过此物的族人回忆,其图中人物服饰均是明朝之样。另,康仟八世孙康侃(儒字辈)所撰写的《仪支薄》所述,都可以证明楮河流域康姓确系明代康茂才之后裔。

明末清初康佳云撰写的《康氏宗绪》、康侃所著《仪支薄》、民国二年兴隆刘家沟康氏八世孙康德躁撰写的《康氏宗绪》三本资料,清楚记载了镇巴县楮河流域康氏均系明代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由“湖广填四川”入川,后迁陕西省西乡县水桶三坝。相传,此地夜间蛙鸣四起,影响睡眠,不便生活。未几,先祖即移居镇巴县上楮河(平安)马尾山。今蚂蚁山有先祖之坟为记。相传康氏先祖出殡之日,风雨大作,无奈灵柩停于树下,只能待期安葬。次日雨停,后辈前往,发现蚂蚁垒坟,后人以为吉祥之兆,便将先祖埋于此地,马尾山也因此而改名为蚂蚁山。

康姓沿楮河而居,扩散四方,人丁兴旺,才人辈出。逐渐分布楮河流域而居,而后形成上楮河平安、兴隆、观音上;中楮河观音下、田坝一带;下楮河巴庙、庙溪以东等。

清初三地康氏家族各自议派,形成近10种分系。在嘉庆年间,巴庙石院子有一贡生族人,人称贡爷,原名康文友。他召集楮河三处族长及知名人士一起重新制定家族派行,共28字,合族统用。即“儒云必健联树绩,祥华远继世承熙;勋业丕振长生耀,鸣和兆定永复基”。从此,四方归宗,楮河流域康姓一直沿用此28字至今,成为镇巴县境内唯一派行有序而不乱的大姓,成为族人的一大骄傲。

家风家训,族规族源,我辈该奉行和传承,在这里,我向楮河流域、乃至所有康氏族人倡议两点:

一、生活中,不要斤斤计较,多一份体谅,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理解,遵纪守法,共谋发展,发扬祖辈们的优良传统,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二、族人们力争为家族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有能力者将修宗续谱之事延续下去,为后辈留下一些珍贵资料。

以此为记。

 

作者简介:康积智,陕西省汉中市作协会员,1985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镇巴县田坝乡。作品散见于《陕西文学》《贵州文学》《深圳文学》《东方诗刊》《参花》等报刊杂志。现有长篇小说《花絮沉沉》;诗集《在山的背面与你相遇》出版发行。热衷于家族文化研究。现客居深圳。